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必刷题12.诗歌鉴赏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必刷题12.诗歌鉴赏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必刷题 12.诗歌鉴赏 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2023秋·重庆丰都·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古诗,完成下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对上面古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写出了因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寒夜也变得与众不同了。
B.从“寒夜客来茶当酒”,可以看出主人与来客的情谊很深。
C.“竹炉汤沸火初红”,让屋内的温暖与屋外的寒冷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了温馨的画面。
D.全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难以言传郁闷的心情,耐人寻味。
二、诗歌鉴赏
(2023秋·河北唐山·七年级统考期末)小唐在探究同类主题古诗特点时,发现所学的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很有相似之处。请你帮他补充完整他的赏析文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夜雨寄北》首句 而 的一问一答里,饱含诗人归乡无计的苦涩与无奈;而 的自然环境,使其更感孤独凄凉。
3.《天净沙·秋思》先并置多种景物组成一幅秋郊图,接着用“古道西风瘦马”展现出天涯游子迎着阵阵冷风 的孤独身影,最后用“ ”这一称谓把漂泊游子的凄凉悲苦表达至极致。
(2023秋·河南驻马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诗人“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023秋·云南临沧·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曲中有何作用?
7.小令的最后两句是如何抒发游子的情感的?
(2023秋·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这正是诗人所要强调的意向。
B.前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C.诗人静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并把这些音响编入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
D.这首诗的特别之处是借写风雨梦境,抒发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9.“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2023秋·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一问一答,巧妙地抒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和不得归之苦。
B.“期”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恰切地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
C.诗的后两句,实写出作者与亲友重聚时的欢乐气氛。
D.这首诗语言朴素,即兴写来,道出诗人的情感在刹那间的曲折变化。
11.简析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
(2023秋·甘肃白银·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2.联系《夜雨寄北》,说说“远书”中会写些什么。
13.诗人为什么将秋天称为“素秋”?请你根据对“素”字的理解,做简要分析。
(2023秋·湖南益阳·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4.展开想象,用生动想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1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其中颈联通过景物描写暗示了 的自然哲理。
(2023秋·湖北孝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淮上①与友人别
郑谷(唐)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②。
[注]①淮(huái)上:扬州。淮:淮水。②秦:指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境内。
17.甲诗题目中“次”的意思是 ,表明作于旅途之中;乙诗题目中“ ”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地点,“ ”可以看出诗歌的题材是送别诗。
18.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字里行间暗含着旅途奔波之意。
B.乙诗“数声风笛离亭晚句,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作者欲借幽怨笛声,烘托出离愁别绪。
C.甲诗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乙诗“君向潇湘我向秦”说明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分别,自己渡江北上潇湘,友人则南下长安。
19.试简要分析甲诗尾联和乙诗第一二句,诗人采取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什么情感?
20.(2023秋·江苏南京·七年级统考期末)夏日已成记忆,扬子和秦淮一起从诗作中回味夏日风情。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①蝶飞。
扬子:夏日诗作中,我最爱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前两句中,“梅子金黄”、“杏子肥”、“(1) ”等将江南初夏的田园之景刻画得真是生动形象啊。
秦淮:诗歌最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用了(2) 的手法,抒发了 之情。
(2023秋·四川成都·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①。
【注】①洛城:洛阳,诗人家乡在洛阳附近。
21.本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春意阑珊的暮春图,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22.本诗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2023秋·江西鹰潭·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唐·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释】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2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全诗感情真挚动人,既有起笔处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后来又用“寒雾”“暮烟”等景物抒情,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
24.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2023秋·山东泰安·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5.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023秋·河南鹤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各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7.诗的前两句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8.同样是写秋景,本诗中“晴空一鹤”的意象和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有何不同?
(2023秋·贵州毕节·七年级统考期末)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9.下列对该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更深”二字,既点明了时间,也为全诗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B.“偏知”一词洋溢着自得之情,“透”字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C.从描写的角度看,诗的前二句是俯视,表现了深夜的安宁和大地的静谧。
D.诗歌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
30.“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31.(2023秋·重庆·七年级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考期末)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完成问题。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②,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 ②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
(1)第二联连续用“ 问、惊、称、忆” 四个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第三、四两联分别可用题目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它们依次是 、 。
(2023秋·江西吉安·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标题中的“劝”是“勉励”的意思,它起着统领全诗的作用。
B.前两句诗人用切身体会告诫年轻人,诗人的经验之谈具有示范作用。
C.诗的末句,诗人用梧叶秋声来比喻,表现了秋天萧瑟的情景。
D.这首诗议论、描写相结合,语言既平易也形象。
33.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这首诗给了你哪些启发?
(2023秋·河北邢台·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4.这首诗标题中的“次”是 之意。
35.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首诗中画横线的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对偶句发端,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与尾联的“何处达”“洛阳边”,遥相照应。
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生”和“入”两字被赋予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景物及节令的交替中蕴含了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
C.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诗人在北固山下所见之景,抒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D.全诗不仅用笔自然,叙事恰切,写景鲜明,情感真挚,还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难以言传郁闷的心情”有误。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由“客来茶当酒”可知,本诗表达客人到来的喜悦心情,尾联又借“梅花”表达对客人的赞美及自身的高洁志趣;
故选D。
2. 问归期 未有期 夜雨涨秋池 3. 骑一匹瘦马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断肠人
【解析】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夜雨寄北》首句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句意“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句意可知,“君问归期”属于问句,而“未有期”属于诗人的答语。据此,①空应依次填写“问归期”,②空应填写“未有期”。依据“巴山夜雨涨秋池”句意是“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可知,③空应填写“夜雨涨秋池”。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①空,依据“古道西风瘦马”句意可知,这是写了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的情景。这是写了诗人骑一匹瘦马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的孤独身影。据此填空即可。
②空,依据“断肠人在天涯”句意可知,这写了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的情景。据此应填写“断肠人”。
4.杨花是柳絮,子规是杜鹃;渲染暗淡、凄楚气氛,烘托友人分离的离愁别绪。 5.这句话运用拟人的写法;将明月拟人化,写出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同情和思念之情。
【解析】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杨花”指柳絮。“子规”指杜鹃。“杨花”“子规”是春天独特的景物,首句写“杨花”“子规”,既是写景又点明时令(暮春)。“杨花落尽”,写杨花已不在树枝而是随风飘扬,给人以飘零之感。子规鸟的啼叫声是悲切的,有“不如归去”的意思,古人认为其是悲情之鸟。“杨花”飘落,子规悲啼,给人以画面感,同时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此时正值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作者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偏远一事,不禁担忧起友人的的命运,怀念起友人来,借“杨花”“子规啼”来渲染凄凉悲切的气氛,寓情于景,景中传情,烘托友人分离的离愁别绪。
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月却处处可以见到,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将“月”赋予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新奇,风格浪漫;友人被贬地处偏远的的龙标,诗人的“愁”既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又有对友人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更有一层忧愁与无奈。
6.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温馨的农家小院的画面。与前后两句形成对比,反衬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7.通过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并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诗句作用。“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小桥流水,袅袅炊烟,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温馨的农家小院的画面,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联系“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可知,作者此时正远离家乡,浪迹天涯,居无定所,乐景衬哀情,面对温馨家居的场面,自然而然的引发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联系“枯藤老树昏鸦(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可知,作者先看到了枯败凋零凄凉之景后遇炊烟袅袅,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作者羁旅天涯,漂泊无依时的思乡之切。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表现手法。“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这两句借助“夕阳”这一意象,残阳如血,游子浪迹天涯,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断肠”直抒胸臆,点明了游子内心的的悲伤愁苦之情。长期的漂泊,早已让游子厌倦,归期无望,又增添了无尽的愁苦之情。
8.A 9.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愿望寄托在梦中,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解析】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有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我躺卧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不自哀”表明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体现出诗人的乐观豪放的生活态度;
故选A。
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这两句紧承首两句,扣住“梦”在写。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间接写出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的现实和痛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故这两句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10.C 11.“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既写出巴山雨水注入秋池的自然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作者深重绵远的愁思。
【解析】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有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故选C。
1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涨”指(水位)升高,富有动态美感,形象地刻画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于平静的外表之下,内心波澜起伏的思潮与秋池雨涨相应的情感。思念、落寞、悲伤在雨水中全部满涨起来了。他的心就是那一个秋池,如此丰富的情感随着雨水落下来,一点一点累积,终于在某一个时候,饱满到几乎要溢出心池。“涨”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极写羁旅之愁与深重绵绵的愁思。
12.询问归期,表达思念,回忆以往美好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13.素,一般指白色,给人单调、萧瑟之感,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这也契合了独处异乡的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析】12.本题考查想象拓展能力。
诗句中的“远书”指的是“爱妻从远方的来信”。我们要想象,丈夫常年远在他乡,妻子给丈夫写信都会写些什么内容。可以询问远在他乡吃穿是否习惯,什么时候回来,还可以讲一讲自己的现状,表明不用担心,再者可以憧憬一下日后团聚的美好生活。
示例:义山,你在那里生活的还习惯吗?吃的好吗?那里的天气怎么样?我在家里很好,你不用担心。家乡的花都开了,树叶也都绿了,家门前的景色非常美丽,我一个人看这么漂亮的风景非常想念你,希望你能早点回来,我们共同踏青赏家乡的美景。
13.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素,有白色、朴素之意,其给人的印象大多是简单的、单调的,用“素”来修饰 “秋”,则写出了秋的单调和朴素,秋天如此单调是因为万物凋零,由此产生萧瑟之感,同时,秋天的白色来自于白霜和皎洁的月亮,无论是白霜还是皎洁的月亮给人的联想都是寒冷和思念,和“空床”照应,营造了一个凄凉、萧瑟的氛围,为抒发思念之情营造了氛围。
14.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顺风行舟恰好把帆儿高悬。 15.“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16. 思念家乡 时光的流逝
【解析】14.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理解。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时短短纸质地高挂着的样子。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示例:汹涌的潮水上涨了,放眼望去,江水似乎要与两岸齐平了,更加显得宽阔了;和风吹拂,江面中央一叶白帆高高的悬挂起,顺风而行。
15.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太阳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的哲理。
16.本题考查诗歌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也体现了时光流逝(时序交替、季节变迁、新旧更迭等)的自然理趣。
17. 停宿 淮上/扬州 别/与友人别 18.D 19.甲诗以鸿雁传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乙诗借景抒情,通过“杨柳”和“杨花”,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相同点答出借景借物抒发情感,以景衬情;不同点答出抒发的不同情感,意近即可。)
【解析】17.本题考查词语意思和诗歌题目理解。
甲诗题目“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停宿的意思;
乙诗题目“淮上与友人别”意思是在淮河流域地区与朋友分别。由题目可知,“淮上(扬州)”为分别的地点,别(与友人别)道出诗歌题材为送别诗。
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
D.“君向潇湘我向秦”意思为: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长安)。选项描述错误。
故选D。
19.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赏析。
甲诗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雁儿烦劳你们飞过洛阳时,替我问候家里人。借鸿雁传书表达诗人内心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乙诗“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这两句借景抒情,点醒别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感离愁;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20. (1)麦花雪白或菜花稀 (2)以动衬静 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1)《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中“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意思是: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诗句中“梅子金黄”“杏子肥”“菜花稀”“麦花雪白”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特点。
(2)《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中“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意思是: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正午时,村落里却没有人烟,显得静谧,此时有蜻蜓蝴蝶正飞舞着,静中有动,以动衬静,侧面反映出初夏农民农事正忙,早出晚归的情况,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展现蝴蝶蜻蜓飞舞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
21.示例:雨后初晴,细雨冲刷过的柳树苍翠欲滴,残花凋谢落尽,黄莺在枝头啼鸣。 22.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21.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解答时,要先结合翻译,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意思是雨后初晴,细雨冲刷过的柳树苍翠欲滴,残花凋谢落尽,黄莺在枝头啼鸣。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
示例: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2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做伴引路;思乡之梦随着春风的踪迹,越过千里关山,来到作者日思夜想的故乡。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3.C 24.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颈联“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意思是:田野的景色笼罩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由“田野”到“山上”,由近及远,也可看做都是描写的远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有误;
故选C。
2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日别王长史”,“别”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应该有离别时候的不舍;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首联“深恩重百年”意思是“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诗人用“百年”表明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如尾联“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意思是“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诗人始终知道他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在一起,心中感念长史对自己的恩德,不禁泪流满面。想到相见渺茫,诗人心中的悲伤又加重了许多,表现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以及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感伤。
25.C 26.C
【解析】2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有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故选C。
2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
C.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大风大浪的景象是实写,不是虚写。
故选C。
27.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的颂秋和古人的悲秋进行对比,更表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28.“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意象写尽了秋天的肃杀萧瑟之气。而“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寂寥萧瑟之气。
【解析】27.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这两句,将自己的颂秋和古人的悲秋进行对比,将秋日与春天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28.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分析。
《天净沙·秋思》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秋景,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意思是: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力,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它是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精神的象征。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29.C 30.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
【解析】2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C.“……诗的前二句是俯视……”表述错误。描写横斜的北斗和倾斜的南斗,为仰视所见;
故选C。
3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描写了春天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景象,有虫子的鸣声,还有那绿和弯色的窗纱映入眼帘,虫鸣越过纱窗带来一番春天的气息,让作者感受到一种绿意盎然的味道。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31.(1)绘声绘色,细腻传神地,渐次再现了与外弟意外相逢的惊喜与激动的情景。
(2) 言 别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至“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即:绘声绘色,细腻传神地,渐次再现了与外弟意外相逢的惊喜与激动的情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尾联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它们依次可用题目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言、别。
32.C 33.诗眼:一寸光阴不可轻。启发示例:岁月易逝,我们应珍视光阴,努力学习,将来才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
【解析】3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诗的末句,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梧叶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从而使“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题旨得以更鲜明的体现。本项“表现了秋天萧瑟的情景”有误。故选C。
3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诗人用切身体会告诫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因其“易老”、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说明应该珍惜自己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可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诗人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借用前人诗句中的优美形象,结合自己对“少年易老学难成”的深切感受,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梦未觉,梧叶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从而使“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题旨得以更鲜明的体现,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故本诗的诗眼是“一寸光阴不可轻”。
启发:开放类试题,围绕着“珍惜时间”来拟写即可。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有年少时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才会有所成就,不会因自己曾经的虚度光阴而后悔。
34.停宿 35.示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两岸似乎与江水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此开阔起来,顺风行船,一叶白帆迎风高挂。 36.A
【解析】34.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次北固山下:停泊在北固山下。次,停泊。
35.本题考查描写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即可。示例: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和风轻拂,船帆高悬,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36.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此句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诗人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故首尾与题目相呼应。故选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