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真题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真题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淄博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要求的。
1.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下列各学派的思想中蕴含和平理念的是(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 D.提倡“法治”
2.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世纪60—90年代,李鸿章等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与之对应的实践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1921年7月,王尽美、邓恩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到山东后,他们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并深入工厂和农村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促进了山东地方党组织的发展。他们的这些活动最能体现( )
A.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
C.长征精神 D.抗战精神
5.民谣反映时代特色,也具有史料价值。20世纪二三十年代,湖南、江西地区有一首民谣“红军上了井冈山,革命有了立脚点,地是根,枪是胆,有地有枪胆包天”。此民谣反映了( )
A.革命道路的开辟 B.革命军队的创建
C.统一战线的建立 D.指导思想的形成
6.“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分析下列图说卡片,其主题应是( )
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战斗 冀中平原的抗日武装——回民支队 《地道战》(绘画)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红军不怕远征难
C.全民族团结抗战 D.百万雄师过大江
7.百年党史是一部伟大的奋斗史,其中包括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下图②处的事件为(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离开中国前夕说:“我们今天所发表的联合公报概括了我们会晤的结果。这个公报明天将成为全世界的重大新闻。”此“联合公报”的发表意味着( )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美国彻底放弃对华敌视政策
9.“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鲜明地展现出新的时代精神。”下列作品能够反映这个时期“时代精神”的是( )
A.《战争与和平》 B.《向日葵》
C.《蒙娜丽莎》 D.《英雄交响曲》
10.19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明令家长必须送适龄儿童上学,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创办一系列大学。这些现象主要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 )
A.实行废藩置县 B.推行“殖产兴业”
C.建立新式军队 D.提倡“文明开化”
11.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时,历史小组就下列材料的史料价值展开争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①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 ②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年) ③梅雪芹正式发表的论文《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初探》(2000年)
A.①是原始档案,可信程度最高 B.②是名家小说,史料价值最大
C.③是现代论文,没有史料价值 D.三则材料均可作为可信史料直接使用
12.“新政不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连根掘起,新政只是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材料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 )
A.彻底清除经济危机 B.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C.保护人民群众利益 D.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3.1950年前非洲独立的国家只有3个。到20世纪50年代末,已经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这突出反映了( )
A.民族独立浪潮的高涨 B.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14.下面两则材料,可用于研究( )
●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集权统治的力量。
● 1993年,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有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世界大战的影响
C.世界经济的发展 D.世界格局的演变
15.“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十月革命”“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分析以上三组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认识到( )
A.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的发展 B.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非选择题:共35分。
16.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的步伐从未停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2023年4月3日电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的阿拉伯知名艺术家代表,鼓励艺术家创作更多体现中阿友好的艺术佳作,为增进中阿人民友谊作出新的贡献。信中指出,从开辟古代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中阿文明交流跨越千年、相互欣赏,书写了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
(1)阅读材料一,写出一例广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古代阿拉伯文学成就。
(2)列举两例古代中阿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
材料二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我们要继续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面走在前列,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携手建设一个合作共赢、相互成就的共同体。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2023年)
(3)解读材料二,写出中国—中亚峰会选择在西安举行的历史渊源。
(4)分析两则材料,古代丝绸之路与今天的“一带一路”有何共同作用?
17.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订立的契约”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订立契约,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材料二 傅高义先生的著作《邓小平时代》该书对邓小平一生和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进行了全景式描写,形式上类似传记。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要写一个人,而是要写一个时代。全书以1978—1992年这14年作为重点,着力描画了中国大转变的关键时期,称之为“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石广生口述的《中国“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回顾》2001年11月,石广生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以下是其部分口述内容: “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外经贸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向市场化发展,使我们初步具备了加入多边贸易体制的条件。1983年1月,国务院作出决定,申请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战略……当然,那时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也是我们加速谈判的一个重要动因。”
(1)材料一中的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哪一改革举措?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该书把1978—1992年称为“邓小平时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史实阐释说明这14年是“中国大转变的关键时期”。(至少两例史实)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决定加快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主要原因。
(4)史料按价值可分为一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原始资料)和二手史料(间接资料)。请据此标准将三则材料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填写材料序号)
18.爱因斯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5年,进一步提出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系统、科学的物质观和时空观,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1922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有力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摘编自岳麓书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 1939年8月,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建议应该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以威慑德国,罗斯福反复思考后,制订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大量平民受害。爱因斯坦痛心地说“后悔当初给罗斯福总统写那封信”。之后,他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呼吁原子能绝不能被用来伤害人类,而应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使人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合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
——摘编自岳麓书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三 相对论问世不久,恰逢中国要民主、要科学,强烈要求社会变革的中国人对爱因斯坦及其学说感到特别亲切,称赞他是“近世科学的大革命家”……到1924年11月,《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一书出版了三版,有关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中文著作被中国青年抢购一空。
——摘编自戴念祖《爱因斯坦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归纳爱因斯坦对科学的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各时期爱因斯坦对研制和使用原子弹的态度及其主要原因。
时期 态度 主要原因
1939年
1945年
20世纪50年代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青年对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充满极大热情的时代背景。
(4)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试卷第6页,共6页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纷争。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其思想中蕴含着和平的理念,C项正确;道家学说主张无而治、道法自然等观点,无法体现“和平理念”,排除A项;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但没有体现“和平理念”,排除B项;韩非子的法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没有体现“和平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该条约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故选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外国侵略势力尚未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此时外国侵略势力已经深入长江中下游,排除CD。
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强兵富国,A项正确;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排除B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1921年7月,王尽美、邓恩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到山东后,他们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并深入工厂和农村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促进了山东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和所学可知,1921年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形成了内涵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红船精神。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作运动,王尽美、邓恩铭在中共一大后积极领导工人运动,正是中共一大精神的落实,最能体现红船精神,B项正确;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长征精神形成于1934年10月开始的红军长征中,与材料时间“1921年7月”不符合,排除C项;抗战精神形成于1931年开始的抗战,与材料时间“1921年7月”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红军上了井冈山,革命有了立脚点,地是根,枪是胆,有地有枪胆包天”和所学可知,歌谣反映了毛泽东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的新“立脚点”,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A项正确;革命军队的创建始于1927年的南昌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统一战线的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指导思想的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战斗”“冀中平原的抗日武装——回民支队”“《地道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共产党、国民党百姓等共同抗日,全民族团结抗战,C项正确;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红军不怕远征难反映的是红军长征,与“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不符,排除B项;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人们实现了当家作主,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在1921年7月,排除A项;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为国内建设提供了和平的环境,排除C项;1956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项正确;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项;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C项;“彻底放弃对华敌视政策”说法绝对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意大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C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排除A项;《向日葵》的作者是梵高,梵高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英雄交响曲》的作者是贝多芬,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实行学习西方的“文明开化”政策,从服饰、饮食等生活生活方面倡导西化运动。材料中“留着短发、穿西装的男子”“送学龄儿童接受教育”是“文明开化”政策体现,D项正确;实行废藩置县是政治改革措施,排除A项;推行“殖产兴业”属于经济措施,排除B项;建立新式军队属于军事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①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和所学可知,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是英国伦敦政府的原始档案,属于一手史料,可信程度最高,A项正确;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是文学作品,有作者艺术加工成分,与史实不符,史料价值不大,排除B项;梅雪芹正式发表的论文《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初探》是现代历史研究成果,有史料价值,排除C项;三则材料中只有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可作为可信史料直接使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克服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结合材料“不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连根掘起,只是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能再转动”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用意在于挽救资本主义制度,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危机的状况,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体现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50年前非洲独立的国家只有3个。到20世纪50年代末,已经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非洲原为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说明这一时期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帝国濒临崩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民族独立浪潮的高涨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集权统治的力量。”“世界新秩序之所有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和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使冷战开始,形成美苏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的趋势则是多极化,所以题干中的两则材料可用于研究世界格局的演变,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技术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世界大战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世界经济的发展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十月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科学理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由此可知,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关键词展示的是思想解放与革命或改革的关系,没有突出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无法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关,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6.(1)例:《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2)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到阿拉伯,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数字在中国被广泛应用等。
(3)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
(4)作用:都促进了中国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详解】(1)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真实反映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2)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到阿拉伯,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数字在中国被广泛应用等体现了古代中阿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
(3)历史渊源:根据材料二“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可知,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
(4)作用:根据材料二“我们要继续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面走在前列,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携手建设一个合作共赢、相互成就的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与今天的“一带一路”都促进了中国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17.(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原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史实: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答出两点即可)
(3)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外经贸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市场化发展,使我们初步具备了加入多边贸易体制的条件。
(4)一手史料:材料一、材料三;二手史料:材料二。
【详解】(1)改革:根据材料一“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订立契约,实行分田包干到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原因:根据材料二“对邓小平一生和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进行了全景式描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所以说1978—1992年称为“邓小平时代”。
史实:根据“1978—199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说这14年是“中国大转变的关键时期”。
(3)原因:根据材料三“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外经贸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可归纳出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外经贸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根据“同时,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向市场化发展,使我们初步具备了加入多边贸易体制的条件。”可归纳出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市场化发展,使我们初步具备了加入多边贸易体制的条件。
(4)分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二手史料是指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是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材料一“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订立的契约”、材料三“2001年11 月,石广生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等内容属于一手史料;材料二“傅高义先生的著作《邓小平时代》”是后人所著,属于二手史料。
18.(1)贡献: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他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有力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答出二点即可)
(2)
态度及原因:
时期: 态度 主要原因
1939年 建议应该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德国法西斯威胁人类安全
1945年 呼吁原子能绝不能被用来伤害人类,而应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 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大量平民受害
20世纪50年代 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 美国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使人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
(3)背景:中国正在开展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运动一一新文化运动。
(4)影响:科学发展带来社会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便利人们的生活;但应用不当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一“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5年,进一步提出广义相对论”可知贡献是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根据材料一“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系统、科学的物质观和时空观,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可知贡献是相对论的提出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根据材料一“1922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有力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可知贡献是他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有力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2)态度及原因:根据材料二“ 1939年8月,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建议应该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以威慑德国,罗斯福反复思考后,制订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和所学知识可知,在1939年时,爱因斯坦的态度是“建议应该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主要原因是当时德国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威胁世界人类安全。根据材料二“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大量平民受害。爱因斯坦痛心地说‘后悔当初给罗斯福总统写那封信’。之后,他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呼吁原子能绝不能被用来伤害人类,而应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和所学可知,1945年时,爱因斯坦的态度是“呼吁原子能绝不能被用来伤害人类,而应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主要原因是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大量平民受害,爱因斯坦才后悔当初给罗斯福总统写那封信;根据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使人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合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和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时,爱因斯坦的态度是“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主要原因是爱因斯坦明白原子弹的威力和破坏力,美国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使人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分析后直接填写在表格内即可。
(3)背景:根据材料三“相对论问世不久,恰逢中国要民主、要科学,强烈要求社会变革的中国人对爱因斯坦及其学说感到特别亲切,称赞他是‘近世科学的大革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进行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运动,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在世界科学界影响巨大,正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相契合。
(4)影响:材料一反映了爱因斯坦的贡献,材料二反映了爱因斯坦对对研制和使用原子弹的态度,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对爱因斯坦的追捧;综合以上分析,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概括出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带来社会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便利人们的生活;但应用不当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等。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