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的内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是在学习弹力后对弹簧测力计的第一次运用,也是对“描述力”方法的进一步巩固。高中教材对重力的很多认识都来自于初中,所以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也是本节课重点。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 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能利用公式 G=mg 计算有关问题;
(3) 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 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2.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
(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会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    
(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利用公式 G=mg 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活动:“滚上体”实验引入,从神奇的现象中引发学生思考。结合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引出本节新课。 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例。 从神奇的现象、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不仅感受到物理的神奇,同时也觉得无力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什么是重力? 1、引导学生阐述重力的概念,从重力的“符号、单位、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等多角度认识重力。 教师生互动,通过思考问答的模式,掌握“重力”概念 从旧知识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全面认识“重力”
重力的大小 活动 1:感受“红辣椒”“绿豆” 思考 1:怎样比较“红辣椒”和“绿豆”的重力? 思考 2:重力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怎样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分组实验:通过改变钩码个数,测量重力,寻找规律。 数据分析:怎样处理数据,找到“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结论评估:展示学生实验的结果,请其他同学来评价,参与纠正。过手练习:例题 思考 3:苹果会不会落到外太空(过渡衔接)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过程,体验 “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结合教师提问,小组讨论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参与实验。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通过动手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旨在暴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找到问题并解决
重力的方向 活动 1:实验图片展示,通过对实验图像的分析,认识“水平方向”,从而认识重力的“竖直向下” 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几乎指向地心的一个力活动 2:怎样检测贴纸是否贴正? 活动 3:怎样检测水平面是否水平?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重力的方向,认识“竖直向下”,掌握重力方向的应用 通过活动的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更深刻的认识重力的方向。
重心 思考:等效法认识“重心”。 活动:找寻“重心”的方法,认识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 思考: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怎样确定? 通过思考和学生活动,让学生能认识重心,知道找寻物体重心的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中认识“重心”,把抽象的“重心”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
情景升华 首尾呼应:解密“滚上体”的奥秘学生活动:假如没有重力会怎么样?图片:霍金参与失重体验霍金认为:人类不挺近太空就没有未来 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课前问题,通过对“失重”体验,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对霍金的科学探究精神,升华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执着创新的态度
评测练习 【能力过关】 1.一只公鸡,质量为 2kg,它受到的重力大小是___________N;一只山羊,受到的重力大小是 300N,则它的质量是__________kg。(g取 10N/kg) 2.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竖直上升的气球不受重力 B.沿斜面下滑的小车,所受重力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 C.人在蹦床上跳的更高,是因为所受重力变小了 D.一杯水结冰后所受重力不变 3.关于质量和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与重力是一回事,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 B.质量与重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 C.在同一地点,质量相同、静止的物体重力一定相等 D.买米和背米时,人们只关心重力 【素养闯关】 1.如图所示,重10N的物体分别放在水平面上和斜面上静止,作出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有一个铁块,它的质量是 600g,能否用量程为 5N的弹簧测力计称量?为什么
课后反思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力有模糊的认识,但重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 苹果落向地面,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等动画,很自然,但我感觉没有什么创新之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故,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滚上体”的运动方向恰恰是“水向高处流”,一反常态,所以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入课题,简单直接,不拖泥带水。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理解物体所受力的施力物体可能是地球,方向应该是指向地面的,这既能方便引入新课,又能降低学习重力方向时竖直与垂直的区别。再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信息窗中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心与稳度关系的理解。通过视频、课件、实验演示,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出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自制重垂线的过程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识,正所谓物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本节课的创新点: ①通过实验器材“滚上体”打破常规现象,又能引入所学知识,激发兴趣 ②通过测量自备生活中常见物体重力,建立到底是 m/G还是 G/m的矛盾认知点,引入比值 g从而攻克难点,实质上也就揭示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③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实验和自制重垂线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需改进的地方: 学困生回答正确时,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语言上也让学生多说、多总结,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