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选必二《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认识区域》1、区域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涵:①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②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③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④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⑤有一定的体系构造; ⑥客观存在性;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动态性;2、区域类型(按区域性质划分):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3、描述区域地理特征:(重点掌握)明确区域空间范围——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沿海(大陆东/西岸);深居内陆;位于×半岛;隔×海峡与×陆地隔海相望。绝对位置:纬度位置(低/中/高纬);所处温度带(热/温/寒带);半球位置(东/西)。相对位置:①山河位置:位于山谷/山麓处,山脉的×方向;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发源地,入海口,河流的凹凸岸)②政治地理位置:与×国相邻,位于×行政区域内;③经济地理位置:位于×经济带/城市群/工业基地;④交通地理位置:×铁路线经过/交汇处/起点/终点。4、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重点掌握)地形: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大小+地质地貌①以××地形为主,所占面积广/狭小;②地势起伏大/小,×高×低,自××向××倾斜,呈(环/带/阶梯)状分布;③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④位于×地貌类型区(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点以×气候类型为主,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日/年较差大/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降水集中于×季,雨热(不)同期;年降水量大(小),有明显干湿(旱雨)两季;光照(不)充足,昼夜温差大(小)。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水量(径流量)大小;汛期长短,(春/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或匮乏;有无凌汛。水系特征:河流发源地;流向;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河网疏密程度;水系形状(放射状、向心状、网状)土壤:土壤类型+土壤特征黑土/红土/水稻土;土壤肥沃/贫瘠;土层深厚/薄;土质疏松/薄;土壤含水量高低;有无冻土分布。植被:植被类型+覆盖率高低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4、区域发展阶段(熟知并理解)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 内部特征 开放程度 发展状态 人地关系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一、二、三或一、三、二 空间结构简单,缺乏中心城市,交通线路稀疏单一 低 低水平均衡状态 基本协调工业化阶段 成长阶段 二、一、三或二、三、一 出现中心城市且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城乡差距增大,交通建设显著加快 逐步提高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不协调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的转型阶段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三、二、一 城乡差距缩小,交通、信息网络发达,形成城市群体系 高 高水平均衡状态 可持续发展(1)、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条件煤、铁、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发展潜力大。(2)、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①经济体制落后,生产结构单一②矿产资源枯竭(大庆),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③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3)、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应措施?(1)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2)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改造和提升加工制造业。(3)优化环境,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4)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也要给予较大的支持。(4)、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改变以往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借此改善生态环境;以创新驱动发展,多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部门,增强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借此提升整体发展素质;倡导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借此提升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5、区域发展差异(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掌握)①一月0℃等温线; ②800mm等降水量线;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⑤北方旱作区与南方水田分界线; ⑥河流结冰期的分界线;⑦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⑧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界线……(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的差异从地气水土生资上进行比较;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从工农业生产、产业结构、交通运输及对外开放上比较。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差异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及热带季风气候土壤 黑土、棕壤、褐土 红壤、砖红壤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河流 水量小、含沙量大,有结冰期,汛期短 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较长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农业生产 以旱作为主,小麦、玉米生产占据突出地位 以水田为主,水稻种植面积广工业生产 以重工业为主 以轻工业和综合型工业基地为主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交通发达 铁路、公路、水运交通发达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大 产业结构合理对外联系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快(3)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行适宜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6、区域协调发展1)、区域联系(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目的:在区域内部,各成员国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增强各成员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意义: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的质量,并挖掘各成员国各自的区位优势,实现由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亚太金合组织、欧洲联盟、二十国集团、东盟自由贸易协定。(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深入的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优势,拓展海外市场。2)、区域协调发展(1)、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国家或地区内部普遍存在,国家内部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长期并存。(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基本国情。① 四大板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高地。② 三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布局“一带一路”倡议。③ 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④ 城市群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⑤ 陆海统筹: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3)、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意义?(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对口帮扶成效明显,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在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4)、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掌握)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5)拓展:交通运输线、点建设产生的影响对于重大交通线建设意义、影响类问题,一般要从交通、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①对交通的影响缩短两地之间的距离,节约运输时间;完善交通运输网,缓解区域间交通运输压力。②区域经济的影响一是交通线对起点的影响;二是对终点的影响;三是对所经过地区的影响。即促进起点、终点和沿线经济的发展,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等;促进区域间经济协作,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等。③对社会的影响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促进区域间社会的分工;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防等。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一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集聚,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空间集聚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在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第二阶段——辐射功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大都市的辐射功能通过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来完成,其作用与距离和关系紧密相连,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上海拥有世界级中心的必备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2、上海的辐射带动功能a)产业带动功能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长江三角洲乃至周边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龙头。b)都市核心功能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引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型窗口。a)交通运输枢纽功能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门户,拥有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中心城区已建成立体交通网络。上海拥有虹桥、浦东两大国际机场,上海港是我国主要的外贸港之一,拥有外高桥、吴淞、洋山等深水港区。b)金融服务功能上海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比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金融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钻石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等。上海是我国两大股票交易中心之一。c)科技研发创新功能上海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所,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上海作为全国技术创新的排头兵,与发达国家和国内研发中心保持频繁的交流。拓展: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1)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港湾。(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港口的兴衰3、(大都市)城市区位优势:(掌握)①地理位置优越(位于……);②城市规模大,发展空间大;③工业发达,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信息化产业;④教育科技水平高,有众多大学和科研中心;⑤历史文化悠久,产业基础好、起步早;⑥交通运输便捷,水陆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综合交通运输网;⑦经济腹地广阔,依托……地区;⑧区域经济发达,资金雄厚。4、城市辐射的有利影响:(掌握)对城市本身:①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②有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对周边城市:①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②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③有利于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等级。对整个区域:①区域内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②区域联系更加密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③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提升;④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增强;⑤缩小区域内部差距;⑥使区域空间结构逐步完善。5、卫星城的积极作用:(重点掌握)①疏散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②分担中心城区职能;③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④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1、一核五圈四带”网络化空间格局(结合地图记忆)一核:上海五圈:南京城市圈、杭州城市圈、合肥城市圈、苏锡常城市圈、宁波城市圈四带:沿海城市带、沿江城市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2、上海与周边城市的相互作用(结合地图记忆)上海对周边城市具有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周边城市对上海的龙头地位形成坚实的支撑。向江苏延伸——沪宁产业带: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为支撑向浙江延伸——沪杭产业带:嘉兴、杭州、湖州、绍兴、宁波为支撑沿长江延伸——长江下游产业带:南通、镇江、扬州、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为支撑3、上海大都市的影响对内:主要影响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地域对外:与亚太和欧洲的大城市,保持商贸文化联系第二节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产业转型的含义1、产业结构的概念:指一个区域内不同产业产值的比例关系。2、产业转型的概念:产业结构明显改变,产业技术大幅度提升的地区。3、传统产业的特征类型:钢铁、纺织、煤炭、机械、化工传统产业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城市化等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1)技术含量低,利润率低。(2)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不强。(3)产品附加值低,易受市场冲击(4)原材料价格和工资水平不断上升,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经济效益日渐下降。传统产业只有进行技术改造和整体提升,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市场环境。4、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产业延伸: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完善配套服务,促使集聚效益的产生。产业更新: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基础的全新产业群。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是建立替代产业的有效途径。综合发展:是多种模式的综合。(产业延伸+产业更新)技术突破:技术积累突破关键技术限制,实现产业转型的整体升级。企业收购:通过国内外企业收购,获取技术或品牌,实现跨越式升级5、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市场环境、经济政策、科技创新等。休斯敦的产业转型休斯敦的发展概况——区位因素分析(自行分析)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生物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技术、资金、交通、政策休斯敦的发展阶段休斯敦产业的弊端严重依赖石油经济,单一的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低;随着世界油价暴跌和石化行业萧条,休斯敦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科技人才外流。休斯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措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的石油工业模式,大力发展航天、医疗等高科技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制造业调整——立足石油工业,拓展石油工业产业链,带动机械、电子、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高科技研发、新能源利用和人力资源培训。休斯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成就休斯敦是美国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中心、航天中心和医疗中心,也是美国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被称为“全球城市”。休斯敦产业转型的优势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石油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量相关产业集群,切实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经济向多元化发展;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进高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源培训。总结:1、传统工业区兴起的区位条件:(重点掌握)①地理位置优越(临海/战略要地/十字路口……)②矿产资源丰富且品质好/靠近×矿区;③水陆交通发达(请具体描述是什么交通运输方式),便于进出口;④水资源丰富(×河流流经/降水丰富);⑤消费市场广阔(面向国内/外市场,区域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2、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重点掌握)①产业结构单一;②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率低;③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低;④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⑤资源枯竭,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成本增加;⑥用地紧张。3、传统产业转型的措施:(重点掌握)①合并原有企业,减少企业数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②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③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④合理布局企业,新建环保企业,植树造林,美化环境;⑤发展科教,建立大学研究所;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交通网。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水源、土地、资源、能源等2、鲁尔区繁荣的优势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埋藏浅、煤质优、煤种全、品位高。距离铁矿近: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来进口主要来自瑞典、俄罗斯、荷兰。水陆交通便捷:德国的公路、铁路、河运等便捷。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广阔的市场:德国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3、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生产结构单一:相对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障碍。环境污染严重:长期发展重化工业,导致该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4、鲁尔区经历的三个转型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改造传统产业,改善基础设施20世纪70年代——发展汽车、石油、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20世纪80年代至今——引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5、鲁尔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重点掌握)调整工业结构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 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等部门的中小企业。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治理环境污染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 植树造林;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发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7、荒漠化(重点掌握)概念: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分类 典型地区 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水蚀荒漠化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地处湿润区与半湿润区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具有直立性特点;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地形起伏大,坡度大;过度开垦、放牧、樵采;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生态环境恶化;河流含沙量增多,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淤积库区,洪涝灾害加剧。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综合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平整土地,增加下渗,减少坡面径流;打坝建库,蓄水拦沙;修建梯田,拦截坡面径流,增加下渗等。南方丘陵的红漠化 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多陡坡,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人多地少,过度开垦,陡坡开荒;农村能源缺乏,伐木烧薪柴导致植被破坏。 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护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区;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风蚀荒漠化 西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大风频繁;地表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过度开垦、放牧、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 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 封沙育林,设置石方格、草方格沙障;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居民生活能源问题;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量;加大宣传力度,控制人口增长,鼓励生态移民等。冻融荒漠化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区域气候暖干化,局地地温上升,导致多年冻土发生退化;高原鼠兔的活动,破坏土壤结构,提高了浅层地温,又破坏了致密的草根层,加速了冻融荒漠化过程;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冻融作用剥离草皮,使得地表裸露,加之冬春季节大风,风湿作用使得裸地连成片,形成高寒荒漠。 草场合理载畜,减轻草场压力;退牧还草,恢复草地植被;加强鼠害防治;合理布局开发工程;生态移民等措施。土壤盐碱化 西北、华北地区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埋藏浅;不合理的人为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下水;河流枯水期海水倒灌。 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农田覆盖地膜、秸秆,减少蒸发;健全灌排系统,合理灌溉,及时排水;深耕翻土;种植耐盐作物等。风蚀+水蚀 东北地区黑土退化 春季风力大,土壤覆盖面少,风蚀强;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过度开垦,地表缺乏稳定的覆盖物保护。 土层变薄,肥力下降,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 封山护林,退耕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优化耕作方式,秸秆还田,提高肥力;改变种植结构,草田轮作,恢复土地肥力,同时提供牧草。第三章 区域合作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产业转移的目的:追求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消费市场,获取最大利润。2、影响因素:(一定要理解运用!)要素约束因素,政策、市场、地理位置、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经济信息、管理经验。)3、产业转移的对象: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补充:(1).由发达国家(地区)转入欠发达国家(地区),产业转移的目的一般是降低土地或劳动力成本;(2).如果是转入人口众多的国家(地区),可能是为了占领市场。(3).如果是由欠发达国家(地区)转入发达国家(地区),可能是为了便于掌握科技或提高管理水平。(4).如果服装生产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般是转出地产业结构升级,转入地具有劳动力优势;(5).如果是高新技术产业,一般转出地劳动力、土地成本过高,转入地环境、交通条件优越。4、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①产业转移的类型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②产业转移的生产环节:由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上升到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环节。③产业转移的方向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的原因:发达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大幅度萎缩,尤其是劳动力价格高;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际市场格局变化,国家间贸易壁垒限制,原料、产品运输成本增加,国家环保政策限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经济发展需求迫切,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产品需求量大增,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原料丰富,工业化发展需要,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的原因:多是为了技术、信息以及规避贸易壁垒④产业转移的典型类型类型 原 因 典型案例环境资源型 由于当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 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部和南部转移;日本濑户内海的钢铁、化工等转移到东亚、东南亚。市场转变型 为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的产业转移 苹果手机生产转移到中国;日本汽车生产厂转移到中国。布局调整型 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周边或我国西部地区;北京将部分工业转移至周边地区。⑤三次大的产业转移阶段 时间 转移 转移方向第一次产业转移 20世纪50-60年代 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 美国向欧洲、日本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 20世纪60-80年代 劳动密集型产业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向东亚、拉丁美洲等地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 20世纪80-90年代 劳动密集型产业、低端制造业 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5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点记忆)对整体性的影响产业转移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扩散, 促使朝阳产业逐步取代夕阳产业。促进产业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区域发展各自侧重,扬长补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2) 对转出地的影响有利影响:腾出发展空间,凝聚创新力量,促进产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改善民生质量;加速高科技和新型产业的开发。不利影响:减少传统的劳动就业人口,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3) 对转入地的影响有利影响: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改善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就业机会,增强发展活力;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利影响: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占用农业用地。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原因:①资源空间分布不均;②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资源产区与消费区域不一致。2、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及对策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少;②降水季节不均衡,季节和年际变化大;③春季蒸发旺盛,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少;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利用率低③春季春种用水量大。对策: a)解决季节变化大:修建水库。 b)社会: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c)环保: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d)工业: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e)农业: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f)政策: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g)科技:海水淡化、开发利用地下咸水等。3、南水北调工程方案项目 东线 中线 西线路线 江苏扬州→沿京杭运河:向北至天津;向东经济南至烟台、威海 丹江口水库→郑州、石家庄→北京、天津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西北水源区 长江下游 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供水区 华北平原 京津地区 西北和华北干旱区输水方式 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 修引水渠基本自流 修引水渠道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 水源充足、工程量小、投资少 水质好、基本自流、能源消耗量少 水质好缺点 水质较差、逐级提水、运转费用高 工程量大、带来移民问题 工程量非常大、长江上游水量有限、生态脆弱4、南水北调的影响(重点记忆)对调入区:①缓解争水矛盾,利于社会安定;②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③有利于地下水的恢复,减缓地面沉降;④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利大于弊)对调出区:①径流量减小,河流自净力减弱,下游水质变差;②泥沙淤积加重,淤塞航道;③(枯水期时)入海口易发生海水倒灌,导致水质恶化;④旱季造成南方水资源紧张。利:①汛期输出大量水资源,减轻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对沿线地区:①缓解供水紧张;②但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5、西气东输(1)主要线路:一线:新疆轮南——上海;二线:新疆霍尔果斯——广深港澳(2)影响线路走向布局的因素:消费市场和资源产区(3)影响:对输出地 对输入地经济效益 加快资源开发,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效益 增加就业机会;延长天然气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效益 利:缓解沿线农村破坏植被获取薪柴所导致的环境压力;弊:途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易造成生态破坏 利: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压力6、西电东送(1)西电东送线路北部通道:黄河上中游的水电+晋陕蒙的火电(煤)中部通道:以长江上游的水电为主南部通道:珠江上游、澜沧江、乌江的水电+云贵的火电(2)对东西部地区产生的影响:对东部:缓解东部能源紧缺的现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轻能源运输对铁路交通的运输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对西部:①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③提供就业机会。④水利工程建设还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3)黄河上游成为“西电东送”重要基地的条件:a)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b)开发建设的大中型水电站多,年发电能力强。c)建设大中型水电站成本较低。 d)组建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梯度开发上游水电7、北煤南运(1)线路:见教材图 ,结合记忆北通道:由大(同)秦(皇岛)、神(木)黄(骅)等铁路组成,以外运晋陕出产的动力煤为主。中通道:由石(家庄)太(原)、邯(郸)长(治)等铁路组成,以外运山西出产的焦煤、无烟煤为主。南通道:由太(原)焦(作)、侯(马)月(山)、陇海、西(安)(安)康等铁路组成,以外运晋陕煤炭为主。(2)北煤南运的原因:我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于北方,山西、陕西、内蒙古尤为丰富。华东、华南地区经济发达,但煤炭资源明显不足。(3)发展坑口电站(将煤就地转化为电能输出)的影响对输出地 对输入地:利 ①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②增加就业机会;③延长煤炭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④推动基础设施建设;⑤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①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弊 ①导致环境污染加重;②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 建设坑口火电站和输电线路,成本较高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特点?工程量浩大,建设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2.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空间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可靠的资源供给,资源调配线路造价,沿线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状况,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资源调入区:有利:可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大型产业基地。不利: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原材料经济占比高、产业层次偏低。对资源调出区:有利:解决当地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相对清洁能源的使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不利:可能引发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调入区,输水控制不当,则可能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对沿线区:利:为沿途省区的发展创造契机,激活沿线地区的钢铁、建筑、建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不利:运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非常重要。4、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紧张原因?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能源储备体系不完善,等等。5、如何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②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加强国际合作,多渠道进口能源;④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⑤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开采,增加能源产量;⑥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⑦加强宣传,节约能源,等等。小结:资源跨区域调配分析思路和方法原因——为什么要调? 措施——怎么调? 线路——选择、布局?意义——调的影响? 问题——调中、调后可能遇到的问题? 解决方法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1、长江流域的开发条件及综合治理开发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河段 开发条件 开发重点 治理重点 治理措施上游 流经山区,地形、地质复杂;横跨上游我国三级阶梯,水能资源丰富;大江大河发源地,生态环境脆弱 水能梯级开发 水土流失 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体系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中游 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资源中游丰富;农业基础扎实;矿产资源丰富;交通运输发达 商品粮基地、制造业基地 洪涝灾害 ①退耕还湖,疏浚河道;②搞好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构筑中上游地搞好分洪工程④修建蓄洪、滞洪工程下游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工业生产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商品农业、综合性工业基地建设 水体、大气污染严重 ①综合治理环境污染;②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③加强环境保护2、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的区位条件①位于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商品粮基地,农业基础好;②附近铁矿、铜矿,矿产资源丰富;③长江航运、京广铁路,交通运输发达;④产业基础雄厚;⑤高校云集,科技教育资源丰富。3、析某条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重点记忆):自然因素:水文因素:①流量大(水位高),流量的季节变化小(流量稳定);②地形平坦,流速慢(水流平稳);③峡谷、急流险滩少;④无结冰期,全年可以通航(或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水系特征:①流程长,支流多,通航里程长;②河道宽阔,水深;③河网密集;社会条件:①流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城镇众多,资源丰富,运输量大;②经济腹地广阔; ③有人工运河与其他水域相通,形成水运网;④与铁路、公路相连,可实现水陆联运、河海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联运。例:为什么长江的航运价值高?自然条件:①江宽水深;②支流众多,河网密布,通航里程长;③终年不冻,通航时间长;④主要流经湿润地区,河流水量大;⑤流域内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平稳。社会经济条件:①流域内资源丰富;②工农业发达;③人口稠密,运输需求量大;④水运具有运量大,价格低,成本低的优点。4、三峡工程的效益(一般水库都有这六大效益)①防洪:三峡水库可以调节洪峰、拦蓄洪水②发电: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发电站,将缓解输电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以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减轻煤炭供应和运输的压力;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③航运:三峡水库可加深、加宽上游航道,使水流趋缓,增加水库下游枯水季节流量,减少中游河道泥沙淤积,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④供水:对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提供充足的水源;⑤养殖:库区水产养殖;⑥旅游:宏伟的大坝景观,以及沿途名胜古迹;5、三峡工程(修建水库)的负面影响①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②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破坏沿岸自然和人文景观;③可能诱发地震、滑坡,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加;④库区泥沙淤积加重,入海泥沙减少,海岸线后退;⑤导致河口地下水位下降,海水易发生倒灌;⑥河口湿地减少,气候变干,生物多样性减少;⑦阻塞鱼类洄游,鱼类资源减少;⑧水库蓄水可能引起蚊虫滋生,威胁人体健康;6、(湿地)洞庭湖的效益:①生态效益:调节气候(增加湿地附近地区水汽含量,形成降水,减小气温日较差),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蓄洪水(削峰补枯,调节径流),减少洪涝(旱涝)灾害;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②经济效益: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水产品);提供水源和水运(航运)③社会效益:旅游观光、教育科研 。第四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一、“一带一路”由来1、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①中国→中亚→俄罗斯→欧洲 ②中国→中亚→西亚→波斯湾→地中海③中国→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①中国沿海港口→南海→印度洋→欧洲②中国沿海港口→南海→南太平洋2、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1)资源具有互补性。相关国家资源分布不均衡,具有较强互补性,优化本国资源配置。(2)地理位置邻近。相关国家,从古至今保持着密切往来,相互依赖程度高。(3)相关国家合作意愿上升。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态处于历史最好时期。(4)历史基础深厚。古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有力的促进了东西方交流。(5)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加剧。“一带一路”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差异。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意义(1)加强沿海地区的贸易往来,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2)推动了沿海地区的文化发展(3)促进了沿海地区的民族迁徙(4)加大了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沿海地区的国际地位(5)加快推动沿海地区的资源开发(6)促进造船技术的发展4、“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发展。5、“一带一路”建设意义和平之路——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繁荣之路——聚焦发展,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开放之路——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强商务合作创新之路——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创新能力合作文明之路——建立多层次的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二、“一带一路”倡导国家之间协作发展1.“一带一路”倡导国家之间合作的依据是什么?国家间合作的依据: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2.国家之间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3.“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项目有哪些?(1)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2)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3)进一步推动中巴(巴基斯坦)、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合作。4、举例: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1)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选址主要考虑条件?①邻近国际机场,地理位置优越;②邻近铁路、机场,交通便利;③与首都有一定距离,土地租金较低,对城市环境质量影响小。(2)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中企业的产业定位?①以高新技术为主,产业定位水平高,科技含量高;②产业类型多样且结构合理,有利于园区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③产业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④产业污染物排放量小,污染较小等(3)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吸引各国企业进驻园区的有利条件?①园区内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园区规划面积大,可容纳企业数量多;②园区土地使用期长,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有优惠的税收政策;③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功能区规划合理;④白俄罗斯地处欧洲东部,邻国众多,有利于入园企业拓展欧洲市场等。5.“一带一路”对中国各区域的影响有哪些?①西南地区: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中国—中南半岛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广西和云南加速发展,使广西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核心区,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的枢纽地域。②西北地区:通过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国际大通道和中巴(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加强与中亚、南亚发展的联系。③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通过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全方位合作,为东北和内蒙古的发展创造新的动力。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合作对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弊大于利)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