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3.3《生活离不开他们》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他们,增强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2. 法治观念:了解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树立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治观念。3. 健全人格: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劳动者的价值和优秀品质,培养他们勤奋、坚韧、乐观的健全人格。4. 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都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围绕劳动者的主题展开,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劳动者的付出和贡献,教育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课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第二部分是“做好我们的劳动”。其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基础。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尊重劳动者,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三、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社会和职业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接触较多,但是往往缺乏对劳动者付出和贡献的认识和感激之情。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一些学生可能存在轻视劳动、崇拜明星或者富商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付出和贡献,培养他们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四、重点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劳动者的付出和贡献,认识到生活离不开他们。2. 培养学生的尊重和感激之情,让他们意识到劳动者的价值和优秀品质。3.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让他们了解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五、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付出和贡献,克服他们对劳动者的片面认识和偏见。2. 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对劳动者的感激之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3. 如何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法治观念。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环卫工人,她每天默默无闻地清扫街道,为城市的干净整洁付出了辛勤的努力。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与劳动者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生活离不开他们”。(二)、新课学习教学环节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1. 展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和劳动者的工作内容。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熟悉的劳动者,讲述他们的工作内容和付出,感受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3. 视频展示:播放一些感人至深的劳动者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4. 小组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观看视频的感受,进一步强化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教学环节二:做好我们的劳动1.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劳动场景,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做好自己的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劳动者角色,体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3. 制定计划:引导学生制定一份自己的劳动计划,包括每天要做的家务劳动和参加的志愿服务等,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4.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劳动中的不足之处,激励自己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劳动。(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厂、农村或社区,了解一线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付出,感受他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2.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3. 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感。4.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5. 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劳动者的书籍和文章,了解更多感人至深的劳动者故事,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6. 引导学生创作关于劳动者的诗歌、绘画或手抄报等作品,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和感激之情。7.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劳动技能竞赛和文化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以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者的伟大和辛勤付出,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发展。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了解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和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他们默默无闻地承担着社会运转的重任,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的生活。我们要感激他们的付出,尊重他们的人格,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同时,我们也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勤奋学习,努力成长为有用之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抵制不法侵害行为,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