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小阅读-课内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2.下列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极言时间之短暂,对于马克思的突然逝世,亲友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表达了深切的惋惜和遗憾。B.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的规律;作为思想家,马克思创办了报纸杂志,组织各种工人活动,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等成果。C.“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其中“繁芜丛杂”一词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D.恩格斯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从政治的角度在马克思墓前发表演说,不仅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是在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捍卫和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3.“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对这段话的感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就出了意外,失去了最伟大的导师和亲密的战友,有痛惜之情,但主要是作者自己深深的自责。C.这段文字可看出恩格斯沉痛之中又有敬重、痛惜、宽慰之情,感情细腻而又复杂。D.作者受情境所限,以“停止思想”和“永远地睡着了”代替“逝世”,以“两点三刻”“还不到两分钟”渲染内心的伤感和遗憾,虽悲痛而不失自持。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B.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结高屋建瓴。C.作者将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说明其划时代意义。D.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节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整体上看,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论述类文本阅读6.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回答下列问题。(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如何理解“空白”一词的深层含义?(2)在评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时,作者说“豁然开朗”,而说以前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试揣摩“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这两个短语蕴含的意义。(3)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三、小阅读-课外7.阅读高适的《蓟中作》,完成后面的题。蓟中作高 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四、填空题8.根据拼音写出词语。①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yǎo wú yīn xìn 。(关汉卿《窦娥冤》)②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一切矛盾中出现的jiǎo kuài 的精灵。(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fán wú cóng zá 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材料二: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天下”,奉行“和合”哲学的伟大民族,“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在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年,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尚未诞生时,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诞生后,它就不再仅仅是愿景,而是有了实现的根据。这说明,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里,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潜伏着朴素的“大公”思想和“大同”意识,中国改革开放后能以40年之努力,走完西方走了300多年的路,原因虽然很多,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尤其是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二十多年前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偃旗息鼓之时,美国学者福山曾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作出了“终结”的结论,时评称之为“历史终结论”。福山的话刚刚落地,2008年,一场肇始美国、席卷欧洲、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便爆发了;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却以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气势和速度迅速崛起。这时的福山自知丑话说早了而且说错了,之后曾两次对其“历史终结论”进行修正、调整。看来,西方的某些学者,即使名大、位高、言重如哈佛大学教授福山者,自以为已经看清了社会主义在苏东是怎样“落幕”的,但怎么也弄不明白发生在落后的世界东方的“中国故事”。其实,“中国故事”很简单:这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开辟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披荆斩棘、降龙伏虎、移山倒海、砥砺前行,终于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动人故事。“中国故事”表明:中国是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优等生”。马克思主义曾经通过十月革命传播到全世界,为什么于20世纪初在中国“落地”了而且“生根”了?其原因并不复杂,那是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对于理论需要的程度。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需要的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也不是用资本剥削取代封建剥削实行所谓资产阶级民主的国家。恰在这时,马克思主义指出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契合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潜意识中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追求,这种契合,在今天看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民族根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预示着它有一天会在中国“开花结果”。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一句名言:“哲学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70多年后,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的闪电”射入了“没有触动过”的中华大地;又过了30年,中国人终于“解放成为人”。时间原本是个定值,1天就是1天,1年就是1年,但这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概念。而如果用历史的大尺度来看时间,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当历史的脚步“步履蹒跚”的时候(如中世纪),“20年等于伟大历史发展中的1天”;当历史的脚步“只争朝夕”的时候(如产业革命),“会有1天等于20年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是用马克思的这一预言,以“1天等于20年”的速度前进的,所谓的“中国速度”,其秘密就在马克思的这段话里。正是以这样的速度,中国用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用300年走完的路程。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归根结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供的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无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其对全人类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意义不言而喻。(摘编自刘西琳《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重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马克思之前,对于经济发展与意识思想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形成清晰、稳定、准确的认识。B.剩余价值的发现,是马克思的一大思想认识创举,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有巨大的价值。C.福山“历史终结论”对美国、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波动影响,暴露了其认识的局限性。D.“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古而有之,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想前瞻性与先进性的有力证明。B.福山虽然对其“历史终结论”进行了修正,但对中国迅速崛起的原因始终无法准确揭示。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民在历史变革中主动吸纳,伟大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成果,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意义深远,影响巨大。11.下列选项,不能很好地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以“1天等于20年”的速度前进的“中国速度”的一项是( )A.1979至2018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的年均GDP增长率为9.4%,远远高于同期全球经济2.9%的增长率。B.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评价,中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46位,比上年提升了32位。C.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卫星拍摄到的数据,研究显示,本世纪以来,全球绿叶覆盖面积的四分之一是由中国贡献的。D.改革开放以后的1982、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2—1990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了23.2%:1990—2000年,增长了15.6%。12.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请结合材料简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作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材料二:在英国,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 20世纪的十位名人 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 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一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摘编自南帆《马克思之墓》)材料三: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11 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发表的重要讲话:《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文章指出,要深刻认识《共产党宣言》的重大理论贡献。《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文章指出,要深刻认识《共产党宣言》对世界社会主义产生的深远影响。《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在实践上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摘编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19年11月15日)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属于悼词,首段“停止思想”一词用讳饰手法表达沉痛的哀悼。第三段和达尔文类比,正是对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论的高度评价。B.材料二使用对比手法,表现出马克思身后的寂寞,以及世俗的心态。作者感慨于马克思对世界认识之深刻,欣慰于其贡献获得认可,遗憾其理想社会与现实之差距。C.材料三是一则消息,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说明马克思对世界社会主义产生 了深远影响,这也是马克思之伟大的现实例证。D.三则材料都强调了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中所做的巨大贡献,虽然三则材料文体不同,视角有异,但都表达了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肯定和赞扬。14.根据上述几则材料,简要说明:在当代中国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英国《卫报》发表了物理学家霍金的看法:“对于我来说,最值得担忧的问题是,现在比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岌岌可危。我们面临糟糕的环境挑战——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 )。我们发展的技术摧毁了自己的家园,但目前还没有发展出逃离地球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众志成城保护它。”霍金表示,逃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希望,人类待在地球上的日子已屈指可数。霍金还曾经警告称:“地球上的生命因一场灾难而灭绝的风险正与日俱增,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核战争、一种基因工程病毒或其他危险。我认为,如果不能进入太空,人类将没有未来。”我们知道,自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人类已经有50多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有人说,这是因为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够,以目前的航天技术进行宇宙航行劳民伤财。确实,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发展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目前的空间技术也无法保证人类能在微重力的情况下长期生存。如果当下的人类想逃离地球,重现人类作为世界领袖的荣光,就必须回顾我们的过去,从历史中寻找未来的答案。15.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我们面临糟糕的环境挑战——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曹禺《雷雨》)B.“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何为《第二次考试》)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孙犁《荷花淀》)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我们在人类发展史上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刻B.我们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刻。在人类发展史上,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C.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D.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发展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B.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进行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C.以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进行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D.以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发展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参考答案:1.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对马克思逝世深感遗憾和惋惜。2.B3.A4.C5.运用对比手法,即用敌人对马克思的恨和战友对马克思的爱对比,用“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和“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对比,突出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家。6.(1)上文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就是马克思身后的空白。前面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达到的境界别人是达不到的。这个损失不但不可以估量,而且无法弥补。历史唯物主义是承认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马克思的贡献和作用,就是别人无法代替的。(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资产阶级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来剥削工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发现真理,不可能正确解释这个问题,所以作者说他们是“在黑暗中摸索”。相反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学说彻底地否定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的说法,所以作者用了“豁然开朗”这个词。这样“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从而热情地赞颂了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的意义。(3)用到了“历来”“繁芜丛杂”“掩盖”“简单”四个词语。用词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作用:①“繁芜丛杂”的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②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7.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诗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语言质朴富有真情实感,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8. 杳无音信 狡狯 繁芜丛杂9.D 10.A 11.B 12.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革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建设奠基。13.D 14.理论上:①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刻认识其重大理论贡献。②把马克思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其理论。实践上:①宣传科学理论,恰当引导舆论。②参加建设事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发展。③坚持实践斗争(理论联系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5.A 16.D 17.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