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期末复习重点梳理一、人物、事物特点:1.内蒙古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2.丁香: 灵动 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3.红军: 不怕艰难困苦。4.五壮士: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5.故宫: 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6.老支书: 无私无畏,舍己为人、不徇私情。7.桑娜和渔夫: 乐于助人。8.黄河: 源远流长、波涛汹涌。9.老农: 坚持不懈、默默奉献。10.少年闰土: 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11.鲁迅: 爱憎分明、无私奉献。二、 课文道理:1.《草原》让我们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激发了我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2.《丁香结》告诉我们重以豁达的胸怀勇敢地画着娇秀3.《宿建德江》通过对建德江日暮和人夜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羁旅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描写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描写词人在夏天夜行乡间所见到的情景, 流露出词人眼见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4.《花之歌》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的吾慰,要有5.《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写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全诗生动地概述和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6.《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 诱敌上山, 英勇杀敌, 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 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 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7.《开国大典》通过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主席的领袖风采。8.《灯光》以灯光为线索,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回忆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灯光下读书,在战斗中牺牲自己,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道路的故事, 歌颂了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告诉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9.《我的战友邱少云》记叙了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敌人的炮火打着他身边的杂草,火势蔓延到了他的身上,但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光荣牺牲的经过,歌颂了他顾全大局、 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10.《竹节人》一文通过对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玩竹节人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我们”的喜悦与满足、同时也写出了老师童心未泯的一面。11 《宇宙生命之谜》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通过举例子、列数字等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和“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的原因”后,得出结论:地球之外可能存在生命,但是还需要人类继续探索。呼吁人们要保持谨慎探索的科学精神。12.《故宫博物院》一文通过四则材料向我们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第一则材料沿故宫的中轴线,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详细介绍故宫的主体建筑。第二则材料讲了有关太和门的故事。第三则材料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游览须知。第四则材料以平面示意图的形式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故宫博物院的全貌。全文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13.《桥》记叙了一位老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 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有序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儿子、为村民搭建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之桥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 代表的 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14.《穷人》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 赞美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15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 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他自己却牺牲了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16.《夏天里的成长》描写了夏天里万物都在迅速成长的自然现象,告诉我们要抓住时机珍惜时间,努力成长的道理。17.《盼》刻画了蕾蕾纯真可爱的形象。18.《浪淘沙》(其一)寄托了诗人的浪漫情思。《江南春》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和无限神往。《书湖阴先生壁》描写了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湖阴先生品性、情趣的赞赏, 暗含着诗人归隐闲居的恬淡心境。19.《只有一个地球》阐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20.《青山不老》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21 《三黑和土地》描写了三黑翻地、耙地,累了在地头歇息等农村的劳动生活场景,表现了土地改革后,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和激动,表达了他们对土地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22.《伯牙鼓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要尊重常识和经验,多向有经验的人虚心请教。23.《月光曲》中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显示了他卓越 的才华。24.《京剧趣谈》向我们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和动作造型方面动静结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25 《少年闰土》一文通过“我”的回忆, 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表现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表达了“ 我”对他的怀念之情。26 《好的故事》是一首散文诗。作者记叙了在一个昏沉的夜,自己梦见的一个美丽、 幽雅、有趣的故事。全文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回忆的方式记叙了鲁迅先生生前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表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我”对伯父的敬爱和怀念之情。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诗通过“两种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和压迫者,歌颂了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人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有价值的人。三、课文重点知识点:1.《草原》一文记叙了 老舍 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 美丽景色 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 热情欢迎 的情景。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 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 风光美、人情美 和民俗美,从而表现了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2.《丁香结》一文从 色彩、形貌、气味、姿态 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赋予丁香 灵动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 的品格,阐述了作者 要以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的人生感悟。3.《古诗词三首》①《宿建德江》先写 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 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抒发诗人 羁旅的惆怅 及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西湖 忽雨忽晴的变幻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奇特景色的 喜爱和赞美 之情。③《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方面善恳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表达了词人 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 的思想感情。4.《花之歌》借清新的花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 ,塑造了花儿 作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向往光明。5.《七律·长征》描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执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