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突破课件(共39张PPT)光的折射 光的色散(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突破课件(共39张PPT)光的折射 光的色散(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光的折射 光的色散
1. 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复习目标
一、 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现象
(1)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  斜射入  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 现象:筷子“弯折”、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等。
斜射入 
知识梳理
2. 光的折射规律(如图所示)
(1)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  内。
(2)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法线  两侧。
(3)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增大  。
同一平面 
法线 
小于 
增大 
(4) 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  大于  入射角。
(5) 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  不变  。
大于 
不变 
3.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可逆 
二、 光的颜色
1. 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雨后彩虹是常见的色散现象。
2. 物体的颜色
(1)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穿过它的色光的颜色。(2)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
3. 光的三基色(三原色):  红、绿、蓝  。
4. 看不见的光
(1) 红外线:红光外侧的辐射称为红外线。应用:遥控器、夜视仪、红外测温仪等。
(2) 紫外线:紫光外侧的辐射称为紫外线。应用:灭菌、钞票防伪等。
红、绿、蓝 
考点一 光的折射现象
1. (2023·牡丹江)下列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C )
A. 手影   B. 对镜画脸谱
C
C. 铅笔“折断”  D. 日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突破
2. (2022·徐州改编)人在岸上散步时,透过池水看池塘的底部,下列四幅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D )
A. B. C.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当入射光线由①变为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增大
B. 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C. 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减小
D. 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
第3题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光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折射角为∠  2  (选填“1”“2”或“3”),分界面为  ②  (选填“①”或“②”),分界面的  上  方为水,当入射角减小时,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将变  大  。
第4题
2 
② 
上 
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2023·菏泽鄄城三模)如图所示,反射光线OA与水平面成40°角斜射出水面,请作出入射光线并作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第5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2023·宿州模拟)一束红光按如图所示的方向通过等腰直角三棱镜,请大致画出光进入三棱镜后,在斜边上第一次反射时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第6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2023·南通模拟)如图所示,在A点看到水中物体S的像在S',画出一条在A点看到物体像S'的光路图。
第7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二 光的色散
8. 如图所示,通过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8题
(1)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说明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
太阳光
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 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那么可以适当  增大  (选填“增大”或“减小”)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3) 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B为  紫  光。
增大 
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2022·无锡)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光的  色散  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红、  绿  、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
色散 
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三 物体的颜色
10. 如图所示,在光学实验室内,将一辆玩具汽车放置在白色背景板前。拉上窗帘,打开光源A,让一束白光照向汽车,发现汽车呈现黄色,这是由于汽车  反射  (选填“吸收”或“反射”)了黄色光。若将另外一束红光照向汽车的影子,则影子区域此时呈现  红  色。
反射 
红 
第10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2023·苏州)“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的枫叶呈现红色是因为它( A )
A. 反射了红光
B. 吸收了红光
C. 反射了红、绿、蓝光
D. 吸收了红、绿、蓝光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明了红光LED和绿光LED,为与这两种LED组合而产生白色LED光源,日本科学家又探寻到一种LED,它是( C )
A. 紫光LED B. 黄光LED
C. 蓝光LED D. 橙光LE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四 人眼看不见的光
13. 电视机遥控器通过发出不同频率的  红外线  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钞票上隐藏着荧光防伪标记,验钞机是利用荧光物质在  紫外线  照射下能够发光的原理制成的。(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
14. (2023·北京朝阳一模)上课时,老师用遥控器控制电脑播放PPT是利用了( B )
A. 次声波 B. 红外线
C. 紫外线 D. 超声波
红外线 
紫外线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实验 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
1. 探究光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如图所示,使一束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测量并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大小;改变光束射向O点的角度,进行多次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第1题
实验突破
实验次序 1 2 3 4
入射角 10° 20° 30° 40°
折射角 15.1° 30.7° 48.6° 73.8°
(1) 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时,折射角  大于  入射角;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增大  。
大于 
增大 
第1题
第1题
(2) 做完第4次实验后,同学们又使一束光从空气中以73.8°的入射角射入水中,测得折射角恰好为40°,这说明在折射现象中,  光路是可逆的  。
光路是可
逆的 
实验次序 1 2 3 4
入射角 10° 20° 30° 40°
折射角 15.1° 30.7° 48.6° 73.8°
第1题
(1) 实验过程中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不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是  在水中加入牛奶或茶水(合理即可)  。
(2) 实验中发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  (选填“同一”或“不同”)平面内。
(3) 当光  垂直  界面射到空气中时,折射角为0°。此时,光的传播速度将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传播方向将  不变  (选填“改变”或“不变”)。
在水
中加入牛奶或茶水(合理即可) 
同一 
垂直 
增大 
不变 
(4) 另一小组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记录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将折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当成折射角  。
实验次序 1 2 3 4
入射角 10° 20° 30° 40°
折射角 74.9° 59.3° 41.4° 16.2°
(5) 实验结束后,组内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厚玻璃代替水再进行探究,并与用水进行探究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做的好处是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
将折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当成折射角 
使实验结论
具有普遍性 
1. (2023·鞍山)在雨后有时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彩虹,彩虹是光的  色散  现象;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多彩的画面是由红、  绿  、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108  m/s。
2. 如图所示为某次期末考试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  吸收  ,白条纹将光  反射  ,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选填“反射”或“吸收”)

散 
绿 
3×108 
吸收 
反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2题
强化训练
3. 医院门口的测温通道可实现方便、快捷地测量体温,测温摄像头是根据人体辐射的  红外线  强弱来确定人体温度的;  紫外线  在医院的病房里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4. (2023·广元)阳光照射下,嘉陵江畔树影婆娑、游鱼戏水。其中地面上树影间的光斑是由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游人看到的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虚  (选填“虚”或“实”)像。
红外线 
紫外线 
直线传播 
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2023·滁州全椒一模)如图所示,一支固定好的激光笔向空水槽底部固定点O打出一束激光。向水槽内加水使水面上升至A点,此时光斑在O点  左  (选填“左”或“右”)侧,这是因为发生了  光的折射  现象。
第5题
左 
光的折
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 (2023·六安金安校级二模)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7°角,如图所示。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折射角的大小为  44°  。 
第6题
4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 (2023·德阳)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在玻璃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和反射,反射光线OC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和折射光线OB的大致方向。
第7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2023·十堰)小明将装有硬币A的空杯放在弟弟面前,弟弟的眼睛在P点看不到硬币,如图甲所示。小明将杯中缓缓注满水,弟弟眼睛在P点看到了硬币在B点,如图乙所示。请你在图乙中画出弟弟看到硬币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并标出折射角r(保留作图痕迹)。
  
第8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2023·达州)光的世界精彩纷呈,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 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 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C. 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的“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是光的色散
D. 莲花湖湿地公园岸边的美景在湖水中的倒影是实像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 (2022·新疆)试卷上的文字是黑色的,这是因为( D )
A. 文字反射黑色光
B. 文字吸收黑色光
C. 文字反射所有光
D. 文字吸收所有光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 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射到白屏上,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其中能让温度计的示数明显升高的区域和能识别人民币真伪的区域是( C )
A. 均为区域①
B. 均为区域②
C. 区域①和区域③
D. 区域③和区域②
第11题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下列关于光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 光线表示出了光的传播方向
B. 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运用了建模法,即理想模型法
C. 光线是真实存在的
D. 实际上光线并不存在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 (2023·淮南一模)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入玻璃砖(图中矩形表示玻璃砖),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路径未画出,图中①、②、③为光射出玻璃砖时的可能路径,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 光可能会沿着路径①射出玻璃砖
B. 光可能会沿着路径②射出玻璃砖
C. 光可能会沿着路径③射出玻璃砖
D. 以上选项都有可能
第13题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 (2023·安庆一模)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入射角为60°,界面右侧是空气
B. 入射角为30°,界面左侧是空气
C. 折射角为45°,界面左侧是玻璃
D. 折射角为45°,界面右侧是玻璃
第14题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15题
15. 小明在做“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时,入射光从介质A射向介质B,得到如下表格。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8° 50°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81° 90°
反射能量 5% 7% 26% 43% 84% 100% 100%
(1) 光的折射现象一般都会伴随着反射现象的发生,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  减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 当入射角i=42°时,光线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从介质B中传播出来。
减小 
不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15题
(3) 当入射角i≥  41.8°  时,折射光消失,反射光会变得更亮,即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如图所示的图像中的图线  a  (选填“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41.8° 
a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8° 50°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81° 90°
反射能量 5% 7% 26% 43% 84% 100%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15题
(4)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如果光从空气射向玻璃,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原因是  要发生全反射,入射角要小于折射角,若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则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
不能 
要发生全反射,
入射角要小于折射角,若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则入射角大于折射
角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8° 50°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81° 90°
反射能量 5% 7% 26% 43% 84% 100%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