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经得起检验的思想是否仅仅依靠逻辑”导写及范文文题人们要形成合理的认知、经得起检验的思想,是否仅仅依靠逻辑就足够了? 思路解析 一、不仅仅依靠逻辑,还有经验首先,西方思想中一直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但西方思想史上始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性主义——逻辑的理性主义与经验的理性主义,它们相互冲突、彼此平衡。 文题首先承认逻辑的重要性,进而可以说经验的重要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实践。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有这样一句格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也是我的教学格言,我努力在读书中总结知识逻辑,在经验中沉淀教学智慧。 其次,逻辑的理性主义强调普世主义,追求思想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但每个个体的逻辑理性能力具有不可超越的局限性,当人们以为发现了真理的时候,有可能在实践中却犯了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依据某位思想家所理解的理性对实际政治过程进行设计与改造,就很有可能成为政治上的冒险。唐士其教授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提到: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清楚地意识到追求普遍性与永恒性的缺陷,至少是在政治思考中的缺陷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本人丰富的经历以及他对希腊诸城邦实际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的比较研究使他更倾向于认为,在政治上几乎不可能找到超越时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和原则;即便存在这样的原则,在实践中也必须考虑到具体的环境与条件,才能使之适用于各个不同的人类共同体。 亚里士多德称这种在实践中具体运用理性的能力为实践的智慧。二、不仅仅依靠个人的逻辑,还需要安定的环境和审慎的思考这是我硕士论文的节选:“民主—富强”范式在1905年“立宪强国论”席卷全国时到达高潮。“民主——富强”范式忽略了立宪民主的深层含义和制度安排。由于“救亡图存”的迫切压力,中国思想者忽略了西方民主制度的逻辑起点是个人主义。民国初立时的立宪政体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富强,反而令中国更加陷入困境。在西方民主思想史上,有一些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及经典作品,如孟德斯鸠、卢梭、密尔、托克维尔和《联邦党人文集》等。近代中国则有其特殊性。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且处于国外列强环伺和国内复杂政局中,很难想象中国的思想者也像西方思想家那样,在优渥的生活中探寻,并从容思考、细致构建一个严谨的思想体系。近代中国不可能提供思想者培育某种思想所需要的清静安宁。思想者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三、进一步思考,不仅仅依靠自身的逻辑,还需要有容忍、修正、反省的精神。胡适说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绝不敢以吾辈之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不必以你认同的标准作为唯一真理,如孔子所言:“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就是不要臆想、不要偏执、不要拘泥,更不要惟我独尊。另外是我最喜欢的梁启超,启崇语文就是取“崇敬梁启超”之意,类似于汉学大师史景迁取“景仰司马迁”之意。何怀宏教授说:梁启超在早期启蒙巨子中尤显特别的地方,又在于他既坚持启蒙和思想解放,又具有一种自我反省、修正、宽容和建设性的精神。梁启超虽然以启蒙自任,主张自己明白和认识到了的东西也要努力让别人和社会明白,那怕是先让一部分人明白起来,认为知识者负有言责,尤其如果自己还拥有某种表达的所长的话。他对外界批评的态度是相当开放的,也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错误,随时准备“启”自身之“蒙”,经常不惜“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他没有那种“唯科学主义”、唯我正确、唯我独尊的气势或架势,甚至撰有专文“非‘唯’”。这可能是启蒙思想家中最不容易具有,因而特别宝贵的一种品质。因为,启蒙挟浩浩荡荡的“现代化”的大潮,很容易不容分说地否定传统的思想观念而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真理和科学。梁启超也宣扬和追求进步,但也不是说总是要始终“与时俱进”,他对时代潮流有自己的反省。在他那里,重要的可能还不是“与时俱进”,而是“与时俱对”,是努力识别和坚持正确的东西,那怕他对当时的社会主流一时间显得像是过于“超前”、或者“落伍”乃至“反动”。梁启超虽然自认自己“之在思想界,其破坏力确不小,而建设则未有闻。”,但我以为他的建设性还是最多的。他虽然也致力于社会批判,并一度鼓吹过“破坏”,但他更多的是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是含有正面内容的政策方案,而不完全是否定的意见。他为此深入到了政治的各个具体方面,包括司法、国际关系、财政、经济乃至金融币制等等。他虽然会修正自己的思想观点,但是又不是完全的否定和抛弃过去的观点,而是会将这些观点中的有益之处仍然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中来。如果一定要说他不遗余力地反对什么的话,他反对的只是那种极端的观点,僵化的观点,专断的观点、尤其是那种毫不宽容、不容异己的立场和观点。 梁启超虽基本上还是一介书生,但没有那种文人习气和浪漫幻想,尤其在考虑政治问题的时候,具有相当清明的理性与倾听和开放的态度。他拥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孜孜不倦地渴望吸收域外新知。他既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最大“智者”,同时从对知识的态度和风格上来说,又是一个“爱智者”。范文与点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①德国诗人海涅说:“不要低估观念的力量,教授的平静书斋里生长起来的哲学观念,能够摧毁一种文明。”观念或者说思想的力量如此巨大,那么人们要形成合理的认知、经得起检验的思想,是否仅仅依靠逻辑就足够了?【解析】用诗人海涅的名言引出材料。②诚然,逻辑是至关重要的。首先,逻辑是从概念到命题到推理的思维规律,形成思想的过程没有思维外部特别是权威的干涉,如伽利略所说:“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其次,逻辑中的演绎推理循着大前提和小前提的严密推理,可以导向无懈可击的结论。最后,逻辑的力量可以让人们日常的思考与说理规避混淆概念、模棱两可等谬误,导向更加合理的认知。【解析】诚然段写次要观点,逻辑是重要的,分析了三个原因,伽利略的名言引用论证,主要是纯说理。③然而,仅仅依靠逻辑是不够的,具体的实践经验也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有这样一句格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首先,逻辑更多地追求思想的永恒性与普遍性,但个体的逻辑理性能力具有不可超越的局限性,当人们以为发现了真理的时候,有可能在实践中却犯了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依据逻辑推演的思想对实际政治过程进行设计与改造,就可能成为政治上的冒险。此外,社会现实纷繁复杂,几乎不可能找到超越时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和原则,即使存在这样的思想,在实践中也必须考虑到具体的环境与条件,才能使之适用于各个不同的人类共同体。亚里士多德称这种在实践中具体运用理性的能力为实践的智慧。【解析】然而段写主要观点一,具体的实践经验也起着重要作用。引用论证霍姆斯的格言。分析了两个原因,主要是纯说理。④其次,要形成合理认知、经得起检验的思想,还需要安定的环境和从容的心态。回溯历史,1905年日俄战争,中国的思想者纷纷将日本的胜利归结为日本的立宪政体,认为中国一旦立宪,便能迅速实现富国强兵,雄视英美。但民国初立时的立宪政体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富强,反而是无尽的纷乱战火和文化脱序。立宪——富强的思想范式没有经得起检验,从此湮灭于历史的烟尘。失败的根源在于,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且处于国外列强环伺和国内复杂政局中,中国的思想者无法像西方思想家那样,在优渥的生活中探寻,并从容思考、细致构建一个严谨的思想体系。近代中国不可能提供思想者培育某种思想所需要的清净安宁。思想者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解析】第④段写主要观点二,还需要安定的环境和从容的心态。主要用了我自己硕士论文的节选。⑤进一步慎思明辨,要形成经得起检验的思想,更加必要和珍贵的是反省、修正和容忍异己的精神。比如梁启超,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反省原先主张的由上层精英推动的改革方案,转向普通国民的培养和塑造,即鲁迅后来提倡的“改造国民性”。1903年北美之行后,他又修正了只注意国民性的谬误,开始对制度建设给予同等的重视。梁启超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错误,随时准备“启”自身之“蒙”。他的名言至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解析】思辨段观点,更加必要和珍贵的是反省、修正和容忍异己的精神。第⑤段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梁启超,他一生先后多次改变自己的思想,甚至被批评太过善变,但他敢于自我反省、修正自我的精神值得钦佩。“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⑥另外,胡适说过:“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今天的真理,明天可能就是谬误,科学史和思想史中这类例证俯拾皆是。要形成经得起检验的思想,还需要虚心接受外界的批评,容忍与自己不同的见解,而不是认为自己的思想是不容置疑的唯一真理,别人的认知是必须铲除的异端学说。“绝不敢以吾辈之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解析】思辨段⑥段继续论证还需要容忍异己的精神。引用论证胡适的话,主要是纯说理。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探索真知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也需要重视具体经验。在现代已有的安定环境中,希望人们能有从容的思考,不必以你认同的标准作为唯一真理,如孔子所言:“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要臆想、不要偏执、不要拘泥,更不要惟我独尊。【解析】最后是怎么办段,用孔子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总结全文,也成为本文的标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