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高频考点归纳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本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事物,有的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有的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郭沫若笔下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表达了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琦君笔下的桂花雨,带给作者许多童年的快乐回忆,也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落花生》中,许地山借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特点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冯骥才笔下的小珍珠鸟和作者建立起了真挚的情谊,让我们感受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二、词句段运用(一)这三组句子都用了对比手法,品析句子,掌握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1)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把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突出白鹭的适宜。(2)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桃子和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花生的朴实无华的品格。(3)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把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和石狮子、大旗杆进行对比,突出了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的装饰的风趣。(4)对比手法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把 和 进行对比,突出了事物 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5)仿写对比句。第 1 页 共 20 页①春天的原野是生机勃勃的,但我更爱秋天的原野,爱它的果实累累。②月光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引着我。(6)我能写出一句含有对比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二)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写句子。开辟①(开创,创立):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②(开发荒地等):这块地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姿态①(姿势,样子):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②(态度,气势):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温和①(形容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②(形容性格):奶奶和别人说话总是那么温和,特别慈祥。高频考点补充:收获①(取得成熟的农作物):我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②比喻心得、成果等。坚持读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面①(光荣;光彩;面子上好看):当科学家是多么体面的事啊!②(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这个青年长得真体面。骄傲①(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妹妹每次竞赛都获奖,她是我们家的骄傲。②(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只要老师一表扬她,她就骄傲起来,看不起任何人。三、日积月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 《蝉》第 2 页 共 20 页【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据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虞世南,这是一首咏物诗,我还学过的咏物诗有 《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墨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2)“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的外形、习性和声音。(“垂緌”写出了蝉的外形,“饮清露”写出了蝉的习性。)“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诗人借蝉表明自己的高洁志向。(3)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第 3 页 共 20 页第二单元 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回顾单元课文,梳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1) 《搭石》——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2)《将相和》——尽量连词成句读,不要一字一字地读。(3)《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借助关键词句阅读。(4)《冀中的地道战》——带着问题阅读。以上四种方法可以概括为:“集中注意力法”“连词成句法”“关键词阅读法”“问题阅读法”,掌握这些方法,熟能生巧,我们就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二、词句段运用(一)读下面的语句,写出主要意思。(1)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2)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立刻会出现一束光柱。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 30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光速比流星体的速度快几干倍。)(3)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地道数量多且广。)※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的速度。(二)读一读,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解析: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词语概括,也可以借助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把事件或场景描述得更加具体、生动。◎方法:我们在完成这个练习的时候,可以先想想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再结合一个合适的情景,借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把这个事件或者情景写具体、生动,注意描述时不能再出现这个成语。(1)左右为难: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壁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2)奋不顾身:杨靖宇正在奋力还击敌人,右手腕忽然受了伤,他就用左手继续向敌人射击。不多时,他的腹部又中了一弹,鲜血直流。他咬紧牙关,第 4 页 共 20 页猛然起身,连发两枪,击毙了两个日本鬼子。(3)喋喋不休:①小明就要出门去考试了,妈妈跟在身后不停地提示:准考证和身份证带了没有?铅笔削好没有?是 2B 铅笔吗?别忘记涂答题卡。认真看试卷,不要粗心。别忘记写名字。②我考试没考好,妈妈从早上到晚上一直在说我没有认真学习,做题不认真。说个没停。(4)悠然自得:①星期天,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爸爸在书房练毛笔字,我坐在书柜前看漫画书,弟弟坐在地毯上摆弄他的玩具,一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悠闲舒适。②周日晚上,所有的作业都已做完了。我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听着动人的音乐,吃着冰西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真题再现(1)气急败坏:那位妇女眼见斗不过人家,就撒起泼来,见到什么就摔,摸到什么就扔,实在无计可施时,扑通一声,坐在地上,鬼哭狼嚎起来。(2)心花怒放:爸爸终于同意了妹妹的要求,她顿时高兴笑了,拍着手,跺着脚,欢呼着,喜悦飞上眉梢,两只眼睛眯得像两个小小的月牙儿。(3)垂头丧气:他低着头,像只泄了气的皮球,双眼无神,嘴角耷拉着,扶着墙一步一步地往前挪。(4)提心吊胆:小明打碎了花瓶,心中忐忑不安,心里想着妈妈回家一定会批评他,搞不好还会揍他一顿。三、日积月累(1)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葛洪(翻译:不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要忽视一分一秒的光阴。)(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翻译:生命力旺盛的人生时段,不会再有,一日之中难有第二个早晨。应当趁年少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翻译:人生年少时,不要把大好青春等闲虚度,等到年纪大了,才后悔年轻时没有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4)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第 5 页 共 20 页泽东(翻译:多少事都是急忙忙地匆匆而过,天地不断旋转,光阴紧迫。要等一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理解性读背时间就是生命。古往今来,圣哲先贤留下无数惜时名句。著名医药学家葛洪教导我们:“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东晋诗人陶渊明也奉劝我们:“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大声疾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则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 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号召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迎接挑战。☆拓展积累珍惜时间诗句: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②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珍惜时间名言: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②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表示时间过得快的成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似水流年、弹指之间、白驹过隙。第 6 页 共 20 页◎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1)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让人身临其境。(2)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3)变换情节顺序,设置悬念吸引听众。二、词句段运用(一)读一读,体会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A.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表示特别生气)B.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表示胆小怕事)C.盼星星盼月亮 望眼欲穿 (表示特别期盼)D.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表示说话直接)E.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表示懂得感恩)以上两组词语意思相同,左为俗语,语言通俗易懂;右为成语,表达凝练文雅,两者各有千秋。如果能灵活运用,我们写的文章将更出色。(二)说一说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会是怎样的?请充分发挥想象,把他们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示例:那一天,仙女们洗完澡,纷纷穿上了衣服,飘然而去。最后只剩下一个美丽的姑娘,急得满脸通红,在岸上东寻西找。牛郎看到了这件纱衣,这是一件很美丽的粉红色纱衣,金光闪闪,华丽得让人睁不开眼,牛郎因此惊呆了!这是织女的声音传了过来:“哎呀!我的衣裳哪儿去了 谁瞧见我的衣裳啦?”牛郎赶紧走过来,扬扬手中的纱衣:“别找了,在这儿呢!”仙女一见,高兴极了。于是两人坐在湖边交谈起来。织女发现牛郎憨厚老实,是个善良的人,顿时心生好感。牛郎一五一十地把身世说了一遍,仙女很同情他,暗暗喜欢上了这个诚恳朴实的小伙子。她告诉牛郎,自己是天帝的女儿,名字叫织女,织得一手好彩锦,牛郎为此感到很是惊奇。就这样两人认识了。三、日积月累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第 7 页 共 20 页——[唐]林杰《乞巧》(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诗中描写了民间过七夕节的盛况,表现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这首诗取材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我知道第一句中的七夕”是指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又被称为乞巧节。在这个节日里,有民间女子对着秋月用红丝线穿针乞巧的习俗。(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描写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运用了夸张手法,描写的是人间乞巧的场景。◎快乐读书吧民间故事的特点:(1)民间故事是一种口头艺术,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2)年代久远,多以口头形式传播,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传承下去,经久不衰。(3)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有些还具有教育意义。《田螺姑娘》 《梁山伯与祝英台》 《八仙过海》等都是我国民间故事。我国民间故事描写了许多精彩的人物,如机智的徐文长、聪慧的巧姑等。第 8 页 共 20 页◎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1)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深理解文章情感。(2)查找资料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3)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情感。二、词句段运用(一)下面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举世闻名 兴高采烈 足智多谋 呕心沥血臭名远扬 得意忘形 诡计多端 处心积虑上下两组相对的词语意思相近,但是感彩不同。上面一行都是褒义词(表扬、肯定、赞许的好听的词语)下面一行都是贬义词——(批评、否定、贬低的不好听的词语)(1)举世闻名:举世:全世界。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2)臭名远扬:形容坏名声传得很远。(3)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的样子。(4)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5)足智多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6)诡计多端:形容坏主意很多。(7)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8)处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足智多谋”写一段话:诸葛孔明幼时便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并善于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集思广益,于是便造就了一个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卧龙先生,并被后人奉为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神人宰相。(二)读前两个句子,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再给最后一句加上标点。(1)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第 9 页 共 20 页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2)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3)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第一句中的“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东、西、南”;第二句中“桃子、石榴、苹果”,第三句中“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属于并列词语,是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用顿号。顿号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三、书写提示古诗横版与竖版两种写法。书写时注意 3点;(1)居中写,上下左右的文字要对齐。(2)书写内容包括古诗题目、诗句、作者。(3)横版从上到下书写,竖版是从右到左书写。四、日积月累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这两组成语分别描绘了不同的景象,第 1组成语描绘了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幸福快乐。第 2组成语描绘了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悲惨。(1)太平盛世: 安定、兴盛的时代。(2)国泰民安: 国家太平,人民安乐。(3)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4)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5)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6)人寿年丰:人长寿,收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7)夜不闭户:夜里睡觉不用关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8)路不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第 10 页 共 20 页(9)多事之秋: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10)兵荒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景象。(11)流离失所:无处安身,到处流浪。(12)生灵涂炭: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13)家破人亡: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14)哀鸿遍野: 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常常与"民不聊生"连用(15)民不聊生: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16)内忧外患:指国家内部的动乱和来自国外的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拓展积累(1)关于战争的词语:兵荒马乱 烽火连天 孤军奋战 枪林弹雨 四面楚歌(2)关于创新的成语:革故鼎新 别具匠心 推陈出新 万象更新 改天换地(3)形容建筑华丽的词语: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玉宇琼楼(4)形容名气大的词语:举世闻名 誉满天下 闻名遐迩 驰名中外 大名鼎鼎第 11 页 共 20 页◎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透过一些场景和细节描写,品味到了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作者的感情通常在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场景描写,二是细节描写。二、词句段运用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下面几篇课文结尾的特点。(1)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首尾照应,饱含深情,交代故事结局,还蕴含了作者对母亲难以言尽的感情。(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借景抒情,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浓厚的思乡之情。(3)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展现了作者成年后对父母两种不同评价更深入的认识。2.读下面的两段话,想象画面,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1)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此处场景描写是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表现出了母亲挣钱的不容易,与母亲给“我”钱时的毫无怨言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和浓浓的爱。(2)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第 12 页 共 20 页此处场景描写写出了庙会上热闹的场景,食物和玩具应有尽有,写出了我内心想要吃点的渴望,但是因为家庭条件又不忍心要父亲买,表现了我的懂事。3.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写。(1)那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写出了 “我”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母亲工作的辛苦,内心深处萌发了对母亲的心疼和体谅,也写出了作者的自责,对以前的不懂事感到非常内疚。(2)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父亲将家里的钱都拿出来供“我”读书,使“我”懂事了,对父亲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示例 1: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团结合作是那么重要;那一天,我第一次感受到同学之间浓浓的情谊。示例 2:这是我第一次凭着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报酬,与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亲戚给的压岁钱都不大一样,是我用汗水换来的。示例 3:这是我第一次真正高兴的哭,与在生活中向爸妈索要礼物成功后的哭、无理取闹的哭、被表扬后的哭都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示例 4:我还记得我第一次上台演讲时的场景。上台前, 我非常紧张,我紧张不安地来回走动着,生怕自己上台以后忘词,怕自己在同学们面前丢脸。不过,当我走上讲台,我的心平静了下来,我克服了紧张的情绪,完美地完成了演讲。三、日积月累(1)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意思是:能够辛勤地为国家效力,能够节俭持家。(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翻译: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意思是:从节俭变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变节俭却很难。第 13 页 共 20 页(4)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出自清代朱用纯的《朱子家训》翻译: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粮食来之不易;我们在生活中用半根丝、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多少物质能源和多少人的心血的消耗,应该好好珍惜。◎理解性默写(1)勤俭节约乃持家之本,《尚书》中说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2)晚年的唐太宗生活逐渐趋于骄奢享乐,魏征立即奏议提醒他应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太宗深受触动,亲自写下诏书承认过失。(3)老师总是告诫我们要勤俭节约,因为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却很困难,正如司马光所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4)午餐后,食堂的餐桶里装满剩饭菜。针对此种现象,请你帮学校选一句话,贴墙上教育同学们:要常思农事的艰难、物品得来的不容易,做到勤俭节约。这句话是朱用纯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第 14 页 共 20 页◎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1.《鸟的天堂》中,作者对榕树的样子进行了静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的样子,体会到了作者对榕树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2.《月迹》中,作者对月亮爬的过程进行了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月亮调皮淘气的样子,体会到了作者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动态描写:是指对于处于活动、变化状态时的景物的描写。静态描写:是指对于处于静止状态的景物的描写。(如大地、山冈、房屋、树木、器物。)二、词句段运用(一)学写宣传语1.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吧。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可以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最吸引人。示例:辞旧迎新真热闹,共创美好等你到。 欢度元旦,喜迎新年。2.为你喜欢的旅游胜地写一则宣传语:最美人间景,不负江西行。(可替换自己喜欢的地名)(二)仿写句子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①夕阳西下,乌鸦归巢。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②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③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我们的眼前是一条蜿蜒曲折而又清澈的小河。④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那只可爱的小狗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玩耍。⑤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今天清早,无边无际的天空中布满了厚厚的阴云。第 15 页 共 20 页拓展:(1)窗外下起了大雨。窗外下起了大雨,乱箭似的急雨打在玻璃窗上,从上到下流出了一道道弯弯曲曲的水痕。向窗外望去,天地间仿佛挂了一张大大的厚厚的雨帘。(2)一轮圆月升上了天空。一轮圆月慢慢地升上了天空,圆月像一个大玉盘,清冽的光辉洒在大地上,周围的星星越发显得黯淡了。三、日积月累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译文】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翱翔,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愿回家。1.《渔歌子》这首词描写的时间是春季,地点是西塞山,前两句写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桃红、水碧、鹭飞鱼肥的江南美景画面。词的后三句写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展现了一幅江南风味的垂钓图,表现了诗人张志和对恬静生活的喜爱之情。2.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这首词富有色彩美,词中展现出的色彩有白色、粉色、青色、绿色等,意境优美,回味无穷。3.“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因为鱼儿肥美,风微雨小,钓者沉浸在垂钓之趣中,所以说“不须归”。4.渔翁垂钓,悠闲自在,由此我们不免想起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江雪》中描写渔翁垂钓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第 16 页 共 20 页◎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1)选择与课文有关的书籍。 (2)读相同体裁的书。(3)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 (4)读与所学课文题材或内容相同的书。二、词句段运用1.读一读,说一说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长生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②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营养品,写出了书对人类的好处和作用。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朋友和故地,写出了作者对书的浓厚情感。◎以上三句都是有关书的名言警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照样子,续写句子。(1)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示例:书是良药,能医治人类的愚昧;书是明灯,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2)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示例: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3)有人说,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示例: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盏明灯,也是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一本你喜第 17 页 共 20 页爱的书就是一个万花筒,也是一位朋友;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缕明媚的阳光,也是一阵温暖的春风;一本你喜爱的书是一位良师,也是一处温暖你心灵的港湾。☆读书名言积累。(1)凯勃说:“书是随时在你身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提供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多次请教他。”(2)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3)高尔基说:“爱护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4)刘向说:“书犹良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诗句积累。(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 陆游(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气自华。——宋 苏轼(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明 于谦(4)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 王贞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属于俗语,来源上述诗句)(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6)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宋 李清照(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 杜甫2.将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1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4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2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5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3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这几句话主要讲了阅读和写作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排序题技巧:第 18 页 共 20 页1.读句子:了解每句主要内容。2.知大意:思考全段中心意思。3.找关键:找关系密切的句子。(如 a句必在 b句的前面)4.明顺序:确定全段写作顺序。(时间、空间、事情发展等)三、书写提示欧阳询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四、日积月累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翻译】:半亩大的方塘犹如一面打开的镜子,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里面来回移动。要问那方塘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呢?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过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翻译】:昨天夜里江边春水猛涨,战船巨舰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原先行船使劲推也是白费力气,今天船却能在河流的中心自在地航行。1.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熹,这两首诗都是借景喻理的名诗,表达了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了深刻的哲理。2.第一首诗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汲取新的知识,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那样,才能使内心澄明。第二首诗让我们懂得了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3.诗句赏析第 19 页 共 20 页(1)第一首诗前两句写景,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镜子。“源头活水”指的是不断地阅读,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使内心澄明。(2)第二首诗中的“蒙冲”是古代的一种战船,这里用行舟比喻学习。“春水生”指江河里的春水涨起来了,比喻大量的阅读。4.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不断进步,才能达到新境界。“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告诉我们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第 20 页 共 20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