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磁现象磁场 教案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①知道磁体、磁极的概念;②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③知道用磁化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获得磁性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磁化现象。2.科学思维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3.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的能力。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过程。三、教学分析本节虽没有承上之作用,但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有关永磁体的相关知识,加之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经历过多次实验探究过程,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能力。故而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引领,教师的引导,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将朦胧的生活经验上升为准确的物理概念及规律,从而对以前知识有一个质的升华,为“磁场”的引入夯实基础。四、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引入新课教师做一个魔术,学生思考原因。并说出磁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活动2【讲授】出示教学目标学生读目标,并理解词义。活动3【活动】进行新课 一:认识磁性的概念演示:将磁铁分别靠近1角、5角、1元硬币,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再与塑料、陶瓷片、铁片、纸片、小铁钉、钢锯条等靠近,有什么现象发生 再取上面的其他任意两个东西靠近时,是否还有磁铁与铁钉靠近时的感觉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一边做实验一边思考,回答磁性的定义并共同归纳出:磁铁不是吸引所有金属,只吸引铁、钴、镍等物质。活动4【讲授】二:认识磁体我们把铁、钴、镍片,橡皮,塑料尺等器材上课前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铁片,能微弱地吸引钴片和镍片,不吸引铜丝,橡皮和塑料尺。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利用课件观察形形色色的磁体)活动5【活动】三:认识磁极教师出示问题:条形磁铁的不同部位,对铁屑的吸引力是一样的吗 学生动手验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归纳出磁极的特点具体如下:1.学生动手实验条形磁铁对铁屑进行吸引,观察磁铁的不同部位所吸铁屑的多少。2.学生动手实验蹄形磁铁对铁屑进行吸引,观察磁铁的不同部位所吸铁屑的多少。说出观察现象并总结实验结论。教师板书:磁极:在磁体上,不同部位吸引铁屑的能力是不同,我们把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磁体上一般有两个磁极。(演示实验现象)活动6【活动】四:认识磁极指向性[演示]把一个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使它在水平面内能够自由转动。[问题]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学生用线把条形磁体悬挂起来,自由转动,指南的为南极;指北的为北极。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吗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说出为什么自由转动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现象并总结结论。南极: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一端叫做南极(S极)北极:磁体静止时指北的那一端叫做北极(N极)[应用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体的磁极具有指向性制成的,最早的指南仪叫司南。你还知道那些有关指南针的故事吗 讲给大家听。活动7【活动】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问题]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呢 看看下面的实验,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介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做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动手做实验,提倡用多种方法验证结论。学生用2个条形磁体捆在两个小车做实验或用条形磁铁、小磁针做实验板书:[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思考:用这个结论能做什么呢 [应用]它是检验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原理之一活动8【活动】六:认识磁化现象一个钢棒原来没有磁性,怎样使它现在具有了磁性呢 [演示]钢棒原来没有磁性,在一条形磁铁靠近它时,它能单独吸引一些小的铁屑,说明就具有了磁性。很明显它原来没有磁性,现在获得了磁性。我们把像钢棒一样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学生动手做实验:在铁钉上绕很多匝线圈。用一节干电池通电。比较磁性的大小。[结论]能够被磁化的材料叫做磁性材料。如钢、铁等。活动9【活动】七:磁场1、将很多小磁针支起来,自由旋转。当静止时,都指什么方向 2、将条形磁体靠近时,它们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演示实验)学生们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周围,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小磁针不指南北,指不同的方向在物理学中,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可以通过它对其他物体的作用来认识。比如树动看风等。学生交流:得出磁场定义活动10【活动】七:认识磁感线演示:条形、踢形磁铁的磁感线学生观察并记忆特征。教师演示:同名磁极与异名磁极磁感线形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