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4.1《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和体验当地风俗,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2. 法治观念: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树立遵守法律法规的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健全人格:在探究和分享当地风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4.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当地风俗中的积极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优秀风俗文化的责任意识。二、教材分析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当地风俗,探究其形成原因和影响,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保护和传承优秀风俗文化的意识。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家乡的风俗”、“家乡的风俗与传统文化”和“家乡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其中,“家乡的风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家乡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多样性。三、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社会阅历有限,对一些风俗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形成原因可能不太了解。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风俗逐渐被淡化或忽视,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可能不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风俗的内涵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四、重点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及其形成原因。2. 探究家乡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3. 理解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五、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2. 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多样性的意识。3. 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来导入新课。游戏内容是让学生们猜一猜一些行为或习惯是属于哪个地方的风俗,从而引发他们对风俗的好奇心。在游戏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们分享自己知道的家乡风俗,让他们初步感受风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二)、探究新知1、教学环节一:了解和体验家乡风俗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家乡的独特风俗。同时,我会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整理归纳出本地区的主要风俗及其特点。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当地风俗,我会提供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风俗的文化内涵和形成原因。此外,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风俗是如何影响当地人的生活的。例如,思考当地的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的风俗等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家乡风俗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2、教学环节二: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家乡风俗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当地风俗。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重现当地的风俗场景,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俗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会邀请当地老人或民俗专家,为学生讲述有关当地风俗的故事或传说。这些第一手资料将帮助学生了解风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增进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打鼓唱歌等。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风俗活动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活动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以及这些风俗给他们带来了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意识到家乡风俗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三)、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家乡风俗,我会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将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了解和感受家乡风俗的独特魅力。1. 收集家乡风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制作成小册子或PPT,向同学们展示自己家乡的风俗特色。这不仅能帮助他们提高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2. 调查当地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写一篇小报告。通过调查,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家乡风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3. 邀请当地老人或民俗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展示。学生们可以向他们请教有关家乡风俗的问题,了解更多关于风俗背后的故事和传说。这将为他们提供一个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4. 组织一次以家乡风俗为主题的班会或展览活动。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PPT、小册子以及调查报告等成果。通过分享和交流,他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同学家乡的风俗特色,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尊重。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家乡的风俗及其形成原因,探究了家乡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明白了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珍惜和传承家乡的优秀风俗文化,同时也要关注和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