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普宁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普宁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
材料一:
意境之美,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精华所在。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李益《江南曲》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从一方面来看,是“荒唐”的,是“无理”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有理的,不但有理,而且是“妙理”,很生动。关键是这里的“理”是唐诗的“理”,和宋人诗话所谓“理”不是一回事。宋人的理是抽象教条之理,而这里的“理”是人情,和一般的理性不同。它不是直接的“理”,而是一种间接的“理”。间接是通过一种什么东西达到理的呢?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只作得一个‘信’字……要知此不是悔嫁瞿塘贾,也不是悔不嫁弄潮儿,是恨‘朝朝误妾期’耳。”意为不是真正要嫁给船夫,而是表达一个“恨”字,恨什么呢?无“信”,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期限,造成了“朝朝误妾期”。这就是说,这里讲的并不完全是“理”,而是一种“情”。从“情”来说,这个“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不是通常的理,可以说是“情理”。其境界不是一般的“意境”,而是“情理境”。 (摘编自孙绍振《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
材料二:
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贺裳而后,对“无理而妙”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论述多囿于典型范例的罗列与介绍,缺乏从理论的高度俯瞰其审美内蕴,仍然局限于贺裳所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范围。事实上,“无理而妙”概括了一个较为普遍的文艺美学规律、它既见诸诗词,也存在于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部类。
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情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它贯穿于文学活动之中。文学不仅再现现实,而且也表现主体情感。有时,作家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种情感,密度大,浓重而强烈,常以反常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体要遵循情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形神兼备固然是好,但二者若不可得兼,则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贺裳论“无理而妙”时所举二例,看似无情情更切,看似无理实有理,深刻地揭示了闺中少妇情到深处人孤独、由爱而生恨的内心情感世界。又如《窦娥冤》中写窦娥遭冤受刑,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盛夏大雪,血洒白练,亢旱三年,果然应验;《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梦而死,又因爱情感召死而复生;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等等,都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
“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是基于生活真实,并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透过它表层的无理性,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层的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理” 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 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摘编自周然毅《“无理而妙”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作品中直接抒情是其大忌。
B.“无理而妙”的“理”,并不是一般的物理或生活中的事理、哲理,而是与人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C.唐诗的“理”不同于宋诗的“理”,前者的“理”是人情的“理”,后者的“理”则是抽象教条之理。
D.“无理而妙”作为一种文艺美学规律,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艺术部类之中,但后人论述的范围较局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拉开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的距离,抒情就不会变成直白抽象的议论,并能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B.贺裳说“诗不可执一而论”,意即诗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可以因时因人而有不同,即所谓“诗无达诂”。
C.在古典诗词情、景、理三者的关系上,情与景的交融是形成意境的关键,情理相融有助于形成“情理境”。
D.“无理而妙”是一种艺术极致,愈无理愈妙,因此,艺术家可以违背生活逻辑进行大胆的想象虚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无理而妙”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B.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C.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
D.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以《窦娥冤》或《百年孤独》(节选)为例,分析其“无理而妙”的原理。(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初心的模样
王庆高
18岁那年,我接父亲的班来到煤矿当井下工。下井那天,父亲给我讲了这个故事。
那是44年前的7月28日,矿领导干部轮流带班下井,那天轮到了我父亲,我父亲带领两千多名矿工下井作业。凌晨3点42分,只听得大地隆隆作响,矿井剧烈晃动,霎时一片黑暗。地震了,地震了!不知道是谁喊了起来,接着便是一片慌乱骚动。我父亲立即站到高处大声喊道,同志们别乱动!一切听我指挥!
矿井里经过一阵剧烈晃动之后,渐渐缓和下来。父亲大声喊道,各工作队清点人数!各个工作队清点了人数,两千名职工一个不少。
这时,父亲对大家喊,各队的队长站出来,共产党员站出来!
不一会儿,各队的队长和共产党员顶着矿灯围在了父亲周围。父亲把队长和党员分成了几个小组:有分头找“生命通道”的,有安抚群众做思想工作的,有维护秩序的。分工之后,大家分头行动,矿井里顿时安静下来。
过了个把小时,负责找“生命通道”的小组报告说,两个井口全部被堵死。
一些矿工听到后,议论纷纷,恐慌不已,黑暗中又是一阵儿骚动。
父亲听到后,大声安抚大家说,大家不要慌乱!我亲自带人去找出井口,请你们耐心等待!
他领着几个队长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出井口,出井口地震时遭到破坏,被堵得严严实实。他们又去找通风口,通风口也被乱石和泥土堵住。他趴在泥土乱石上静静地体验,隐隐约约感到有凉气流动。他怕自己体验得不准,就叫身边一个有经验的老掘进队长体验。老掘进队长趴着感觉了一会儿,也感觉有凉气在流动。于是父亲对大家说,通风口好像堵得不很严实,动手挖开就有救了。党员干部们先上!
几个队长和党员们爬到了前面,他们用铁锨挖,用手搬,挖掘通风口的乱石和泥土,一个个满脸泥水和汗水,浑身是泥。忽然,他们觉得大地又轻微晃动起来,一阵余震,泥流乱石滚动,把父亲和几名党员砸伤了,人们又一阵惊慌骚动。父亲的腿被砸骨折了,党员矿工们要抬他下去可他坚决不肯。他们挖呀挖呀,挖得手表转了两圈,还是没有看到一丝光亮。这时候,矿工们带的干粮也没有了,水也没有了。矿工们沉不住气,又惊慌骚动起来,胆小的竟哭了起来。父亲感到责任的重大,两千名矿工鲜活的生命啊,难道我就不能带领他们冲出地狱?叫我怎么向党交代!
父亲责令身边的人把他抬到通风口作业处,他忍着疼痛趴在那仔细听风品气,明显感觉凉气流动加大了。他叫老掘进队长也听了听,老掘进队长感觉也是。父亲脸上露出笑容,蛮有信心地对大家说,大家不要气馁,我们胜利在望了,刚才我们明显感到有凉气流动,这说明离出口不远了,大家继续挖,一定能挖出“生命通道”。干部、党员和矿工骨干轮流上阵,忍着饥饿,忍着干渴,一块石头一把稀泥,挖着挖着,忽然有一丝光亮透了进来。有光了,有光了!离洞口不远了!一名正在作业的党员喊了起来。紧接着,击鼓传花似的喊了起来。霎时间巷道里的矿工们禁不住都站立起来,热烈地鼓起掌来,不知谁喊道,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一时间口号声震天动地。
通风口终于打开了,直径0.7米,高60米,有简易钢筋梯子。只可以一个人一个人往外攀走。“生命通道”挖通后,父亲由同事们搀扶着站起来大声说,听我的命令,现在女同志先走!
女同志一个挨一个攀爬着出去了。
接着父亲又命令,二十岁以下的矿工先走!
年轻的矿工们一个挨一个攀爬出去了。
父亲再次命令,现在五十岁以上的矿工走,接下来三十岁以下、四十岁以上的矿工,依次出去!
还有几名党员和队长围在父亲身边。
父亲命令,党员们走,队长和我最后走!
党员们依次攀爬出去。最后,几个人才把父亲拉出了洞口。
外面,风雨交加,出去的两千名工人们一个也没有离开,每出来一个人,大家都热烈鼓掌。当父亲最后一个出来的时候,掌声雷动。
也真是怪,那天回家的路上,天霁云开,雨过天晴,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阳光……
我在井下有意识地盯着干部和党员们的举动,他们都像父亲一样照顾着新下井的矿工。下班升井后,我一直回味着父亲讲的故事,父亲和党员们的形象一直萦绕在我的眼前。
晚上,我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选自《小小说选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写“我接父亲的班”成为一名矿工,接着叙述了父亲给“我”讲的发生在矿井里的惊心动魄而又感人的故事。
B.“感到有凉气流动”“感觉凉气流动加大了”等细节描写,为后文父亲等人带领两千名矿工脱困成功埋下了伏笔。
C.被救的矿工们回家时,“天霁云开,雨过天晴,每个人的脸上挂满了阳光”,这体现了他们对自己命不该绝的庆幸与安慰。
D.父亲在地震时带领矿工们自救的故事,展现出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面貌和精神,是“我”思想升华的动力之源。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初心的模样”为题短小精悍,贯穿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同时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B.小说用了一些时间概念的词语,如“44年前的7月28日”“凌晨3点42分”等,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构思精妙,富有特色,在“我”的故事中套进了“父亲”的故事,两个故事的人物与情感融为一体。
D.小说结尾两段描绘了“我”的心理悔悟过程,照应了开头“下井那天”,从而使小说前后呼应,结构紧凑。
8、“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多次写到“矿工们慌乱骚动”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己未朔,李纲至行在,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 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陆,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中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泣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纲曰:“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适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已,乃落职提举洞霄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 《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B.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C.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D.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把每月的月初叫“朔 ”,十五叫“望”,月末叫“晦”。
B、文中“帝善其言”的“善”的用法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善”用法不同。
C、幸,旧时帝王巡视各地。文中是对高宗害怕金军入侵而逃跑的委婉说法。
D、“间”的意思是“机会,时机”,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中“间”意思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纲兼任御营史后,与高宗谈论当下形势。他认为抗金的第一要务是任用有能力的人如张所、傅亮负责管理好河北、河东。
B、面对宋高宗想巡幸东南,李纲认为即使不能选择上策去关中,也应该到襄、邓二州,以示不忘故都,来维系天下人的心念。
C、李纲忠君爱国,不计个人得失,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据理力争,当皇帝想罢免傅亮,李纲不惜以辞职来进谏。
D、李纲担任右相期间,因与黄潜善、汪伯彦的政见不合,就将不停地弹劾自己杀宋齐愈和招兵买马的张浚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4分)
(2) 适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4分)
14、请结合文本,概括李纲极力反对迁都东南的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
李 白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
B.诗歌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
C.“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深挚的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志。
D.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肯定的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语势,感情激烈,富有感染力。
16.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江城子》中寥寥数语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中留存的温柔美好的印象的句子是“ , ”。 (2分)
(2)列锦是一种汉语修辞手法,主要特点是使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进行组合,巧妙排列,可描绘出生动可感的画面,也可创造意、境烘托气氛并表达情感。请写出两句“ , 。”(2分)
(3)《燕歌行》中渲染军队出征时豪壮声势的句子是:“ , 。”(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这一刻,亲历了北斗研制的人们 ① 。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二十六载 ② 、九千日夜集智攻关,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历史性跨越。
给别人指路,自己先要走出一条路。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始终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北斗圆梦全球,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院士感慨万千:“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齐心协力干出来的,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北斗人 ③ ,对“一流北斗”始终精益求精、严慎细实的不懈追求。
仰望星空,一颗颗明亮的围绕地球飞翔的北斗导航卫星,见证着北斗事业星空筑梦的历史,也闪耀着熠熠生辉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这种既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血脉赓续,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凝聚着亿万人心血的又一座精神丰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请将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改变语序、可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空间站是载人空间站的简称,它在距离地面400~5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上长期运行,可供人居住,和载人飞船都属于载人航天器。既然载人飞船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人类的飞天梦, ① ?首先,载人飞船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被设计成了一种体积小、运行时间较短、一次性使用的返回式载人航天器。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 ② ,在这种环境中能够生产出新材料、新产品,培育出地球上没有的新物种。为了利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资源,科学家们研制出了新的航天器——空间站。 ③ ,能够携带较大的试验设备,而且其太阳能电池翼更大,电力系统能够满足大型设备及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要。同时,空间站支持长期太空飞行,允许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长时间的空间实验,探索更多未知。
21.请补写恰当的文字,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2、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3、萧伯纳:“回国?……那儿已经是战场,仗会越打越大。你不是将军,也不是士兵,回去干什么?”
黄佐临:“我们中国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多数会回去,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
(注:这是日本侵华开始后,黄佐临在英国和老师萧伯纳告别时的对话。)
4、漫漫人生路,有无数的选择,但紧要处只有几步,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
当代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以上材料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题目自拟,联系生活,自选立场,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而是与人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错,材料一第2段原文“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有“主要”的限制。故选B项。
答案 B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说法绝对。材料一第1段原文“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说的是“关键在于”。B项,“意即诗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错,“诗不可执一而论”,说的是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角度有所不同。D项,“愈无理愈妙”“艺术家可以违背生活逻辑进行大胆的想象虚构”曲解文意。由原文材料二“创作主体要遵循情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是基于生活真实,并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可知。故选C项。
答案 C
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无理而妙”观点指的是“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透过它表层的无理性,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层的合理性”。D项,“不着色相”指议论写得含蓄,与本文强调无理却有情的“无理而妙”观点不符。
故选D项。
4、答案 
(1)首先从贺裳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无理而妙”的理论引入,指出作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美学规律,这一理论也存在于其它艺术部类。
(2)接着亮明观点,指出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并进行理论阐释,再列举典型例子进行分析。
(3)总结指出“无理而妙” 是艺术创造的极致。
5、参考答案 (1)《窦娥冤》
从“理”的角度看,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皆应验,这是不符合事态常规与天然定理的。(2)从“情”的角度看,这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的巨大冤屈,她以这种方式自证清白,昭告世人,又是符合情感逻辑的。(3)从艺术创作角度看,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超越了现实的真实,反而增强了作品批判现实的力量,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2)《百年孤独》(节选)
从“理”的角度看。丽贝卡吃土,马孔多人集体患上“失眠症”,现实中不可能发生这样离奇的事情,是不符合常理的。(2)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马尔克斯用离奇怪诞的情节,逼真的细节,将幻像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使作品具有魔幻色彩,从而达到艺术上的真实,达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6、C 命不该绝的庆幸与安慰错误,对共产党员的信任对共产党员精神的褒奖
7、C 不是补叙
8、
①“我”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体现了共产党员初心的传承,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9、参考答案:
①通过当时人们真实心理状态的描述,突出环境的危险和形势的危急,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第一次地震不久,父亲组织大家逃生;第二次矿工们发现出井口,父亲带领大家寻找出风口,发现有凉气流动,开始挖“生命通道”;第三次,是父亲和几名党员被砸伤以及矿工们:沉不住气,于是父亲轻伤不下火线,给大家打气,最终成功自救。
③与父亲的想象形成对比,衬托父亲的形象。每一次矿工们“慌乱骚动”,父亲都能沉着冷静,临危不乱,挺身而出从而稳住局面,最终保证两千矿工脱困,很好地塑造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文言文阅读
参考译文: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甲午日,召李纲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初一日,李纲到达皇帝巡幸所居之地(应天府),上奏说:“金人不讲道义,专用诈谋来取胜,我们不省悟,一切都落入他们的计策之中,幸亏天命没有改变,陛下统领大军在外,受到全国臣民的拥护爱戴,迎接徽、钦二帝回朝,安抚周边各国,这个大任就由陛下担任了。”甲子日,以李纲兼任御营使。李纲入对说:“现在的国家形势远不如靖康年间,至于当务之急应优先去做的,就是管理河北、河东。管理稍有就绪,这样之后中原可保全,东南可以安定。”高宗认为李纲讲得很好,问谁可以出任两河职务,李纲推荐张所、傅亮。当时高宗亲笔诏书选择日期巡幸东南。李纲说:“陛下巡幸常驻的地方,以关中为最好,其次是襄阳,建康为最不好。陛下即使不能采用上策,也应当暂且到襄、邓二州,用以表示不忘故都汴京,来维系天下人的心念。”高宗便将还京的旨意告谕东、西二京(即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不久高宗的旨意又发生变化, 李纲又极力劝说那样做不可并说道:“自古以来中兴的君主,都起兵于西北,这样完全可以占据中原而控制东南地区,起兵于东南则不能收复中原而控制西北,因为天下的精兵健马都在西北。如果放弃中原,岂只是金人将乘机骚扰内地,盗贼也将纷纷起兵作乱,敌兵和盗贼所占据的地盘将跨州连县,陛下要想回到京城,也不可能了,况且想治理军队战胜敌人,迎接徽、钦二帝回朝!更何况陛下曾经下诏,答应留驻中原,百姓都十分高兴敬服,为什么诏书的墨迹未干,就马上失去天大的信用?”高宗认为他说得对。但汪伯彦、黄潜善暗中主张迁都扬州。有人对李纲说:“外面议论纷纷,都说已决定巡幸东南了。”李纲说:“国家的保存和灭亡,在此可见分晓,我当用辞去官职去力争这件事!”乙亥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归还行在,李纲说:“圣上的意思必定是想罢免傅亮,请交付黄潜善执行,我请求辞职回家种地。”李纲落泪告辞离去。有人对李纲说:“先生在出仕和退隐上很果决,(虽然)是得到了道义,(但)如何对付进谗言的人呢?”李纲说:“我只知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的方法与道理,不被任用时要保全进退的节操,至于祸患并非是我所顾虑的事情。”适逢侍御史张浚弹劾李纲以个人的意见杀宋齐愈,并且控告他招兵买马的罪过,黄潜善、汪伯彦又极力排斥李纲,请高宗把他调离朝廷,于是罢免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张浚依然不停地控告李纲,于是(皇上)将李纲降职为提举洞霄宫。李纲在相位共七十七日。
10、解析 “专”意为“专门”,和“以诈谋”一起修饰“取胜”,作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中国”是“不悟”的主语,故不能断开,排除B。
答案C
11、解析 不同,文中“间”是“时机、机会”的意思,《鸿门宴》中的“间”是“抄小路,走小路”的意思。
答案 C
1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张浚降职为提举洞霄宫”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李纲被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答案 D
13、(1)适逢侍御史张浚弹劾李纲以个人的意见杀宋齐愈,并且控告他招兵买马的罪过,黄潜善、汪伯彦又极力排斥李纲,请高宗把他调离朝廷,于是罢免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重点词语“适”“非”“罢”)
(2)现在的国家形势远不及靖康年间,至于当务之急应优先去做的,就是管理河北、河东。(重点考察:“逮”“料理”)
1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自古中兴之主,……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可知,李纲认为自古以来中兴的君主,都起兵于西北,这样完全可以占据中原而控制东南地区,起兵于东南则不能收复中原而控制西北,因为天下的精兵健马都在西北。由“若委中原而弃之,……跨州连邑”可知,李纲认为如果放弃中原,岂只是金人将乘机骚扰内地,盗贼也将纷纷起兵作乱,敌兵和盗贼所占据的地盘将跨州连县。由“况尝降诏,……遽失大信”可知,李纲认为皇帝曾经下诏,答应留驻中原,百姓都十分高兴敬服,为什么诏书的墨迹未干,就马上失去天大的信用。
答案 
①精兵健马尽在西北,起于西北则足以占据中原而领有东南,反之则不行;
②若放弃中原,则内忧外患,东南也不得安宁;
③曾经降诏,应许留在中原,迁都东南则失信于天下。
1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项,“‘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说法错误。“贝锦”比喻花言巧语,指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这两句诗是说,到处都是世俗小人的谗谤声,谈笑间令人失色。故选B项。
答案 B
2.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散尽了黄金也不得与世人相交,身为儒生一辈子都被世俗社会轻视。抒发了世态炎凉的感慨。“一说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苍蝇”比喻谗人,“贝锦”比喻花言巧语。这都是用《诗经》典故,指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这两句是说,到处都是世俗小人的谗谤声,谈笑间闻之令人失色。“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这一典故出自刘向的《新序·杂事》篇。这里指谗言可畏。这两句是说古代贤人曾参怎么会是杀人犯呢?接连三次的谣言,竟然让最信任他的母亲也受到惊吓。以上集中对世风进行批判,揭露世间贤愚不分,贤者遭诽谤,小人得志猖狂,抒发了受人排挤的愤懑。“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君”指王十二。这两句是说,握着你的手,说句心里话吧,光荣和耻辱对于我来说又算得了什么?表现了诗人荣辱偕忘的洒脱。“白首为儒身被轻”,年华老去,可是作者壮志未酬,空有一身才华却依然被人轻视,不得重用,抒发了作者虚度光阴的无奈。
答案 ①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人想通过广泛交游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但是“黄金散尽交不成”,尝尽了世态炎凉。
②受人排挤的愤懑。“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两句写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闻之令人心惊。运用典故,意指谗言可畏。揭露世间贤愚不分,贤者遭诽谤,小人得志猖狂。
③荣辱偕忘的洒脱。诗人与朋友倾心畅谈,“光荣和耻辱对于我来说又算得了什么?”表现了诗人襟怀磊落,洒脱无羁。
④光阴虚度的无奈。“白首为儒身被轻”抒发了作者年华老去、不得重用、反被轻视的无奈。
17、(1)小轩窗,正梳妆。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18、解析 ①处,欢欣鼓舞:形容非常高兴振奋。符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的语境。
②处,风雨兼程:形容在风雨中仍然不停地赶路,有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个词能与下文“九千日夜集智攻关”吻合。
③处,急流勇进:在急流中要勇于前进,形容在险境中积极进取,不退缩。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此处是说“北斗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两词都可以用。
答案 ①欢欣鼓舞 ②风雨兼程 ③急流勇进(迎难而上)
19、解析 从“这种既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血脉赓续,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新时代北斗精神”,阐述的主语是“新时代北斗精神”,据此可以把前文改成两个短句:新时代北斗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血脉赓续,它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
把后文“是中国航天人在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凝聚着亿万人心血的又一座精神丰碑”,改写成以“新时代北斗精神”为主语的两个短句:它凝聚着亿万人心血,它是中国航天人在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据此分析变换即可。
答案 新时代北斗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血脉赓续;它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它凝聚着亿万人心血;它是中国航天人在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
20、解析 先从排比句的构成角度,分析排比本身从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党和国家、工程全线人员、广大人民群众在北斗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分别是领导作用、科研作用和支持作用。
答案 ①“是……干出来的”“是……拼出来的”“是……托举起来的”三个句子句式基本一致,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给人以整饬美和排山倒海之势。②三个小分句,逐层展开,突出了党和国家、工程全线人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北斗圆梦的不同作用。
22、答案 ①为什么还要研制空间站呢 
②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资源很有价值 
③空间站不仅体积更大。
23、作文。
材料解析:
材料1 走自己的个性之路。
材料2 鲁迅的话是来鼓励人们勇敢选择,走出自己的路,有时候需要大家一起去开创。
材料 3个人的选择和国家命运紧密相关。
材料4、人生的岔路口,要谨慎选择。
参考标题:
1、与孤勇者结伴而行
2、人生是道选择题
3、选择人生之路 慎之又慎
4、选择因人而异 爱国殊途同归
5、我选择,我选择,我无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