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声现象——2024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进阶课件【人教版】(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 声现象——2024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进阶课件【人教版】(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专题二 声现象
——2024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进阶课件【人教版】
目录
考情分析
基础知识整合
重点难点复习
基本方法与技能复习
典型例题复习
考情分析
本专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声音的特性及三个特征的辨析、物理学和环保角度对噪声的定义、噪声的控制途径及声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等内容。
声现象的考查在历年中考均有出现,主要考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和课堂上观察或总结出来的关于声现象的常见规律,解题时需要仔细审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另外注意声与电磁波的区别,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特征的区别。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声,但物体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在传播。
2.声音的传播
(1)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2)形式: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基础知识整合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原声与回声间隔大于0.1 s时,人才能将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否则,原声与回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回声测距的原理:s=vt/2
(4)声速
①影响因素
与介质的种类及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
②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
(1)定义:人们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2)决定因素:音调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日常描述
我们平时所说的男低音(低沉)、女高音(尖细),以及手指按压琴弦的位置不同,声音不同,都指的是音调。
2.响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
(2)决定因素:响度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以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振幅越大、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日常描述
日常生活中的低声细语、震耳欲聋、引吭高歌、放声高歌等描述的都是响度。
3.音色
(1)定义:我们把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称为音色。
(2)决定因素:音色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3)日常描述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闻其声知其人、模仿别人的声音、语音识别、区分不同的演奏乐器等都是音色。
三、声的利用
1.超声波
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叫作超声波。
应用: 传递信息:倒车雷达、声呐、B超、蝙蝠利超声捕食昆虫
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眼镜、超声碎石、超声空气加湿器
2.次声波
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叫作次声波。
应用:传递信息:监测火山爆发、龙卷风以及核爆炸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传递能量:利用次声波的特性制造出次声武器,可使人的心脏、肺 等因出现强烈共振而受损
四、噪声及噪声的防治
1.定义:从物理学的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为噪声。
从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等级划分
(1)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为dB。
(2)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人耳如果暴露在150dB的环境下,骨膜就会出血。
3.噪声的防治
(1)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如在机动车辆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禁止鸣笛、公共场合禁止喧哗、手机调静音等;
(2)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如加隔音设备以及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等;
(3)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人耳朵,如戴耳塞、捂住耳朵等。
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重点难点复习
空气
振动
鼓膜
振动
听小骨
听觉
神经
大脑
2.声的传播与光的传播的比较
条件 速度 不同介质中的速度
声的传播 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40m/s(15℃空气中) 一般情况下
v气体光的传播 不需要介质 3×108m/s(真空中) v气体>v液体>v固体
3.声音三个特性的辨析
音调 响度 音色
定义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特色和品质
描述 尖细、低沉、粗细 响亮、微弱、高声、细语 音质、音品
举例 尖锐刺耳、女高音 震耳欲聋 闻其声而知其人
影响因素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幅越大,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改变方法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等 改变力度 改变发声体的结构等
波形描述 波越密,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一)解题方法与技巧
基本方法与技能复习
一、怎样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综合问题?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 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二、怎样解声音三特性的识别问题?
对声音三特性的识别方法:(1)明确声音各特性的含义;(2)熟记三个特性各自的决定因素: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的大小由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决定;(3)注意区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音调和响度的描述。
三、怎样解利用波形分辨声音特性的问题?
在解答时,要从波形图的疏密程度、振动幅度、形状等方面分别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波形越密,表示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波上下的振动幅度越大,表示响度越大;波的形状不同,则表示音色不同。
四、怎样解乐器中声音的特性问题?
不同类型的乐器,其发声特征不同。打击乐器靠其本身振动发声,重敲和轻敲时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用不同的力拨弦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弦的粗细、松紧、长短决定着音调不同;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吹气时用力的大小改变的是响度,空气柱的长短影响声音的音调。
五、怎样解有关声音特性的探究问题?
解题时,注意把握三点:一是知道影响音调与响度的因素;是在实验中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三是注意在实验时要多做几次,目的是防止一次实验带来的偶然性。
六、怎样解回声测距问题?
解题时,要掌握以下几点:(1)回声产生的原因——声波碰到障碍物反射回来;(2)听到回声的条件——听到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大于 0.1s;(3)从发声体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距离为发声体到障碍物距离的 2倍。
七、怎样解声的利用的区分问题?
利用声波获得信息和利用声波获得能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理现象。利用声波获得信息是利用声波了解物体的某些特征; 利用声波获得能量是指物体获得能量后,物体产生一系列的改变两种现象有明显区别,解答时,要看问题着重强调的是什么。
(二)声现象中常用方法总结
1、比较法:比较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震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归纳法:根据“物体振动发声”的大量事实,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震动”的结论。
3、转换法:把人眼看不见的振动转换为激起的水花、跳动的小球等。
4、实验推理法:抽气机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但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由此可以推出:如果把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将听不到声音。这种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研究方法,叫做实验推理法,又称理想实验法。
(三)噪声的来源
自然界发出的噪声
生活中常见的噪声
交通噪声
工业噪声
施工噪声
噪声的来源
雷声、雨声、火山爆发时的声音等
街道的嘈杂声,冰箱等用电器工作声
各种机动车发动机的声音、鸣笛声、飞机轰鸣声
工厂里各种机器设备发出的声音
推土机、搅拌机、电钻工作的声音
1.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关于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声音由振动产生的 B.固体传声的效果比空气好
C.固体可以传声 D.固体传声的速度大于空气传声的速度
典型例题复习
答案:B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固体传声的效果比空气好,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为了克服小明大吵大闹的坏习惯,爸爸在家里专门贴了一张宣传画“嗓门不是用来嚷嚷的”,是要提醒他时刻注意要轻声细语。在公共场所“轻声细语”是一种文明修养、行为美德,“轻”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答案:B
解析:在公共场所“轻声细语”是指说话时声音要小一些,它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如图所示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相同
C.乙、丙的响度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答案:B
解析:A.甲和乙的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故A错误;
B.甲和丙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故B正确;
C.乙和丙的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故C错误;
D.甲和丙频率相同,音调相同,乙和丙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4.下列做法中,属于从噪声的传播这一环节来防治噪声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
B.市区内禁鸣汽车喇叭
C.机场地勤人员要佩戴耳罩
D.高架路两旁的隔音墙
答案:D
解析:A.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是从声源处来防治噪声的,故A项不符合题意;
B.市区内禁鸣汽车喇叭,是从声源处来防治噪声的,故B项不符合题意;
C.机场地勤人员要佩戴耳罩,是从人耳处来减弱噪声的,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高架路两旁的隔音墙,是从传播过程中来防治噪声的,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5.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有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利用噪声。下列现象属于利用噪声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有的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D.飞行员根据发动机轰鸣声判断其运转情况
答案:D
解析: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D.飞行员根据发动机轰鸣声判断其运转情况,这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故选D。
6.除夕看春晚时,主持人的声音是由电视机扬声器的_________产生的,而外面的爆竹声对看电视的人来说属于______(填“乐音”或“噪音”),为了能听清主持人的声音,人们放大了电视机的音量,这种方法______(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噪音;不能
解析:除夕看春晚时,主持人的声音是由电视机扬声器的振动产生的。
外面的爆竹声会影响人们看电视,对看电视的人来说属于噪音。
为了能听清主持人的声音,人们放大了电视机的音量,爆竹声并没有减弱,故这种方法不能减弱噪声。
7.音乐爱好者小强拆开口琴进行清洗时,发现在对应的音区下面是由长到短的若干铜片(如图。当吹奏口琴时,这些铜片由于______而发出声音,铜片越短,吹奏时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______。
答案:振动;高
解析:当吹奏口琴时,这些铜片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铜片越短,吹秦时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