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1功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描述力的新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为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生活中没有功这个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本节课是从学生熟悉的叉车托起货物这一场景入手进行分析:叉车托起货物的过程说明托举货物的力使货物移动一段距离,货物被举高,机械工作的成效显现出来,随后给出物理学中做功的含义,它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生活到物理再到生活的认知规律。在引入和形成概念后,通过功的计算进而加以巩固和深化(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教材中对功的引入源自生活实例,建立的过程又是通过学生观察或是新旧知识的类比,最终又回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以巩固。【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2、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知道三种不做功的情况。3、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学器具】PPT课件,水桶,哑铃,鸡蛋,5Kg大米,矿泉水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播放叉车叉起货物,超市里手推车前进的视频。 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课本 62,63页,得出力学中的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二)(1)引导学生分析视频中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究竟怎样才算做了功?从理论上分析大量的实例,得出两个条件。活动一:通过身边的器材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了吗?做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总结做功的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活动二: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思考下列活动做功了吗?1、把哑铃从桌子上举起来,你做功了吗?举着哑铃不动呢?2、当你用力推墙壁,你做功了吗 3、把篮球投给你同学,空中飞行的篮球,人还对它做功吗?4、提着水桶在教室里走动,你做功了吗 把这桶水提到二楼,是否做功?学生进行小组内合作探究实验。学生展示并自主分析做功了吗?为什么?如果没有做功,为什么?(2)三种不做功的情况课件展示三幅动画分别为(突破重点,体现难点)(a)男生推墙。(b)学生投出的篮球。(c)学生提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做功的情况有以下三种:1.有力,没有距离,劳而无功2.没有力,有距离,不劳无功3.有力,有距离, 垂直无功学生做例题 1,并且展示交流。1.下面四幅图中所描述的力,对物体做了功的是( )(三)功的计算教师通过提一瓶水与一提水提高相同高度,哪个做功多;举起同一瓶水至不同的高度,做功多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做功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功的计算公式: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力×距离公式:W=Fs单位: 1 J=1N·m教师出示:例题2.在水平地面上推力,用60N的水平拉重100N的木箱,使木箱沿水平方向前进5m,拉力所做的功等于_______ ,重力所做的功等于______学生思考,找学生到黑板展示做题的步骤。学生把重力的功计算错误,教师纠错,并指出做功的两个要素。活动三感受做功的大小1、将两个鸡蛋托起 1m约为 1J。2、将一瓶 500ml的矿泉水从地面拿起并举高做功约为 10J3、将一袋 5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约为 750J4、从地面背起 60Kg的同学约为 300J学生动手做功,感受并计算功的大小。学生实验的过程中非常积极主动,体验到物理就在身边,探索的兴趣极高。其中有一处数据错误被学生找到,教师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如何计算生活中的功的大小,体现了有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四)回顾知识学生展示交流。(五)达标检测学生完成并展示交流。【板书】(一)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二)(1)做功的必要因素(2)三种不做功的情况(三)功的计算公式: W=Fs单位 1 J=1N·m【小试牛刀】1.在水平地面上推力,用60N的水平拉重100N的木箱,使木箱沿水平方向前进5m,拉力所做的功等于_______ ,重力所做的功等于______2.判断题(1).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举力做了功.( )(2).人提着一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提力对重物做了功.( )(3).苹果从树上落下,重力对苹果做了功.( )(4).小球在光滑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桌子的支持力对小球做了功.( )2.一个人用 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 200N的车前进 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课后反思功与能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这节课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学到功就感觉很吃力。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用了生活情景中常见的叉车叉货物,超市手推车的例子,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又直奔做功的主题;授课过程中设计了三个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分析总结做功的必要因素;判断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感受功的大小。通过实验总结出功的两个要素,再由学会的功的要素来体验这些活动做功了吗?边总结,边练习。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物理就在身边,探索的兴趣极高。感受功的大小环节时,课件中有一处数据错误被学生找到,教师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如何计算生活中的功的大小。师生,学生之间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不足之处:教师预留的时间不够重分,还要尽可能的鼓励每位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现象;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敢于挑战,敢于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