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单选题1.关于北魏的灭亡,有学者将责任归咎于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他们认为在并没有汉人传统的鲜卑族中,植入“异国文化”。肯定会造成“水土不服”。这一观点( )A.说明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B.强调改革充满曲折与艰巨性C.正确揭示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 D.对汉化政策的评价有失偏颇2.据史书记载,魏初“西北诸郡,皆为戎居”,西晋初期“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这表明,当时( )A.民族矛盾日趋尖锐 B.少数民族不断内迁C.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D.地方割据渐趋兴起3.洛阳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以下政权曾以洛阳为都城的有( )①西周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晋 ⑤曹魏 ⑥北魏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4.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八姓和汉族四姓位列士族之首,又将地方上的强宗豪族全部编入士族。而唐高宗、武则天修《氏族志》,“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 这一改变(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强化了门阀士族政治C.引发了选官制度变革 D.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5.下表所示为古代文学作品常用一些人物典故及其简介。这些典故反映出东晋( )A.士族政治影响深远 B.军功集团左右朝政C.阶层流动相对顺畅 D.文学艺术较为繁荣6.曹操在求贤令中提到吴起“杀妻自信”是不仁,“散金求官”是无节,“母死不归”是不孝,但同时认为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B.治国理念的调整C.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D.现实形势的需要7.下图是《北魏孝文帝出巡石刻图》。图片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A.增强了民族的认同B.促进了习俗的多元C.导致服饰的单一D.推动了经济的发展8.图1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前漆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窄小胡服,图2是迁都后石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宽大汉服。这一变化说明迁都后( )A.君主专制权力强化 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以孝治国体制确立 D.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三国鼎立局势的是A. B.C. D.10.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为“十六国”,其中曾经短暂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是( )A.北魏 B.前秦 C.西晋 D.前燕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乱导致人口外流,但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损失,甚至还可能有所增加。有学者指出:“十六国时期中原六夷的总人口数应不少于汉人,甚至稍多些。”这一现象导致中原地区( )A.社会风俗彻底胡化 B.游牧文明得到推广C.夷夏纷争社会动荡 D.民族交融得到发展12.“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布衣”中的“布”是指( )A.丝织品 B.棉纺织品C.毛纺织品 D.麻纺织品13.某出版商策划出版一套中国史系列著作。下图时段的标题最可能是( )A.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B.中华的分裂和扩大C.中华的繁盛与开放 D.草原征服者的悲歌14.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列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A.规范统治秩序 B.发展游牧经济C.加速民族交融 D.缩小南北差距15.前秦立国不久,逐一消灭了前燕、前凉等国,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又迅速土崩瓦解,之前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这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是( )A.南北对峙 B.士族崛起 C.分裂混乱 D.民族交融16.《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三长制 B.迁都洛阳 C.推行均田制 D.实行租调制17.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八十余年中,官吏都无俸禄,各级官吏食之于民成为公开的秘密。484年,孝文帝下诏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北魏政府推行这一改革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户籍管理 B.整顿吏治环境C.加强专制集权 D.推行赋税制度18.酪类食品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到魏晋时期,出身士族大家以豪奢著称的王济在招待从江南远来洛阳的客人陆机时曾指着羊酪炫耀其生活。据此可知( )A.魏晋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有所衰退 B.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C.经济重心已经从中原逐渐南移 D.长期战乱使魏晋士族生活不稳定二、材料分析题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图中所示的现象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参考答案1.D 2.B 3.B 4.A 5.A 6.D 7.A 8.D 9.B 10.B 11.D12.D 13.B 14.A 15.C 16.C 17.B 18.B19.(1)信息:生活方式上的民族融合。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2)没有。启示: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3)盖世英雄。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则侧重于富国强兵。20.(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