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31张PPT。第五单元 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2015年5月20日一、选择题1.“看我抓起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这是周杰伦的中国风系列歌曲《本草纲目》中的歌词,下列对于《本草纲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B.由清朝医学家李时珍所著 C.书中详细介绍了外科手术的流程 D.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百科全书” A2.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C3. 有人形象地描绘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中人物林黛玉是一个“左手拿着一个药罐子,右手捏着一个醋坛子”的人,她的悲喜人生真令人感叹。你知道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 A.吴承恩 B.施耐庵C.曹雪芹D.罗贯中 C4. 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A5. 歌曲《唱脸谱》中唱道:“蓝脸的窦尔敦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材料所述剧种形成于( ) A.18世纪末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B6.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B7.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乾隆时期的文人,家境优裕,你可能 ( ) ①在家研读《天工开物》 ②偷偷阅读《红楼梦》 ③因触犯文字狱被杀头 ④经常去台湾游历观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A8. 明清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是指 ( ) A.古典小说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文学主流 B.传统科技在当时世界上是一流的 C.通过戏剧形式,鞭挞吃人的封建礼教 D.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A9. 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 农耕 织布 炼水银、朱砂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C10. 《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A11. 大胆批判了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公开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学者是( )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羲之 D.朱熹 C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成书于明朝中期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B.《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明朝末年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D.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 B13. 关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深入民间考察而写成的著作 B.都是百科全书式科学著作 C.都被译成多国文字 D.都是总结性的科学著作 B二、综合题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所谓“八献”就是曹操献刀、孙策献玺、王允献貂蝉、黄盖献苦肉、阚泽献降书、庞统献连环、张松献地图、孔明献空城。材料二:施耐庵写《水浒传》,为突出英雄打虎时的神威,亲自来森林中观虎,并找了许多有 经验的猎户,了解他们猎虎以及与虎搏斗的情况。 材料三:《红楼梦》起于梦,结于梦,表面写梦,实际并非写梦,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材料四 : 见右图 材料五:“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它通过官宦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神奇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1)材料一中的“八献”出自我国历史上哪部小说?其作者是谁? (2)材料二中的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成书于何时?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3)材料三中的《红楼梦》揭示了一种怎样的历史趋势?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部文学作品?该部作品歌颂了人民一种怎样的精神? (5)材料五是对哪一部戏剧作品的描述?明清小说和戏剧在艺术上有何共同之处? (1)《三国演义》。罗贯中。 (2)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3)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4)《西游记》、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 (5)《牡丹亭》。都具反封建思想。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1)材料一中明太祖通过什么方式坐上皇位的? (2)明太祖及其后继者都采取措施加强君权,他们在地方上分别采取什么措施?他们分别设立哪一特务机构? (3)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1)通过参加、领导农民起义,取得胜利后称帝。 (2)明太祖: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②在中央,不再设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③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逐渐形成内阁制度。④让锦衣卫兼做秘密警察,负责监视、侦查臣民的言行。后继者:①建立专门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②设立“廷杖”制度。 (3)八股取士制度使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时,进士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中了。”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1)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唐朝科举制度有什么变化? (2)科举制度对扩大君主的统治基础有什么作用? (3)分析材料二,说明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4)明朝改变科举制度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其相同目的是什么?清朝前期,统治者为达到 同样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1)隋朝。唐朝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以进士科最为重要,考进士科的人数多。 (2)便于统治者笼络人才。 (3)八股取士。 (4)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清统治者采取了文字狱。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康熙帝材料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帝材料三:1793年,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四:朝臣胡中藻赋诗道“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前,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 (1)联系上述四则材料,分析清朝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状况是怎样的。(2)材料三中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结合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政治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经济上,农业是经济的主体;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阻碍了中西科学文化交流,中国丧失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逐渐落后与西方。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虚心学习别国的一切先进科技和经验,力求其为我所用。 18. 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1)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 (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1)不矛盾。 (2)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在不同时代所起的作用的评价。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为广大知识分子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世纪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型人才的成长。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 fú)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zhí)言》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zhí)言》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1)科举制度;隋唐时期。 (2)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 (3)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愚天下之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