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玩偶之家》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玩偶之家》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妇女觉醒的宣言书
——《玩偶之家(节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节选了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之家》第三幕的一部分。《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剧作猛烈批判了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与不合理的家庭制度,提出了个人解放和妇女解放的呼号,具有深刻的思想主旨。这部戏剧结构紧凑,矛盾集中,对白凝练自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富有典型意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从戏剧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部戏剧既上承西方经典戏剧的优秀传统,又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在许多方面成为现代戏剧的先声。节选部分是全剧的中心和高潮,充分揭示了作品的思想主题,展示了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在戏剧艺术上取得的高超成就。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教学价值。
【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易卜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玩偶之家》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激发对外国经典文学作品及其反映的多样文化的兴趣。
2.通过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文章中的“冲突”与“转变”,理解作品的主旨,通过对“社会问题剧”这一戏剧样式的探究,初步认识文学的社会意义。
3.通过分析人物的个性化台词,体会对话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思想主题等多方面的作用,探究作品的思想和审美意蕴。
4.借助鲁迅先生的《娜拉走后怎样》一文,深入探讨娜拉出走后的结局,并思考《玩偶之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的个性化台词,体会对话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思想主题等多方面的作用。
2.分析娜拉出走的原因和《玩偶之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
【评价标准】
1.能够把握文章中的“冲突”与“转变”,理解作品的主旨;
2.能够体会对话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思想主题等多方面的作用;
3.深入探讨娜拉出走后的结局。
图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雪》
余秀华
我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呢/被自己深爱/被自己出卖/被自己钉在十字架/被自己取下来
雪下不下来/都阻挡不了我的白/我白不白/都无法掩饰一生的荒唐
这首诗是脑瘫女诗人余秀华创作的《雪》,表达了“自尊自爱”“自我救赎”“对灵魂的叩问与对人生的反思”。她虽然身患脑瘫,但为了和包办婚姻中的丈夫离婚,倾尽了几乎所有的积蓄离开家庭。200年前,在挪威的舞台上也曾有一位决然离家的女子,她就是——娜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女子,走进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任务一:知人论世
活动1.易卜生对中国的影响
那时候,易卜生这个名儿,萦绕于中国青年的胸中,传述于青年的口中,不亚于今日的马克思和列宁。——茅盾
娜拉是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榜样,“出走”是一个历史性的“动作”,具有深广的文化意义。
《新青年》曾出版“易卜生专号”,胡适推崇并介绍过“易卜生主义”;甚至一些有志于创造中国现代戏剧的青年,如洪深、田汉等,均把“做中国之易卜生”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欧阳予倩、田汉和洪深称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三大奠基人。)
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 ,胡适首先创作了《终身大事》。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冰心的《斯人独憔悴》、曹禺《北京人》、茅盾《虹》也不同程度低受到《玩偶之家》的影响。
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他的短篇小说《伤逝》中,通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
活动2.了解作者
易卜生(1828—1906),挪威剧作家、诗人。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被称作世界“现代戏剧之父”。
出生于挪威南部一个商人家庭。
由于父亲破产,只接受过几年小学教育。16岁入药材店当学徒,22岁去首都奥斯陆参加社会主义者领导的工人运动(挪威民族独立运动)并从事写作。
1849年开始戏剧创作,1851—1862年任剧院编剧、导演,共写剧本26部。倡导挪威民族戏剧,遭到保守势力攻击。
1864年出于对政府的不满而出国,侨居国外27年。
晚年回到挪威,他去世后挪威为他举行了国葬。
他的各种体裁的剧本按思想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1850一1868):以古代英雄传奇、民谣、神话等为素材,题材多样,富有幻想和浪漫色彩,如《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恋爱喜剧》、《布朗德》和《培尔·金特》等。
中期(1869一1890):揭露和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剧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
晚期(1891一1906):创作着重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分析,象征主义因素加重,悲观气氛较浓,如《海达·高布乐》和《建筑师》等。
易卜生四大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敌》(1882年)
易卜生在四大社会问题剧中用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社会问题剧”:现今也泛指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的戏剧形式。
指的是易卜生创造的直接揭示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现实主义戏剧。
它侧重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正如易卜生所言“我的工作是提出问题,我对这些问题没有答案”。
讨论又是社会问题剧的一大特点,剧本里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论问题的对白,所以社会问题剧又叫“讨论剧”。
2.了解“戏剧”
①含义: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此处实指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
②戏剧三要素:人物台词/语言(语言是戏剧的基础,是戏剧第一要素。)、戏剧冲突、舞台说明。
③戏剧的特点: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人物、故事、场景高度集中;个性化的戏剧语言;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三一律: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④戏剧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话剧(如《雷雨》)、歌剧(《白毛女》)、舞剧(《丝路花雨》)、音乐剧(《猫》《歌剧魅影》)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等待戈多》)、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⑤戏剧鉴赏方法: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揣摩戏剧语言。
⑥戏剧要素:文学要素、音乐要素、美术要素、舞蹈要素
3.相关背景
易卜生所处的挪威,地处欧洲边陲,经济发展比较迟缓,资本主义出现较晚,而且也没有封建的农奴制度,所以受封建的压迫和冲击较少,眼界虽然狭小,但“还有性格以及独立的精神”。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更加分工明确的部门,整个社会需要更多劳动力支持。在这样独特的政治、经济、历史条件下,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关于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随后,挪威社会上发动的强大女权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在易卜生的内心深处,仍保有对“真正的人”的美好回忆。
这就使他在早中期作品中:一方面,对资本主义人性丧失的现实进行无情地批判,呼唤“真正的人”的复归;另一方面,又塑造具有人的尊严、道德、情感和期盼以及精神尚未枯萎的正面人物。
1879年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时,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妇女解放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
她们发动的强大妇女解放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4.解题
《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该剧共三幕, 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课文节选自第三幕。
玩偶:指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
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 “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男权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自主地位的社会现实。
5.《玩偶之家》主要情节
图片
第一幕 时间:圣诞节前一天
娜拉兴冲冲地赶回家准备过节,她与孩子们玩游戏。娜拉的老同学林丹太太来找她。林丹太太为生活所迫,她急需找个工作。娜拉同情林丹太太的遭遇,答应说服丈夫海尔茂,在银行里为林丹太太安排个职位。
阮克医生是海尔茂的朋友,极度消沉的他常常到海尔茂家来寻找精神寄托,并暗恋着活泼热情的娜拉。
品行不正的银行小职员柯洛克斯泰曾冒犯过新升任银行经理的海尔茂,海尔茂便抓住他的过错,想借此把他辞退。
作为曾经借钱给娜拉,帮助她挽救丈夫生命的债主,柯洛克斯泰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以揭露娜拉背着海尔茂,假冒父亲签名借款,来要挟娜拉在丈夫面前为他说情,但海尔茂并不听娜拉的劝说。
第二幕 时间:圣诞节当天
被海尔茂辞退了职位的柯洛克斯泰终于把揭露真相的信件投进了邮筒,再次对娜拉进行威胁、恐吓。
娜拉内心不安,但她对海尔茂还存在幻想,她相信一旦海尔茂知道了真实情况,必定会出现奇迹:他将主动承担全部责任。
但她做好准备,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丈夫的名誉受到损害,于是娜拉想到自杀。
得知真相的林丹太太决定帮助娜拉摆脱柯洛克斯泰的威胁,同时鼓励娜拉将偷偷借钱给丈夫养病与假冒父亲签名借款的事情,告诉丈夫海尔茂。
第三幕 时间:圣诞节第二天
海尔茂表面上也很爱娜拉,装出一副愿意为妻子牺牲一切的模样,然而,当他看到柯洛克斯泰的威胁信,得知自己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时,便暴跳如雷,辱骂娜拉“犯罪”葬送了他一生的幸福,却丝毫不考虑娜拉那样做正是为了给他治病,不得已而为之的。
柯洛克斯泰在旧日情人林丹太太的劝告下,为了自己的生计,把娜拉签了字的借据退还给了海尔茂。
当海尔茂看到这第二封信时又化悲为喜,快活地叫起来:“没事了,我没事了。” 冷酷的现实教育了娜拉,使她看透了海尔茂自私、卑劣、虚伪的灵魂,也认识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
最终,娜拉和海尔茂决裂,毅然离开了那个“玩偶之家”。
任务二:初读感悟
活动(一)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思考1】按照重要事件的发生,全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一、发现借据之前:(开头至P107 “再见,孩子们”)舞会结束,海尔茂继续向妻子表达绵绵爱意。娜拉心情沉重,只等信被揭发,便决然赴死,一力承担。
二、发现借据之后(看第一封信):(至P109“娜拉,你快藏起来,只推脱有病。(娜拉站着不动。海尔茂走过去开门)”)海尔茂读到第一封信后,勃然大怒,对妻子横加指责,娜拉心如死灰。
三、借据问题解决(看第二封信):(至结束)海尔茂收到第二封信、获知处境安全后,态度大转。而娜拉看穿海尔茂本质,毅然离家出走。
任务三:文本研究
【思考1】把握主要冲突
1.结合学习支架和《玩偶之家》第三幕的内容,找出文中的三次突转。
补充资料:突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首先提出“突转”概念。突转是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向相反方向发展,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简而言之,突转就是笔锋陡然一转,情节发生剧变。
发现:“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它可以是主人公对自己身份或者与其他人物关系的新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一些重要事实或无生命实物的发现。
明确:第一次突转:海尔茂对妻子娜拉浓情蜜意,但看到柯洛克斯泰的信并了解借债并伪造签名的事情后,他态度剧变,对娜拉进行了一番劈头盖脸的怒骂。
第二次突转:第二封信送来,柯洛克斯泰归还了借据,海尔茂放下心来,转而安抚妻子。
第三次突转:娜拉看清海尔茂的真实面目,看清夫妻关系的本质,决心出走。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娜拉的出走?
【“发现”。海尔茂的怒骂让娜拉“发现”了丈夫对自己所谓的“爱”,“发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不过是一个“玩偶”。】
3.娜拉的“出走”是否合乎情理逻辑?亚里士多德说,“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可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观众的惊奇的‘发现’”。娜拉的“发现”是通过哪些“合乎可然律的事件”实现的呢?
合乎可然律的事件
丈夫生病时她像个男人一样去借钱并伪造签名,事后独自偷偷还债。
有人格自立的愿望
经济上依附于海尔茂,圣诞节需要跟海尔茂申请费用
经济不自由
林丹太太独自承担生活的重担,自立自强
身边有榜样
娜拉总是“偷吃”杏仁甜饼干,海尔茂不允许她吃。
生活不自由
阮克大夫却喜欢听娜拉讲,娜拉喜欢跟阮克大夫聊天
婚姻关系有隐患
海尔茂认为娜拉一心一意是他的,并且认为自己在指导她
夫妻关系不平等
信箱的钥匙由海尔茂保管
生活中没有主导权
看到柯洛克斯泰的信后,海尔茂态度剧变,对娜拉进行了一番劈头盖脸的怒骂
海尔茂的利己
小结:在“借债”危机解除后,娜拉出走也是符合情理逻辑的。戏剧在“突转”前设置了一系列合乎可然律的事件的,娜拉主观上有人格自立的愿望,好友林丹太太独自承担生活的重任,让娜拉看到了女性保持“人格独立”的可能性。与阮克大夫的相处,也让娜拉发现了她与海尔茂婚姻的隐患,加上家庭生活中没有主导权、经济上对海尔茂的依附,夫妻关系的不对等,都对娜拉出走提供了“合理性”。“突转”前的“合乎可然律的事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使情节跌宕起伏,于无声处起惊雷。
【思考2】品味语言反差,把握“突转”内核
1. 联读《玩偶之家》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内容,找出娜拉的典型语言,在角色朗读中感受娜拉“突转”前后的语言差异。
补充资料:
语段一(选自第一幕):
娜拉:(玩弄海尔茂的衣服,眼睛不看他)要是你真想给我买东西的话──你可以──
海尔茂:可以什么?快说!
娜拉:(急忙)托伐,你可以给我点儿现钱。用不着太多,只要是你手里富余的数目就够了。我留着以后买东西。
海尔茂:可是,娜拉──
娜拉:好托伐,别多说了,快把钱给我吧。我要用漂亮的金线把钱包起来挂在圣诞树上。你说好玩儿不好玩儿?
海尔茂:那些会花钱的小鸟儿叫什么名字?
娜拉:喔,不用说,我知道,它们叫败家精。托伐,你先把钱给我。以后再仔细想我最需要什么东西。
海尔茂:(一边笑)话是不错,那就是说,要是你真把我给你的钱花在自己身上的话。可是你老把钱都花在家用上头,买好些没有的东西,到后来我还得再拿出钱来。
娜拉:可是,托伐──
海尔茂:娜拉,你能赖得了吗?(一只手搂着她)这是一只可爱的小鸟儿,就是很能花钱。谁也不会相信一个男人养活你这么一只小鸟儿要花那么些钱。
娜拉:不害臊!你怎么说这话!我花钱一向是能节省多少就节省多少。
海尔茂:(大笑)一点儿都不错,能节省多少就节省多少,可是实际上一点儿都节省不下来。
娜拉:(一边哼一边笑,心里暗暗高兴)哼!你哪儿知道我们小鸟儿,松鼠儿的花费。
语段二(选自第三幕):
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穿外套)我不能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难道咱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么过日子?
娜拉:(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海尔茂: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拉: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拉: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象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拘束,我也不受你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连戒指也要还?
娜拉:要还。
海尔茂:拿去。
娜拉: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这儿。家里的事佣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立斯替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她把东西寄给我。
2.分析娜拉的典型语言,从语言风格、称谓、语气等角度,分析娜拉“发现”前后语言的变化。
语言风格
称谓
语气
“发现”之前
亲昵热情
托伐
多用陈述语气、疑问
“发现”之后
沉静冷峻
生人、陌生人
多用祈使语气、反问语气
“发现”之前:娜拉的语言风格多是亲昵热情的,例如“好托伐,别多说了,快把钱给我吧。我要用漂亮的金线把钱包起来挂在圣诞树上。”撒娇式的语言,表现出娜拉的纯真热情,“发现”之后,娜拉语言表达坚定冷静;
“发现”之前,称“托伐”,表现出夫妻关系的亲密。“发现”之后:称“生人、陌生人”,表现出对海尔茂的绝望,以及自己与之决裂的态度。
“发现”之前,娜拉的语气多为陈述语气或疑问语气,多用来讨好海尔茂或试探海尔茂的态度,“发现”之后,语气多为坚决的、发号施令的祈使语气或表现反驳的反问语气,例如要回戒指,娜拉只说了两个字“要还”,一方面向海尔茂发出命令,另一方面,表现了追求独立的决心。
3.从娜拉语言的前后转变,你又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前的语言展现了娜拉的天真和勇敢,也表现出她甘做丈夫附庸的玩偶形象。直到秘密暴露,娜拉认识到海尔茂的真面目,对海尔茂的幻想破灭最终激发内也的自我意识,因此娜拉用冷静果断的语言发出要摆脱玩偶地位成为独立思考的人的呐喊。“言由心生”,语言的前后转变,反映了娜拉“顺从——觉醒——反抗”的蜕变。戏剧中的“突转”,是人物性格得以充分、全面的展现的条件。
【思考3】划分情感错位,探究“突转”根源
1.三次突转的前后,海尔茂和娜拉两人情感关注的焦点各是什么?
突转次序
情感关注焦点
第一次突转前
海尔茂 舞会结束后想跟娜拉亲近;娜拉 担心秘密暴露,期待丈夫的承担
第一次突转后
海尔茂 担心葬送自己的幸福和前途;娜拉 决意投水
第二次突转前
海尔茂 想挽救、遮盖、维持残破的局面;娜拉 对海尔茂彻底失望
第二次突转后
海尔茂 安抚安娜,祈求原谅;娜拉 决意出走
第三次突转前
海尔茂 说服娜拉,让娜拉今后生活由她指点;娜拉 决意出走
第三次突转后
海尔茂 以“老婆”、“母亲”的角色“绑架”娜拉;娜拉 发出独立的宣言,出走找寻自身的价值
2.结合表格,分析海尔茂和娜拉存在着怎样的“情感错位”?
明确:面对突转,海尔茂和娜拉情感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不同的,风险来临时,海尔茂担心葬送自己的幸福和前途,而娜拉是对丈夫的彻底失望。风险结束后,海尔茂企图继续“绑架”娜拉,让娜拉成为自己的附属品,但娜拉却决意出走,追求人格的独立。因为“错位”,造成了更强烈的矛盾冲突,使人物之间的情感、心理充满了激烈交锋的张力。
3.思考,导致海尔茂和娜拉“情感的错位”的本质是什么?
明确:海尔茂和娜拉的“情感错位”,本质上是两者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认知的差异。海尔茂将娜拉视宠物般的疼爱,始终希望娜拉成为自己的附属品,而娜拉从顺从到觉醒到反抗,迫切希望认清自己、找回自己,实现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戏剧的“突转”,让我们发现矛盾双方的“情感错位”,激烈的“突转”,也让我们听清了娜拉迫切希望获得“自立”的呐喊。
4.总结:《玩偶之家》戏剧冲突的特点。
明确:①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②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而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
③戏剧冲突紧张曲折。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思考6】分析文本社会意义
1. 既然娜拉不会因为假签名事件而受到惩罚,海尔荗也最终宽恕她了,那她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明确:①美好爱情生活理想的破灭。她为了所爱的人,做出当时违反法律的事,甚至可以为之牺牲名誉和生命;她渴望得到丈夫同样的真爱, “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但是,柯洛克斯泰的信让她清醒地看到,丈夫并不是真的爱自己, 对于爱情,她彻底绝望了。
②为了获得人格尊严和平等地位。她没有人格和尊严,只是丈夫的“玩偶”,丈夫认为,“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二人在八年中“从来没在正经事情上头谈过一句正经话”。丈夫不了解她,并不真正爱她,只是拿她消遣;她被赋予“一个老婆,一个母亲”的“神圣的责任”,却没有任何人对她负责任,丈夫可以随意羞辱、责骂她。
③在家里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八年里, “简直像个要饭的叫花子,要一口,吃一口”,靠着给丈夫“耍把戏过日子”;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活”,最终成为一个只能和丈夫“说说笑笑凑个热的“没出息”的人。
④对孩子的教育和抚养失去了信心。娜拉害怕自己撒谎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她说“我不配教育孩子。要想教育孩子,先得教育我自己”。对娜拉而言,只有出走,才能让孩子摆脱撒谎妈妈的阴影,娜拉自己的内心才能获得解脱。
2.娜拉离家出走的巨大社会意义是什么
明确:娜拉为追求人格的独立,不甘做丈夫的玩偶,深夜毅然离家出走。她的出走是对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法律、家庭、婚姻制度的挑战,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奋勇冲击。她用反叛的行动向“物化”女性的罪恶社会庄严宣告:首先我是一个人,不是玩偶。她的宣告成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这对广大妇女争取自由、平等、人格的独立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她的出走,震惊了男权社会,震醒了昏睡的女性,使整个社会鼎沸起来,引起人们对现存制度的怀疑。但娜拉出走后怎么办 作者没有明晰的答案。
3.娜拉出走是她真的觉醒了吗?(无PPT)
明确:不是,她的出走脱离现实,不太真实。她只是内化了父权主义。她不具备出走的条件。就如她从父亲的泥娃娃变成了海尔茂的泥娃娃一样,她只不过是卸去了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本质是相同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娜拉无论在哪里,还是处于玩偶之家,她只是离开了对女性定义确立的环境……
4.娜拉出走所表现出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补充资料:1923年鲁迅发表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在鲁迅看来,娜拉走后的出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
“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 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
明确:①从社会环境来看, 社会还没有为妇女的独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间。
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工业革命还在发展中;挪威的妇女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社会还不能为妇女提供充足的劳动就业机会,娜拉出走之后很可能难以及时得到足以养活自己的正常工作。戏剧中的林丹太太就是一个例子,她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不得不求助于并没有什么地位的娜拉,让娜拉央求海尔茂为她找工作。
②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剧情来看,娜拉除了长得漂亮、跳舞跳得好之外,并没有什么特长,甚至操持家务的工作也是由佣人来做的。从人物性格来看,娜拉出走时不带走海尔茂的任何东西,即便在“手头不方便的时候”也不愿接受海尔茂的任何帮助,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从她对爱情的态度来看,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样一位年轻女子,很难适应当时男权主义流行的社会。
③从娜拉出走时的状况来看,她没有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爱她的阮克大夫即将离世;林丹太太虽然帮助娜拉解除了借款风波带来的危机,但她本身就是向娜拉求助的人;平时没有经济地位的娜拉,花钱都是跟海尔茂要,省下来的钱都用于还债。因此,从人脉关系和经济基础来看,出走后的娜拉甚至难以在社会上暂时立足。
④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写道:“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意思是说中国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会有人付出血的代价。中国是这样,挪威也如此。我们丝毫不怀疑社会进步的必然性,然而,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娜拉为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经济独立的出走,要么以失败告终后重新回到海尔茂的身边,要么沦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
总结:换句话说,人格独立只有依附于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才变得有价值,有意义。所以,娜拉出走,她如果没有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她是不能真正地获得个人地位的真正解放的。易卜生已经洞悉到,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是因为她们在经济上不能独立。但还不能回答妇女如何才能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如何才能从男权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的问题,但光是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对娜拉出走这一行动的肯定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有力反抗,就足以给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以摧毁性打击。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思考5】《玩偶之家》被称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你认为它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无PPT)
明确:①娜拉的出走是对男权社会的叛逆。在《玩偶之家》以前,写妇女争取解放,大都局限于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自己理想的男子结合;《玩偶之家》突出了男女平权的问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②娜拉的出走引发了关于女性在当今社会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至今还能引发人们的争论和思考。
任务四:探究反抗原因,体会生存困境
活动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家们纷纷效仿《玩偶之家》,创作出一系列《玩偶之家》型的小说和戏剧,塑造了一系列“娜拉型”的中国“新女性”。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的《雷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玩偶之家》的影子。《雷雨》中的繁漪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她们的反抗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她们的反抗程度不同,娜拉在认清自己婚姻的本质后当面与丈夫决裂,她也认识到整个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制度都是不合理的,“我不信世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她彻底断绝了自己和家庭的联系,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出走,娜拉在向男权社会挑战。
“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繁漪的反抗比娜拉激烈,带有一种“复仇”的心理。但她没有看到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而把所有的矛头指向周家的罪恶,因此她的反抗是有局限性的。她有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但又不得不向大多数女性一样依附于丈夫,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不同,繁漪无法超越时代,冲破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牢笼。
任务五:技法点拨—心理刻画
【技法指引】《玩偶之家》中对女主人公娜拉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除了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对话、独白)直接表现人物心理外,巧妙利用细节和人物动作描写折射人物心理也是其突出特点。
【思考1】理解戏剧内容
1.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谁?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明确:“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生人”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这样称呼自己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中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这样称呼海尔茂是因为海尔茂与娜拉之间缺乏沟通,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形同路人。
2.联系剧情,说说舞台说明“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的作用。
明确:这些舞台说明均是对娜拉动作的介绍,由此可以看出,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的过程中,一直在做着出走的准备,此时她离家出走的决心已经非常坚定。
3.《玩偶之家》的结尾是“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对这个结尾,肖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明确:这个结尾暗示了娜拉为追求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娜拉出走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它的重大意义可与拿破仑用军事手段荡涤欧洲封建势力相比。
【思考2】鉴赏语言
1.“娜拉:是,是,是,我知道你的心都在我身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 这句话连用三个“是”表现了娜拉的内心对海尔茂的厌烦。
2.海尔茂:娜拉!喔,别忙!让我再看遍!不错,不错!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这句话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了海尔茂得知柯洛克斯泰归还借据之后的激动,同时重复说“我没事了”,又表现了海尔茂的自私。
3.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向海尔茂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明确: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娜拉通过这句话向他表示出自己已不相信与海尔茂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平等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思考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明确:①戏刷场景高度集中。将戏剧场景高度集中于海尔茂和娜拉的家中,有利于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展现.
②运用“突转”的手法。第一次“突转”是借据事件暴露,海尔茂的自私与虚伪暴露无遗。第二次“突转”是收回借据,灾祸解除后,海尔茂尽力掩饰自己希望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家庭地位,维护原有的男权主义。两次“突转”深化了戏剧的悲剧主题。
总结:明晰主旨
本文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作业设计】
“砰”的一声关门声响起后,故事还在继续,40年后的娜拉回想起这个出走的夜晚,她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孙绍振在《经典小说解读》中写到,“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轨,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的境界”。请结合这句话,发挥想象,请以娜拉的口吻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内心独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