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促织》课件(共7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1《促织》课件(共7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70张PPT)
促织
蒲松龄
导入
300多年前,在山东省淄川县,有这么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他不收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学习目标
1.了解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理解小说曲折离奇的情节特色,品味细腻传神的语言。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体会幻想与现实相交融这一写作手法的艺术特点。
3.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明确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度,理解本文写作目的。
4.理解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明确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蒲家庄人。
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做塾师,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
蒲松龄,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促织
即蟋蟀。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
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据说他曾在书房外摆摊招待路人以搜集民间故事。“志”即是“记”,“异”指“异闻”。
多数故事通过描写花妖狐媚和畸人异行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在蒲松龄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共短篇小说491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
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
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聊斋志异·自序》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老舍
写作背景
清初统治者注意整顿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贪官污吏,更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底层人民大众哀告无门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促织》一文中有所体现。由于清代大兴文学狱,故作者只能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在封建社会仍具有普遍意义。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唐宋以来 ,从宫中到民间,斗蟋蟀的游戏靡然成风。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
关于篇名
序幕/起因(1):朝廷征促织。
开端(2):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3-4):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得促织。
高潮(5-7):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结局(8):成名献促织,因祸得福。
尾声(9):作者评促织。
交代故事背景
山穷水尽
柳暗花明
大起大落
因祸得福
痛斥官吏警戒天子
线索:促织
反映黑暗现实,揭露官吏贪虐,同情百姓疾苦。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
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
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
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
辄倾数家之产。
名词做状语,每年
巴结,讨好

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狡猾
形容词使动,使…高,抬高
进奉
名作动,有才能
通“值”,价值。
动词使动,使…倾尽
崇尚,爱好
囤积,储存 省略句
要求,责令
动词,索取
通“固”,本来
凭借
固定的
古代基层行政组织
小吏
摊派、征收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公差。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译文】·第一段
第一段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岁征民间 名词作状语,每年
试使斗而才 名词作动词,有才能,勇猛善斗
得佳者笼养之 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昂其直 形容词使动,使…高 “直 ”通“値 ”
辄倾数家之产 动词使动,使…倾尽
文言句式
居(之)为奇货 省略句
1.文章开头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的情节有何用意?
点题,开宗明义,点明故事的起因,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了充分的铺垫。
2. 写“华阴令欲媚上官”“游侠儿”“里胥”等人行为,有什么作用?
起因:朝廷征虫,百姓破产
第一段课文探究
寥寥数笔,画出大小贪官污吏的丑态,并为下文做铺垫。
文中第一段写的却是明宣德间的故事,但是蒲松龄是清朝人,作者有何用意?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
(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蟋蟀盆清代以康熙,乾隆时制作者最精。康熙,乾隆宫中当亦尚促织之戏。
(叶百丰《宫中尚促织之戏》)
借古讽今
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
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累,积累,逐渐。
同义复词,益处
从事
古义:童生
今义:男孩子,儿童
迂拙而又不善言辞
状语后置
被动句
不到一年
希望
抵偿的钱
卖出,指考取秀才
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
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
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
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名词作动词,用杖打
没有
最终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意动,认为...对
十天
规格,样式
大腿
合乎
破败的土墙
察看
挖掘
成功
县令
用强迫的方式追逼
做,从事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的收获。”成名认为这些话对。就从早上出去晚上回家,提着竹筒丝笼,在毁坏的墙脚、荒草丛生的地方,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 终究没有找到。即使捕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符合规格。县官严定期限,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译文】·第二段
第二段重点字词
操童子业 古义:指童生。今义:指男孩子,儿童。
百计营谋 同义复词,谋求
死何裨益 同义复词,益处
成然之 形容词意动,认为...对
杖至百 名词作动词,用杖打
两股间脓血流离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2.文言句式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被动句
第2段写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成名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表现了他“迂讷”、忠厚的性格。他是一个考场失意的童生,既不敢借征收促织敲诈勒索百姓,又没钱赔偿,家产逐渐耗尽,忧闷欲死,揭示了成名所遭受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摧残。
开端:成名寻虫,山穷水尽
第二段课文探究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
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
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
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
门口
嘴唇
充满
具,准备; 资,钱财;
诣,到,前往
点燃,状语后置
恭敬地站着
悬挂
拜两次
祷告
翕,合
辟,开
凭借
几案
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
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
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旁一蟆,若将跳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折藏之,归以示成。
把玩
审视
寺院
但是
合乎
知道,明白
心中想的事
状语后置
于之,在那里
给……看
差错
省略句
跳跃
暗中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妆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在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挂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 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上面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想问的事,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掀动,一片纸抛落下来。拾起看,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像寺院;(殿阁)后面的山脚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到处横卧,在丛丛荆棘中,一只蟋蟀藏在那里;旁边一只蛤蟆,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琢磨,不能理解。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暗合自己的心事,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译文】·第三段
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意?
①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符合民众的欣赏水平,使小说具有神怪色彩,更有趣味;
②人只有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才去求神,求神可以给人精神寄托,不至于绝望;反映了成名一家在现实中已走投无路;
③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于波澜中显平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发展:成妻卜虫,暗合心事
第三段课文探究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
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
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
莫非
勉强
草木茂盛的样子
顺着,沿着
很像,真像
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尽力搜索


小草
思考、考虑
地方,所在
景象
非常
凸起
像鱼鳞一样排列着
野草,杂草
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
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
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
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
突然
更加惊奇
追随
拨开
轻轻拨动,状语后置


用笼子装,名作动
仔细
即使
急忙
追逐
形态
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
待限期,以塞官责。
比不上
形作名,白肉,黄仁
名词作动词,放
充抵
及其
要求
成名反复思索,恐怕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视力、听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癞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译文】·第四段
第3-4段重点字词
具资诣问 到,前往
填塞门户 同义复词,门口
唇吻翕辟 同义复词,嘴唇
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非常
而心目耳力俱穷 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上于盆而养之 名词作动词,放
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 黄实
以塞官责 充抵 动词作名词,责任,差使
2.文言句式
问者爇香于鼎 (状语后置,应为“问者于鼎爇香”)
焚拜如前人 状语后置,应为“如前人焚拜”)
掭以尖草 状语后置,应为“以尖草掭”)
赏析捕捉促织的动词。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成名搜寻之细,用心之苦,语言生动,细腻。
在绝望中,成名按图苦搜,终获佳品,解脱苦难有了希望,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
发展:成名得虫,柳暗花明
第四段课文探究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
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
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
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

偷偷地
打开
片刻,一会儿
祸根

通“尔”,你
古义:眼泪,这里名作动,流着眼泪
今义:鼻涕
大腿
追究
覆,审核;
算,算账
同义复词,跳跃
直接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译文】·第五段
“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得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做了衬笔。成子恐惧,成妻面如死灰,说明事关身家性命,“死期至矣”,暗扣下文成子的自尽。
高潮:成子失虫,波澜又起
第五段课文探究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
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
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不多时
通“披”,覆盖
寻找
无影无踪
后来 状语后置
面对着墙角
依赖、指望
名作状,用草席裹着
气息微弱的样子
碰撞;呼天抢地
形容词作动词,走近
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之
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
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
回头看
窥视,暗中察看
仿佛,很像

用,状语后置
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交睫,睡觉。
形容极度悲伤
到天亮
太阳神已经驾上了车;
太阳已经升起。
躺着不动
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趁之,折过墙隅,
迷其所往。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
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
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衿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
通“才”
形容跳得轻快而高
仔细地看
顿时、立刻
因为
形容词意动,认为……劣,弱小
蝼蛄的别称
追逐
来回走动
来回走动
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
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恐惧的样子
来,表示目的
观察

符合
名作动,
从神情上看
官府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看到蟋蟀笼子空着,成名就急得气也吐不出,也不敢再追究儿子的责任。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译文】·第六段
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里去了。再仔细看它,形状像蝼蛄,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他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译文】·第六段
成名“目不交睫”“僵卧长愁”是担心儿子的安危吗?
成名一夜未眠,愁的不是儿子的安危,而是上哪儿捉蟋蟀,如何交差。眼看期限在即,交不了差,唯有死路一条,真是一筹莫展,愁肠百结。儿子的生命竟然不如一只小小的蟋蟀,作者写来真是满含悲愤。 突出了成名夫妇的悲惨处境,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高潮:成子化虫,大起大落
第六段课文探究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
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
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
名作状,每天
比试,竞争
储存
使动,使…高
通值,价值

强自忍笑的样子
放进
修长伟岸
较量
古义:年轻人
今义:儿子辈
定语后置
名作动,取名
同义复词,惭愧
省略句
到;家
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
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
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
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
坚持
勉强
但是,只是
古义:拼命来搏得。
今义:指使出全部的力量搏斗或争取。
古义:指振动翅膀。
今义:指(精神)振作奋发。
考虑
呆笨或发愣之态。
修养深厚以镇定取胜者。
突然
跳跃攻击
直龁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
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
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
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

脖颈
分开
两翅振起的样子
骄傲,得意
正在
突然,倏然。
径直
通“又”
立刻,随即
仓促
一尺多
矫健前进
靠近
跺脚
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
置笼中。
用力,名作状
放开
拾取
靠近,走近
摇摆扑腾
停留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
【译文】·第七段
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译文】·第七段
小说写小促织的才能和善斗,采用了什么手法?
①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龄敌领”这一系列动作细节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
②夸张: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小促织的神奇本领。
③对比(欲扬先抑):“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小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突出其虽小,却善斗。
④侧面衬托:写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衬托。
第七段课文探究
体会成名在捕得小虫后的心理变化,有什么深层含义?
成名的心理变化:惴惴→惭怍→大喜→骇立愕呼→顿足失色→惊喜。
人物的心理变化与小虫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区区小虫关系到一家的祸福安危,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高潮:成名斗虫,惊心动魄
第七段课文探究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
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
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
通“翌”,明日
形作名,奇异的本领
被打败
名词作动词,分条陈述。
兼词,相当于“之于”
县令
呵斥
省略、状后

奇异状况
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
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
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

应和,按照
形容词意动,认为……奇特
不久
使皇帝听到;上报
县学
超出
没有能超过他的。
由来,来源
才能优异
使
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
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赠送,赏赐
皮衣马车
超过
四蹄一窍为五。
世代做官的人家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 (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
【译文】·第八段
有人认为小说的喜剧性结局削减了对丑恶社会的谴责力量,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谈谈看法。
①成子魂化蟋蟀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为促织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挞皇帝视人命如玩促织。
②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于区区小虫,可见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这岂不荒唐可笑!
④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结局:成名献虫,因祸得福
第八段课文探究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
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
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
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
名作状,每天
抵押
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骏马
蛀虫,指胥吏
奉命行事
常规,惯例
唯独这个
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
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
犬。信夫!”
料想
杖击的责罚
忠厚老实
名作动,成仙
恩惠荫庇
确实,实在
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译文】·第九段
我(蒲松龄)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唯独这个叫成名的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作者的评论表达了哪几个观点?
①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表现了作者对下层百姓的同情。寄讽谏之旨。
②成名的一贫一富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③“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尾声:作者评虫,揭露腐败
第九段课文探究
梳理全文结构脉络,根据事件情节发展梳理线索,并判断主人公成名的感情变化。
总 结
故事始终围绕促织之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有什么作用?

促织
捕促织

促织

促织

促织

促织

促织
进促织

促织
作用: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让成名的命运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
作者如此安排,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如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全文结构
思考1:小说主人公成名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欲死”“思自尽”(家产耗尽又抓不到蟋蟀无法交差时)
“大喜”(抓到“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蟋蟀时)
“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儿子误毙蟋蟀投井自杀时)
“心稍慰”(儿子“半夜复苏”时)
“喜”(又捉到一只小蟋蟀时)
“大喜”(小蟋蟀斗胜气焰嚣张的少年的“蟹壳青”)
“惊喜”(小蟋蝉斗胜鸡时)
皆大欢喜(交了差得了赏赐时)
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这样的情节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富故事内容,深化主题。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不堪命运(形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思考1:你觉得作者在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作用:
问:同学们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下,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求神问卜?
求神问卜
作用:
(1)推动了情节发展。
(2)突出了成名夫妇的悲惨处境。
陷入绝境,走投无路。
思考2:如何理解“求神问卜”与“魂化促织”这两个情节?这两个情节有何作用?
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才会求神问卜?
求神问卜
儿子的魂魄为何要化成蟋蟀?
魂化蟋蟀
思考2:如何理解“求神问卜”与“魂化促织”这两个情节?这两个情节有何作用?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从这方面说,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其他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
人命尚且不如一只蟋蟀,突出了成名夫妇的悲惨处境,揭露了当时没有天理的社会现实。
思考3:作者是直接抨击他所在清朝的统治阶级吗?
作者所揭露的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不是直接抨击,采用了曲笔,从一开篇就指“明宣德间”,即故事发生的年代为明代宣德年间,而作者是清代小说家,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朝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是以制盆扬名于世。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迫害,这也是借古讽今的一种笔法。
1.虚构的情节推动整个故事发展;
2.描写细致入微,语言精练,生动形象;
3.以非现实的手法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集团的腐败,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旨。
思考4:本文艺术特色
明确:(1)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魂化蟋蟀且轻捷善斗,这是不可能的。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
(2)小说中成名的力量如此微弱,虫却因为附着了统治者的权威而神勇无比,命贱既不如虫,则人变为虫便成为当然的社会逻辑。
(3)结尾“裘马过世家焉”的“喜剧”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这岂不荒唐可笑!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4)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于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幻化成一只促织。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可怕!
思考5:一只小小的促织,竟使成名一家为之悲与喜,为之生与死,为之贱与贵。这样写是不是太夸张、太虚幻了?
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可以把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划分和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结合起来
小说前有起因,后有议论,情节曲折,近乎离奇。本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遭遇,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抚军县令里胥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通过大起大落的情节,把一只小小的蟋蟀同人物的命运紧紧结合起来,曲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由悲到喜又由喜到悲,悲悲喜喜中写尽了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特别在精神上所受到的摧残,唤起读者对成名一家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的强烈愤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从而深化主题,实现了创作意图。
主题归纳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