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 光的反射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光源的理解,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相关现象级应用;通过光的反射实验,认识到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通过实验探究,熟知光的反射定律科学思维: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束,发现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观察日常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能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并动手实验。探究实践:通过科学的探究实验,认识光的反射规律态度责任:观察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谨的对待实验,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光的反射规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生通过观察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认识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学生通过光的反射实验,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规律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光的反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激光笔、水槽、喷水壶、玻璃砖、棉线学生:平面镜、激光笔、喷水壶、细铁丝做成的法线、可以折转的带量角器的光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引入最近一段时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都呆在家里很久了,想不想出去看一看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游览一下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播放我国的风景名胜视频相册,引出多彩的光,同时,引发同学们对美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现状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 学生观看视频,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引出多彩的光,引发同学们对美的认识,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现状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二、光源 出问题:光是有一些物体发出的,你都知道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物体,提出问题,这些发光的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提出问题:点燃的蜡烛是光源,熄灭的蜡烛是光源吗?月亮也很明亮,月亮是光源吗?为什么呢、?生活中有很多光源,想一想,你能把他们分分类吗? 提出问题:上一章节我们学习了声音,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气体、液体和固体等介质才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思考,光在真空中能传播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出示光束图片的例子实验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沿直线传播引入,我们能看到光源吗?为什么?生活中很多物体不发光,我们能看到吗?不发光的物体我们也能看到,这是为什么呢?播放课件,引出光的反射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生活中可以发光的物体 生找出共同点1能发光 2、正在发光学生解释;学生思考并对发光的物体进行分类分析光在真空中是否可以传播,思考光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 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为引出光源做准备 引导学生认识光源 引导学生分清,哪些物体是光源,哪些物体不是光源,能理解发光和正在发光的区别 引导学生对光源进行分类,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引导学生认识,光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均匀介质中都可以传播引导猜想三、光沿直线传播 组织开展游戏,请同学们利用极光笔和小镜子,把光反射到灰太狼的鼻子上。 看那个小组最先完成。前台展示用棉线呈现的光的反射现象,展示光反射的路径,在黑板上画出反射的光路图,引导学习总计出光的反射概念。 根据展示的光路,法线,引导猜想,光反射时有哪些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分局法线两侧呢? 我们应该进行实验探究一下。介绍器材: 平面镜、激光笔、细铁丝做成的法线、喷雾器。 补充说明:首先在平面镜上点一个点作为入射点,然后把法线放上去。喷雾器有什么作用?如何得到入射光线? 回到用棉线呈现的反射的棉线光具组,引出入射角和反射角,引导学生猜想,这两个角有怎样的关系?猜想;相等。是否相等,我们最好用什么量一量。 介绍器材:带有量角器的光屏,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光源,如何获得光路,如何照射,一次实验能不能得到普遍规律 多次试验?如何多次实验?学生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根据图片情景猜想光在透明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现象,总结光的反射概念。 学生进行游戏,体验光反射时,光线,和角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实验得出光沿直线传播 引出光的反射现象和概念 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光反射的一般规律四、光的反射 引导学生在光屏上得到任意一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然后将右侧光屏向后折转,看看光屏上还有反射光线吗? 小组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引导学生在光屏上得到任意一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然后将右侧光屏向后折转,看看光屏上还有反射光线吗? 小组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猜想: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局法线两侧。 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猜想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 学生说出看到的现象差异,并解释。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如实记录数据并得出结论 引导认识光反射时的相关概念。 引导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猜想实验并得出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五、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我这里有一个小镜子,它的表面平整光滑,我们教室的墙壁比较粗糙,我们们都能看到这两个物体说明它们都能反射光,他们对光的反射效果吗 请观察,说出你看到的现象,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教师总结:像小镜子一样,表面平整光滑的物体表面发生的发射为镜面反射,把光反射到一个方向,像墙壁一样,便面粗糙不平的物体表面发生的反射为漫反射,漫反射把光反射到四面八方; 思考讨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与联系,判断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分别属于哪种反射 理解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与联系,能分清生活中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4.1光的反射当堂训练 一、选择题1.下列物体不是光源的是( ) A.太阳B.月亮C.萤火虫D.正在发光的灯 2.运动会的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开始计时是在( ) A.听到枪声时 B.听到发令员的哨声时 C.看到运动员起跑时 D.看到发令枪冒烟时 3.小明用手电筒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小莉在旁边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它比光滑地面上的光斑亮得多,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没有反射手电筒的光 B.只有在小莉的位置能看到墙上的亮斑 C.从各个方向均可看到墙上的亮斑,但亮度差别很大 D.小莉换个角度去看地上的亮斑,亮度有可能比墙上更亮 4.下列现象中,属于反射现象的是:( ) A.阳光下可以看到红色的花 B.路灯下形成人影 C.小孔成 D.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5.给皮鞋面涂上鞋油,用鞋刷或软布反复擦拭,皮鞋越来越亮,原因是( )A.鞋面的漫反射效果增强B.皮革表面凹坑被填平,形成镜面反射 C.鞋油的颜色比皮革光亮D.均匀涂抹鞋油后,皮革反光性能增强 6.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则在晚上开车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 B.只有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反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关于光路可逆性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在光的直线传播过程中遵守 B.只有在镜面反射中遵守 C.漫反射不遵守 D.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光路可逆性原理 8.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主要是因为( ) A.闪电发生的地点离我们近B.闪电是用眼睛看到的,人的眼睛能看得很远;而雷电必须进入我们的耳朵,传播的路程更远 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光速大于声速D.因为人的眼睛比了耳朵反应更灵敏 9.坐在教室里边上的同学会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种现象俗称为“反光”,如果用投影仪投射到白色幕布或白色墙面上,坐在教室里各个位置上都能看清幕布或墙上的图,对于这两种现象,是否遵守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者遵守,后者不遵守B.前者不遵守,后者遵守C.两种情况都不遵守D.两种情况都遵守 10.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50°,反射角为( ) A.0° B.40° C.50° D.90° 二、填空题 11.能够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现有①星星、②月亮、③太阳、④钻石、⑤电灯、⑥电视屏幕、⑦无影灯、⑧萤火虫、⑨灯笼鱼、⑩交通路牌。将所举 例子中的光源进行分类,其中属于天然光源的有_______,分类依据是______;属于人造光源的有_______,分类依据是________。 12.图所示是一束光贴着垂直于平面镜的纸板,沿AO方向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再沿OB方向射出的情境,ON是法线。当入射角逐渐减小时,则反射角逐渐___________ 解答题 1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实验前,应将纸板___________放置于平面镜上,为使实验效果更明 显,整个实验过程应在较___________(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2)实验时让光贴着白纸板入射是为了___________,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3)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______时针方向转动。 (4)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_______。4.1光的反射课后反思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我认识到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并授之于探究物理科学的独立思维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我通过最后一节探究串联电路电流关系的实验教学后“惊喜”的发现。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理想。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学生交流,学生说:“老师鼓励的话多了,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并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了思考,还做过家庭小实验,学习起来比以前更轻松,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积极了,也感觉到物理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了,而是生动有趣的。” 他们的谈话对我触动很深,使我认识到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新的实际情景中,是由于我所教知识都是经过简化处理(理想化、模型化)后形成的结构性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具体表现在: 1.孤立地讲解复杂事物的各个部分,以为重新整合这些部分时,各个部分的特征仍能保留。例如我认为,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都讲清楚了,学生自然会解决综合问题了,从而忽视对综合问题的处理及讲解。例如:有个实际问题都是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综合起来就能解决的,可大多数学生为什么不会 开始我认为是他们做的题还不够多,这就产生了“题海战术”。 2.将连续性的事物,分割为两个极端,将连续的过程分解成断续的步骤。例如:电路的连接方式既有串联、并联,也有非串非并的连接方式但我们给出的知识结构只有两类。通常我们把复杂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段处理,这对许多问题都行之有效。 3.孤立地处理实际上极其相倚的概念要素,散失了它们相互作用的一面,“瞎子摸象”就是如此。有些同学在处理问题时缺少对整体的“大局观”,或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种结果。 4.我平时的教学以讲解抽象的概念、规律为主,这些概念、规律的纵横联系构建出一张“平面”网。但这一知识体系是理想化、纯粹化的,与实际相分离的。在这一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虽然也讲一些实例,但由于多从单一角度分析或过分简化,学生仍未能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与实际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实例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针对以上几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切实贯彻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应用好学校现有实验用具和教学资源,真正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看待,比较多地采用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弄清确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依据,明确由这些现象、过程,提出哪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中采用什么方法,得出什么结论,这些结论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明确解题的关键和格式。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