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课件第7课时 机械运动(共55张PPT)(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课件第7课时 机械运动(共55张PPT)(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第7课时 机械运动
课前小测
过 基 础
过 考 点
过 实 验
过 易 错
过 基 础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基本单位:________,符号:________;常用单位:如图1。
(2)单位换算:1 km=________m;1 dm=________m;1 cm=________m;1 mm=________m;
1 μm=________m;1 nm=________m。
注意 天文测量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是“光年”,即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的距离。

m
103
0.1
0.01
10-3
10-6
10-9
2.测量工具: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如图2所示)
(1)认:正确认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选: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____________,并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图2
刻度尺
量程
分度值
最大测量值
(3)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4)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正确的记录必须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及单位。
图2
4.长度的估测(填上合适的单位)
成年人两步的跨度约为1.5______;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______;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15________;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________; 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 m;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地球半径约为6 400________。
注意 在进行长度估测时可利用身体上的“尺子”作为标准。手掌的宽度约为10 cm,成年人的腿长约为1 m,指甲盖的宽度约为1 cm,一“拃”的长度约为18 cm。
m
cm
cm
mm
km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
(1)基本单位:________,符号:________;常用单位:如图3。
(2)单位换算:1 h=________min;1 min=__________s;1 h=________s。
2.测量工具:钟、表、__________等。
3.时间的估测
升国旗唱国歌用时约50 s;正常人脉搏1 min跳动约70次;中学生完成50 m跑用时约8 s;中学生完成100 m跑用时约15 s;中学生1 000米跑步成绩约为4 min。
图3

s
60
60
3 600
停表
三、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①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的限制;②估读有偏差。 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时粗心。
特点 能减小,__________避免。 __________避免。
减小(消除)的方法 ①多次测量求__________; ②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③改进测量方法。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正确读数和记录。
不能

平均值
四、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作为标准的物体。
运动
静止
注意 不能将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五、运动的快慢
1.速度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相同时,比较________;________相同时,比较时间。
(2)定义(比值定义法):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与________之比叫做速度。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路程
路程
路程
时间
(4)定义式:________。变形公式:求路程s=________,求时间t=________。
(5)基本单位:__________;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______________。单位换算:1 m/s=__________km/h;36 km/h=__________m/s。
vt
米/秒(m/s)
千米/时(km/h)
3.6
10
2.常见速度的估测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 5 m/s;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108 km/h=______m/s;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约为7 m/s;高铁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360 km/h;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______m/s。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
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图像如图4所示。
图4
30
340
刻度尺
停表
课前小测
1.小蒋同学参加中考体育测试,下列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
A.实心球成绩为40 m B.立定跳远成绩为10 m
C.跳绳1 s跳20次 D.1 000 m跑步用时4 min
2.如图5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a”“b”或“c”),所测铅笔的长度为________cm。
图5
D
b
2.70
3.测量小球的直径,记录的数据分别为2.41 cm、2.43 cm、
2.34 cm、2.42 cm,其中需要剔除的数据为________cm,这个小球的直径为________cm。
4.小亮早上坐公交车上学时,观察到路旁的树木飞快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小亮是________的,树木是________的;以公交车为参照物,小亮是________的,树木是________的。
5.一名运动员某次的百米跑成绩是10 s,他在前5 s内跑了45 m,则他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合________km/h;他在后5 s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2.34
2.42
运动
静止
静止
运动
10
36
11
过 易 错
易错易混点 长度的测量
例1 如图6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A尺的量程是________cm,B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cm;就分度值而言,________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__尺不正确;所测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cm。测量时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图6
技巧规律 1.被测物体的长度=末端所对刻度-起始端所对刻度; 2.刻度尺的读数必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当读数为整数时,要在相应位上补0; 3.记录数据时要带单位。
0~3
0.2
A
B
1.70
减小误差
 1.如图7所示,硬币的直径为__________cm。
图7
1.60
易错易混点 时间的测量
例2  清晨,王爷爷绕小区花园步行锻炼身体,借助停表测量了自己步行一圈的时间,如图8所示。停表外圈示数的单位为s,分度值为________s;内圈示数的单位是 min,分度值为________min,此时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min________s,合________s。
图8
0.2 
1
2
24 
144
技巧规律 停表通常有两个表盘:大表盘读秒,小表盘读分;读数结果=分针读数+秒针读数,记为几分几秒。读数方法如下:
2.如图9所示,停表外圈的分度值为__________s,此时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__min__________s,合__________s。
图9
0.1
5
37.5
337.5
易错易混点 运动的描述
例3 (人教素材)如图10所示,小丽和小光坐在没有发动的火车内,旁边驶过另一辆火车。小丽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认为所乘坐的火车是________的;小光认为所乘坐的火车是运动的,他是以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图10
静止
旁边驶过的火车
技巧规律 1.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判断方法: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的方法:
3.(传统文化)我国古书《考灵曜》中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其中,以________为参照物,舟行走;以________为参照物,舟未行走。
河岸

易错易混点 运动图像及其相关计算
例4 图11分别是甲车沿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乙车沿直线运动的
v-t图像。由图像可知:0~5 s内,甲车做__________运动,平均速度为______m/s,乙车做______(选填“减速”“匀速”或“加速”)运动;5~8 s内甲车___________,乙车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两空均选填“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0~8 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为______m,平均速度为______m/s;
5~8 s 内乙车运动的路程为______m。
图11
匀速直线
0.4
加速
静止
做匀速直线运动
2
0.25
6
技巧规律  在s-t图像中,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大小,倾斜程度越大,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在v-t图像中,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4.图12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的s-t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行驶过程中,两车的速度均为90 km/h
B.在行驶过程中,甲车比乙车行驶得快
C.若它们都向东行驶,以甲车
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行驶
D.乙车在2 h内行驶了180 km
图12
B
5.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研发各种仿生机器人,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工作。图13是一个机器人某次沿竖直树干从底部开始向上爬行的v-t 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0~10 s内,该机器人沿树干匀速向上运动
B.10~25 s内,该机器人静止
C.10~25 s内,该机器人沿树干向上爬行了7.5 m
D.25~30 s内,该机器人沿树干向下运动
图13
C
过 实 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课标必做实验)
例题  小明同学用如图14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平均速度,点B为AC段的中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的时刻。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
(用公式表示)。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图14
刻度尺
停表
(3)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应使斜面的倾斜程度________(选填“陡”或“缓”)一点,将木块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


图14
(4)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根据图14和表格中已有的数据把表格补充完整。(停表显示的时间格式为“时:分:秒”)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__________cm t1=5 s v1=5.6 cm/s
s2=28 cm t2=__________s v2=14 cm/s
s=56 cm t=7 s v=__________cm/s
28
2
8
图14
 (5)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是匀速的吗?答: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__________cm t1=5 s v1=5.6 cm/s
s2=28 cm t2=__________s v2=14 cm/s
s=56 cm t=7 s v=__________cm/s
不是
由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
程的平均速度
[题(3)变式]实验时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5)变式]下图中可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__(选填字母)。
坡度太小时小车不会沿斜坡运动
B
(6)实验时,若测量了初位置的车头到末位置的车尾间的距离AD作为总路程,则所测平均速度v__________;若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平均速度v__________;如果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过了一会儿才结束计时,则所测平均速度v__________。(均选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图14
偏小
偏大
偏小
(7)为了测量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答: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4
不正确
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经过B点的速度不为零,但将小车从B点
由静止释放时,在B点的速度为零
(8)在实验中,如果要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9)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AC中点时的速度为v1′,在时间tAC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2′,则v1′________v2′(选填“>”“<”或“=”)。
图14
增大斜面的坡度(或在更光滑的斜面上做实验,合理即可)

过 考 点
考点 长度的测量
1.下列是小明对教室中相关物理量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本九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10 mm
B.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50 cm
C.教室内黑板的长度约为3 d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A
2.用刻度尺对一工件做如图所示的四次测量,其中测量方法和读数都正确的是(  )
3.(1)(2023广东)如图15-甲所示,橡皮擦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2)图15-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________mm,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图15
C
3.47
1
2.00
考点 时间的测量
4.健康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  )
A.0.9分 B.0.9秒 C.2 000毫秒 D.0.1分
5.(1)图16-甲中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_s。
(2)图16-乙中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_min__________s,合__________s。
图16
B
140
1
40.8
100.8
考点 运动的描述
6.(2023齐齐哈尔)《吕氏春秋·察今》记录了“刻舟求剑”的典故。学习物理知识后我们懂得,要确定剑落水的实际位置,应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岸边的树 B.舟 C.舟上的标记 D.水流
7.“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的过程中,火星车相对于着陆平台是__________的。阅兵仪式中,以行驶的检阅车为参照物,路边站立的士兵是__________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A
运动
运动
8.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会时,甲车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东运动,看到乙车向西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向__________运动,乙车向__________运动。(均选填“东”或“西”)
西
西
考点 速度及其有关计算
9.猎豹追赶猎物时的速度可达110 km/h,下列物体的运动速度与其最接近的是(  )
A.在跑道上跑步的运动员
B.在路上骑自行车的中学生
C.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D.在高空飞行的飞机
C
10.(2019深圳)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17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 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 s 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0~4 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        
D.3 s时甲在乙的前方
11.(2022深圳改编)某道路限速80 km/h,甲车在2 h 内行驶了
150 km,甲车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选填“超过”或“不超过”)限速;乙车的平均速度为1 800 m/min,合________m/s,乙车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选填“超过”或“不超过”)限速。
图17
C
不超过
超过
30
12.(2021深圳)测量某同学跑800 m的平均速度。使用电子表计时,刚开始起跑时示数如图18-甲,跑到400 m处示数如图18-乙,跑完 800 m 时示数如图18-丙。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
(2)他前400 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
(3)他前400 m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选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后400 m的平均速度。
图18
5 m/s
大于
13.(2020深圳改编)某电梯运行高度为330 m,从地面向上运行到最高点的过程中,电梯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19所示,已知加速阶段电梯上升的高度为15 m。求:
(1)该电梯向上运行时全程的平均速度;
(2)该电梯在匀速运行阶段上升的高度;
(3)该电梯从地面上升90 m所用的时间。
图19
参考答案:
2.30 340 5.(1)v=  (2)刻度尺 停表
课前小测
1.D 2.b 2.70 3.2.34 2.42 4.运动 静止 静止 运动 5.10 36 11
过易错
例1 0~3 0.2 A B 1.70 减小误差 举一反三 1.1.60
例2 0.2 1 2 24 144 举一反三 2.0.1 5 37.5 337.5
[题(3)变式]坡度太小时小车不会沿斜坡运动
[题(5)变式]B
(6)偏小 偏大 偏小
(7)不正确 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经过B点的速度不为零,但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时,在B点的速度为零
(8)增大斜面的坡度(或在更光滑的斜面上做实验,合理即可)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