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3.1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3.1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资源简介

3.1《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中学的物理老师***。很开心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初中物理教学,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这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教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这六方面来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题目是《运动与静止》,这一节看似简单,但他却对之后将要学习的运动,运动和力及机械能的学习有着较深的影响,因此,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本节的重点是利用参照物概念描述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因此,从学生最熟悉的且有一定生活认知的部分切入物理学科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很大的帮助,但与此同时,本节内容与生活认知又有不同之处,它是对生活认知的补充和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普遍存在着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这一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二、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运动对于已经在小学数学课上学过计算速度和路程问题的初二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因而这节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认识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是要通过建立机械运动的概念,重新认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建立新的理论。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平时所认识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期,本节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再现,使学生以感性认知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归纳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2)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的实例,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的实例,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同一物体运动的实验明白,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参与感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和对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难点: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五、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法、问题探究法、总结归纳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的教法是:情景创设法、问题探究法、总结归纳法。通过这些方法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多总结。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是被动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在学习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以及同学之间的彼此沟通和了解,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给出山的图片
问:同学们认为山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听歌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问:在歌里唱山是运动的,山真的会动吗?
引出课题《运动与静止》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已有意识里山是静止的,提出歌词中的山是运动,与已有认知形成冲突,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
新课讲授
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热身活动:考考你的观察力:哪辆车动了?
学生观察通过摄像头拍摄的两张图片,对比两张图片,看哪辆汽车运动了?
〖设计意图〗把这个环节设计成一个学生参与的热身活动,再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拍摄的两幅图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得出结论:根据位置的变化判断出哪些车和人在运动,为下一步总结规律打下基础。
2.多媒体展示各种运动的物体。让学生思考这些平时我们判断为运动的物体是不是都发生了位置的变化。
教师总结: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介绍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设计意图〗有了上面的环节的铺垫,把让学生直接找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转化为判断运动的物体是不是都是因为位置了生了变化,相比课本直接看图片找规律的作法更容易让学生发现规律,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
知识点二、参照物
活动一、展示图片:
提问:我班某同学在暑假期间乘坐高铁去北京玩耍,坐在高铁上他感到树木飞一般的向后运动,你认为这位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让学生交流讨论同学的运动状态究竟如何,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需要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参照,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引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不自觉得寻找标准,得出某同学的运动状态。为引出参照物这一根据打下了基础,同时为相对性做了铺垫。
再次分析班里同学在旅途中的的运动和静止,引导学生找出在以上情景中的研究对象和参照物。
1. 是研究对象。
2.以 为参照物,同学是静止的。
3.以 为参照物,同学是运动的。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参照物的选取:1.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找出研究对象和参照物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研究对象”,“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1.古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中,诗人描述山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河岸 B.岸边的树
C.诗人乘坐的船 D.山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参照物的选取:1.不可以把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选作为参照物的物体都认为是静止的)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根据歌词描述的情况,先后选取的参照物是(  )
A.竹排、青山 B.青山、江水
C.青山、竹排 D.江水、青山
3.我们认为山是静止的,选取的参照物是 。
参照物的选取:
在具体选择时,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通常选地面作为参照物。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不同题目中的参照物,找出选择参照物的方法。
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1.选择参照物;
2.观察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知识点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一起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铅笔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
1.以课桌为参照物,铅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以课本为参照物,铅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师生分析: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况一般不同。从而引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给出图片
让学生思考:
1.以战斗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以护旗手为参照物其他士兵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给出相对静止。
学生思考运动中的两个物体若想保持相对静止应满足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在运动过程中,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两个物体可以保持相对静止。
〖设计意图〗在给出的情景中学生通过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既达到巩固理解知识的目的,也引出了相对静止。
能不能帮老师解答疑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什么只要坐在地上就可以一天走八万里呢?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不动的物体,所以说运动是绝对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帮老师解决问题,缩短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增加学生的自信。
知识点三、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观看图片,并给运动类型分类
学生总结:
运动的路线虽然有多种多样,但可以将它们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课堂小结:给学生时间回顾本节课内容
结束,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聆听。
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教学设计中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再通过对身边的运动与静止的现象进行解释,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深化理解。本节课通过一些简单的物品完成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到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而对实验的延伸则更好地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当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时,对同一研究对象的运动描述可能不同。最后通过课堂检测掌握学生上课知识接受情况,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