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突破声现象课件(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突破声现象课件(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声 现 象
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部分应用。
3. 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复习目标
一、 声的产生与传播
1. 声的产生
(1) 条件:声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
(2) 声源:正在振动的发声物体叫做声源。
2. 声的传播
(1) 传播条件:声的传播需要  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  不能  传声。
(2) 传播形式:声在介质中以  声波  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振动 
介质 
不能 
声波 
知识梳理
3. 声速
(1) 定义:声传播的距离与时间的  比值  。
(2) 影响因素:
① 介质的种类:一般来说,v固>v液>v气。
② 介质的温度: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通常越大。
比值 
(3) 标准大气压下,声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
340 
4. 回声
(1) 原理:声波的反射。
(2) 应用:回声测距(声呐、倒车雷达等)。如图所示,发射/接收器到障碍物的距离s=    。
 
二、 乐音的三种特性
1. 响度
(1) 定义: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强弱  叫做响度。
(2) 影响因素:
① 发声体的  振幅  :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  大  。
② 传播的距离:距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  小  。
③ 分散程度: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  小  。
强弱 
振幅 
大 
小 
小 
(3) 波形:声音的响度越大,表现在波形上为声波的波动幅度越大。乙图表示的声音的响度比甲图的大。
2. 音调
(1) 定义:声音的  高低  称为音调。
(2) 影响因素: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  赫兹  (Hz),1Hz=1s-1,表示物体每秒振动1次。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  高  。
高低 
赫兹 
高 
(3) 波形:声音的音调越高,表现在波形上为声波的峰和谷越密集。乙图表示的声音的音调比甲图的高。
3. 音色
(1) 定义: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 影响因素:不同发声体的  材料、结构  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3) 波形:声音的音色不同,表现在波形上,声波的形状是不同的。下面是三种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图。
材料、结构 
三、 噪声
1. 噪声的两种定义
(1) 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称为噪声;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 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控制
(1) 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禁止喧哗、禁止鸣笛、安装消声器、减小摩擦等。
(2) 阻断噪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道路旁装隔音墙、植树,安装双层玻璃窗等。
(3)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佩戴防噪声耳罩等。
四、 超声与次声
1. 可听声:
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狭义上的声音指的就是可听声。
2. 超声波
(1) 频率范围:  高于20000Hz  。
(2) 应用:
① 传递  信息  :导盲仪、倒车雷达、声呐、测速仪、B超等。
② 传递  能量  :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粉碎结石、超声波杀菌等。
高于20000Hz 
信息 
能量 
3. 次声波
(1) 频率范围:  低于20Hz  。
(2) 应用:
① 传递  信息  :监测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监测核爆炸。
② 传递  能量  :次声武器等。
低于20Hz 
信息 
能量 
考点一 声的产生与传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023·无锡)如图所示,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在竖直方向静止,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靠近并接触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  空气  传入我们的耳中。
第1题
振动 
空气 
考点突破
2.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减弱,直至最后听不到声音,拔掉抽气管,让空气进入罩内,又能听见响铃的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真空  不能传播声音  ,用到的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是  推理法  。
第2题
不能传播声音 
推理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  快  (选填“快”或“慢”)。
快 
第4题
A. 1.70m B. 1.65m
C. 0.85m D. 0.80m
4. (2023·安徽)如图所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发出的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B )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考点二 乐音的三种特性
5. (2023·安徽)如图所示为我国晋代顾恺之所绘《斫琴图》的局部,展示了古代乐师调整琴弦长度的情景。调整琴弦的长度,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音调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第5题
音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2022·河南)小利在7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质量的水,使每个瓶中液面高度各不相同,制成一个“水瓶琴”,如图。对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瓶中  空气柱  的振动产生的。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越靠近  右  (选填“左”或“右”)端,音调越高。
第6题
空气柱 
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2023·永州)唐诗《枫桥夜泊》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 A )
A. 音色 B. 响度 C. 音调 D. 频率
8. (2023·枣庄)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先将尺的一半伸出桌面,用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再增加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 D )
A. 响度变大 B. 响度变小
C. 音调变高 D. 音调变低
第8题
A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考点三 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9. (2023·赤峰)教师监考时不能穿硬底鞋,以减小走动时产生的噪声对考生的干扰,这是( A )
A.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 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
C.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 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考点四 声的利用
10. (2023·滁州来安二模)2023年2月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地震监测系统是通过地震时产生的  次声  (选填“超声”或“次声”)波来监测地震的。
11. 超声手术刀通过从不同角度向病变组织发射多束超声波,来实现准确“烧死”病变细胞。手术过程中,与医生、护士之间的说话声相比,超声波具有的特点是( A )
次声 
A
A. 振动频率高,方向性好,能量集中
B. 振动频率高,方向性差,能量分散
C. 振动频率低,方向性好,能量集中
D. 振动频率低,方向性差,能量分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023·蚌埠二模)《天工开物》记载:“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由此可知,响箭在飞行的过程中,是通过箭矢锥眼的空气  振动  而发出声音的。
2. (2023·安徽一模)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言简意赅、格律严格、蕴含丰富。比如《小儿垂钓》中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句生动描述了钓鱼人的心理和表现,其中“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因为  空气和水都能传声  。
振动 
空气和水都能传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强化训练
3. (2023·合肥庐江模拟)2022年11月17日,经过约5个半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的全部既定任务。出舱后,他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交谈,其原因是  真空不能传声  。
4. 在搜寻失事飞机的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液体  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  9  s才能接收到信号。
真空
不能传声 
液体 
9 
第4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 (2023·贵州)如图所示为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它由多个青铜制成的钟按大小顺序编组悬挂而成。用相同力度敲击,大钟声音低沉、浑厚,小钟声音高昂、清脆,这是因为声音的  音调  (填写声音特性名称)不同。
第5题
音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 如图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三个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  下面  (选填“上面”“下面”或“中间”)的齿轮。
第6题

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 (2023·安徽一模)如图所示为常用的噪声监测仪,显示周围环境的噪声为83.6dB,说明此时环境的噪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噪声强说明声音的  响度  大。
第7题
响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 (2023·六安霍邱二模)在城市的主干道上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这是为了保护环境、减弱噪声的一种标志,这是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
第8题
声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 (2023·合肥包河模拟)仔细观察如图所示的两个波形图,  甲  图音调高,  乙  图响度大。
第9题
甲 
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 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激起水花,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C )
A. 决定音调的因素
B. 音色与什么有关
C. 声音产生的原因
D. 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隔墙有耳”的意思是在墙的一面说话时,墙另一面的人也能听得到。这个现象能够说明( C )
A. 声音能够穿透墙壁传播
B. 声音能够拐弯传播
C. 固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D. 耳朵有这个特异功能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 (2023·湘潭)研学活动中,讲解员使用“小蜜蜂”扩音器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C )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传播速度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 (2023·泰州)如图所示,古琴演奏家正在演奏名曲《高山流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琴声响度越大,它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B. 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C. 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不同的琴弦,琴声的响度不同
D.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琴弦,琴声的音调不同
第13题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 关于学校噪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学校附近的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 在学校周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C. 物理课上隔壁班悦耳动听的音乐不是噪声
D. 教室安装双层真空玻璃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 (2023·烟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有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利用噪声。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噪声的是( D )
A. 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 有的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 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D. 工程师根据发动机轰鸣声判断其运转情况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 (2022·常州)2021年7月,在我国南海海域,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震晕一群小鱼,在齿鲸旁观察的潜水员却没有听到齿鲸发出的声音。齿鲸发出的声音( A )
A. 响度大、频率高 B. 响度大、频率低
C. 响度小、频率高 D. 响度小、频率低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17题
17. 如图甲所示为一手工乐器,如图乙所示为其示意图,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
(1) 哨音是由筒内空气  振动  产生的,哨音在真空中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传播。
(2) 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  响度  。 
(3) 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  音调  。 
振动 
不能 
响度 
音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18题
18. 某款手机软件能够自动记录接收到的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当手机接收到第一次响声时开始计时,当再次接收到响声时停止计时。甲、乙两人使用该手机软件在空旷安静的广场上测量声音的传播速度。他们分别站立于间距测量值为s的A、B两处,打开手机软件做好计时准备。甲先在手机边击掌一次,乙听到击掌声后,也在手机边击掌一次。查看甲、乙两手机均有效记录下了两次掌声的时间间隔,分别为t甲、t乙。
(1)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那么0.001s内声音的传播距离为  0.34  m。
0.3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本实验中两手机所记录的时间大小关系是t甲  >  (选填“>”“<”或“=”)t乙。
(3) 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声=    。(用s、t甲、t乙表示)
> 
 
第18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