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教学重、难点1.重点(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2)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3)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4)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2.难点(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和间接测量。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秒表、课本、投影仪。教学过程同学们用自己的大拇指指尖和中指指尖的距离(叫一拃)测量课桌的长度,然后比较一下拃数是否相同 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得出的拃数却不相同呢?如果用“拃”作为比较的依据,作为测量长度的标准,可行吗?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确定的测量值呢?一、测量单位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s)。问题: 你知道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抢答。答案: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还有“微米”(m)、“纳米”(nm)。1983 年国际计量大会做出规定: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 s 内所经路程的长度定义为 1 m天文学中使用的长度单位:光年(即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1光年(l.y.)≈9.461×1015米。问题:这些长度单位与基本单位“米”的换算关系如何 请大家抢答。答案:1km=103m 1dm=101m 1cm=102m1mm=103m 1m=106m 1nm=109m问题:你知道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哪些?请抢答。答案::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ms)、“微妙”(s)问题:这些时间单位与基本单位“秒”的换算关系是什么?请抢答。答案::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sPPT观看测量单位换算方法步骤二、测量活动问题:通常我们测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 你知道还有什么测量工具 展示PPT图中的测量工具实验探究刻度尺测量长度PPT展示刻度尺的使用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不能歪斜。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不同,读数也不同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1.滚轮法:适于测较长的曲线长度,例如运动场的跑道。2.化曲为直法(等效替代法):测较短的曲线,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3.组合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4.测多算少法(累积法)时间的测量PPT展示图片,认识秒表、及其使用方法误差定义: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误差。误差的来 (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1.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2.仪器本身不准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三)注意: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2.减小误差的办法: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B、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C、改进测量方法。3.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的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1mm=103m 1m=106m 1nm=109m时间单位换算关系:1h=3600s 1min=60s 1ms=103s 1s=106s2.正确使用刻度尺。(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长度的估测。4.时间的测量与估测。板书设计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长度单位换算关系:时间单位换算关系:2.正确使用刻度尺。3.长度的估测。4.时间的测量与估测。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老师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思维。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动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老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