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认识生物—【名师导航】备考2024生物中考一轮考点突破学案(吉林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认识生物—【名师导航】备考2024生物中考一轮考点突破学案(吉林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认识生物物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考点1 生物的特征 ☆
考点2 科学探究 ☆☆☆☆☆
考点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特征 举例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民以食为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鱼浮出水面换气;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植物落叶;动物排尿、排汗、呼出气体;
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 含羞草的叶子受到触碰时会合拢;明月别枝惊鹊;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长:一株幼苗长成大树;蘑菇由小长大;
繁殖:鸟、鱼等产卵;蜻蜓点水;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种豆得豆,种瓜得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考点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典例1:【2022吉林省中考】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木偶人走路 B. 玩具蛙跳跃
C. 生石花开花 D. 钟乳石长大
【答案】C
【解析】AB.木偶人走路、玩具蛙跳跃都无生物特征,不属于生命现象,AB错误。
C.生石花开花,说明生物能繁殖,是生命现象,C正确。
D.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所以钟乳石慢慢长大不是生命现象,D错误。
故选C。
◆变式训练
1.(2023·延吉模拟)下列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生石花 B.智能机器人 C.钟乳石 D.鸡蛋壳
【答案】A
【解析】“智能机器人”、“钟乳石”、“鸡蛋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生石花具有物的各种特征,属于生物。故答案为:A.
2. 【2023湖北宜昌真题】与“植物的向光性”体现出的生物特征相同的诗句是(  )
A.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C.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A
【解析】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思是:柴门外忽传来狗的叫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可见,该诗句体现了犬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向光性是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会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植物的向光性”体现了植物能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A正确。
B.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等代谢废物会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可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体现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B错误。
C.鸟类雌雄异体,其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几个过程。“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描绘了鸟卵繁衍后代的景象,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C错误。
D.“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了植物能够生长,D错误。
故选A。
3.【2023山东滨州真题】我国的多年生水稻,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评出的“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水稻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4年,下列相关生命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 水稻的茎中空——生物适应环境 B. 水稻季末落叶——排出代谢废物
C. 草盛则稻苗稀——生物有应激性 D. 腋芽来年再生——能生长和繁殖
【答案】C
【解析】A.水稻的茎中空,便于根进行有氧呼吸,这是与水稻水生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可见,水稻的茎中空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A正确。
B.植物的叶片在脱落之前,一方面把植物能再利用的东西和营养物质转移走,另一方面把一些代谢废物转移到落叶中。可见,水稻季末落叶,体现了植物能排出代谢废物,B正确。
C.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环境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没有体现“生物有应激性”,C错误。
D.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芽分为花芽、枝芽和混合芽。可见,腋芽来年再生,体现了植物能生长和繁殖,D正确。
故选C。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是生物)
考点二:科学探究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1.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调查、实验、资料分析、模拟探究、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
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或测量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探究前首先要明确探究目的。
3.当调查或检测范围很大,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测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对样本进行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抽样检测。如果用于调查,则叫抽样调查。
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六个环节,请把以下探究过程补充完整:
(1)提出问题:从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资料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书面表达这些问题。
(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订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进行观察、实验;收集证据、数据;尝试评价证据、数据的可靠性。
(5)得出结论: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交流探究过程和言论,写出探究报告。
2.探究实验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做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能否成功的关键。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设置的这种不同的条件即本实验控制的单一变量。
4.设计对照实验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实验分组编号;确定并描述控制变量的方法;确定实验能顺利进行的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注意事项:
(1)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的仪器、材料、步骤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想,提出可行方案。
(2)设计原则:①对照实验;②一般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保证除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③可重复原则。另外,注意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和安全性。
5.评价试验方案
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首先检查实验过程是否准确无误,如果实验过程完好,则说明作出的假设的有误,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重新实验。
6.解答实验设计题的方法
方案在理论上是否科学合理,具有严谨性,特别是对照试验是否合理;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操作是否简单易行;从经济角度评价,是否节约原料成本;从环境角度考虑,是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考点二科学探究
◇典例2:【2023湖北随州真题】“天宫课堂”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向我们展示了“用筷子喝茶”的挑战实验:将飘浮在太空舱中形似果冻的“茶水”夹起,像吃菜一样放入口中。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环节(  )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实施计划 D. 得出结论
【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从生活、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表述这些问题;根据已知科学知识揭示矛盾。
作出假设,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判断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订计划,拟定计划,根据拟定的计划,列出所需材料和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组。
实施计划,采用多种途径实施计划;记录现象、数据;评价现象,数据的可靠性得。
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并完善。
因此,科学实验挑战“用筷子喝茶”,中国航天员手握一双用绳子连接在一起的筷子,将飘浮在太空舱中形似果冻的“茶水”夹起,像吃菜一样放入口中。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实施计划。
故选C。
◆变式训练
1. 【2022吉林长春中考】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来到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利用望远镜、摄像机、照相机等工具对鸟类的形态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观察法 B. 抽样检测 C. 推测 D. 实验法
【答案】A
【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A正确。
B.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这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抽样检测法,B错误。
C.推测是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C错误。
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D错误。
故选A。
2. (2023·宁江模拟)在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设计对照实验时应当注意(  )
A.所有条件都相同 B.所有条件都不同
C.只有光这一个条件不同 D.除光外其他条件都不同
【答案】C
【解析】 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唯一变量是光照。设计对照实验时,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鼠妇的数量、湿度等。因此“设计对照实验时”,将鼠妇生活的环境分为明亮和阴暗两组,C正确。
故答案为:C。
1.命题思路:中考试卷最后一大题都是实验探究题,6-7分,围绕考点考查。主要考查控制单一变量的措施;如何设计对照试验;使实验结果可靠的措施: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取平均值—减少误差;对实验数据借助数学图表如柱形图、表格、曲线等分析得出结论,一般分步表达,,说出具体影响还需要定量,如在一定范围。
2.探究题解题四步曲
(1)找目的:从题干或步骤获取,表达为“探究单一变量对某对象的影响”。
(2)明分组:围绕单一变量,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3)做分析:对结果(曲线、表格、柱形图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4)得结论:根据结果分析,扣紧目的,分步表达,得到结论。
1. 【2023云南真题】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滇金丝猴 B. 机器人 C. 草履虫 D. 绿孔雀
【答案】B
【解析】ACD.滇金丝猴、草履虫、绿孔雀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ACD不符合题意。
B.机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B符合题意。
故选B。
2. 【2023湖南衡阳真题】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这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生物能进行呼吸
C.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答案】A
【解析】由题干“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的特征,不能体现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2023湖南益阳真题】大雨过后,菜地里爬出许多蚯蚓,几只鸭子忙着享受“美食”。以上没有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生物能进行呼吸
C.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C
【解析】大雨过后,土壤里缺水空气,菜地里爬出许多蚯蚓,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呼吸和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几只鸭子忙着享受“美食”,说明生物需要营养,因此ABD正确,C错误。
故选C。
4. 【2023四川凉山真题】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春景里会看到许多生命现象,下列生命现象与生物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大鱼吃小鱼”——生活需要营养
B. “惊起一滩鸥鹭”——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岸边柳树发出嫩芽”——能够繁殖
D.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有变异现象
【答案】C
【解析】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从外界获取。可见,“大鱼吃小鱼”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A正确。
B.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应激性。应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它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增强生物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惊起一滩鸥鹭”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正确。
C.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岸边柳树发出嫩芽”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不是能够繁殖,C错误。
D.遗传是指生物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可见,“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体现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D正确。
故选C。
5. 【2023湖南邵阳真题】下列诗句中不含生物的是(  )
A.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答案】C
【解析】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的蛙属于两栖动物,是生物,A正确。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花是植物,燕是动物,B正确。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没有生物,C错误。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的萤属于动物,是生物,D正确。
故选C。
6. 【2023四川眉山真题】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该特征的是( )
A. 向日葵的花盘受太阳影响会向日转动
B. 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C. 人进入寒冷环境中时,会发生“颤栗”现象
D. 晒干的大豆种子浸在水中会膨胀发软
【答案】D
【解析】A.向日葵的花盘受太阳影响会向日转动体现了向日葵对光线做出的反应,A不符合题意。
B.新冠病毒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会做出反应,即产生相应的抗体,B不符合题意。
C.“颤栗”现象是骨骼肌收缩导致的,能产生更多的热量,是人对寒冷刺激做出的反应,C不符合题意。
D.晒干的大豆种子浸在水中会膨胀发软是吸水引起的,不属于生物对刺激做出的反应,D符合题意。
故选D。
7. 【2023山东临沂真题】下列与生命现象无关的诗句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答案】D
【解析】A.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A错误。
B.苔藓植物和草都是绿色植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反映了生物能够生长,B错误。
C.荷花是植物,蜻蜓是动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C错误。
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没有提到生物,与生命现象无关,D正确。
故选D。
8. 【2023安徽真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观察法 B. 比较法 C. 文献法 D. 实验法
【答案】A
【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可见,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属于观察法,A正确。
B.在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B错误。
C.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C错误。
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D错误。
故选A。
9. 【2021年吉林长春中考】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人口普查所用到的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资料分析法
【答案】C
【解析】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人口普查,应采用调查法,符合题意。
10. 【2023四川凉山真题】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天气谚语“蚂蚁搬家,大雨来到”“蜘蛛结网,久雨必晴”,主要运用了(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比较法 D. 调查法
【答案】A
【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天气谚语“蚂蚁搬家,大雨来到”“蜘蛛结网,久雨必晴”,主要运用了观察法,A符合题意。
B.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B不符合题意。
C.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被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化石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应用比较法,C不符合题意。
D.调查法是生物学上常用的方法,要掌握调查法的目的和具体做法;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2023湖南益阳真题】下表所列实验操作步骤与实验目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操作步骤 实验目的
A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点燃种子后迅速放到锥形瓶底部 减少热量的散失
B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时常往包裹小鱼的棉絮上滴水 保持小鱼正常呼吸
C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D 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 实验前进行饥饿处理 促使蚂蚁积极觅食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A.在实验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中,点燃种子迅速放到锥形瓶底部这一步骤的实验目的是减少热量散失,种子燃烧较快,若不及时放到锥形瓶底部,会造成热量释放到空气中,A正确。
B.在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中,时常往包裹小鱼的棉絮上滴水这一步骤的实验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呼吸,鱼用鳃呼吸,湿棉絮可以维持小鱼正常呼吸,B正确。
C.在实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而并非清水,这一步骤的实验目的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C错误。
D.在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中,实验前进行饥饿处理,这一步骤的实验目的促使蚂蚁积极觅食,确保实验顺利进行,D正确。
故选C。
12.【2023广东真题】某农业合作社开展火龙果促花增产实验,探究夜晚不同时间段使用LED灯照明的增产效果,结果如下表。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甲 乙 丙 丁
夜晚照明时间段 ① 18:30-22:30 22:30-02:30 02:30-06:30
果实产量(千克/公顷) 1980 4693 9474 2940
请回答下列小题。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的处理是夜晚无照明 B. 各实验组的照明时长相同
C. 增产效果乙>丙>丁 D. 丙组处理方法最具推广价值
【答案】C
【解析】AB.根据题意该实验是探究夜晚不同时间段使用LED灯照明的增产效果,那么变量是不同时段使用LED灯光照明,除了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对照组最好无照明,那么,①的处理是夜晚无照明,各实验组的照明时长相同,AB正确。
CD.从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增产效果丙>乙>丁;由于丙组产量最高(9474千克),因此丙组方法最具推广价值,C错误,D正确。
故选C。
13. 【2023四川内江真题】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的炭疽时,利用绵羊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实验方法和过程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第一次处理 10天后第二次处理
方法 结果 方法 结果
甲组绵羊 注射脱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注射强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乙组绵羊 不注射脱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注射强毒病菌 患炭疽
A. 甲组绵羊为实验组,乙组绵羊起对照作用
B. 甲组绵羊注射脱毒病菌可引起特异性免疫
C. 甲组绵羊第二次处理产生的抗体多于第一次处理
D. 患炭疽的乙组绵羊死后,将其焚烧处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D
【解析】A.该实验的变量是脱毒病菌的有无,甲组绵羊为实验组,乙组起对照作用,A正确。
B.从免疫的角度考虑,甲组绵羊注射的脱毒病毒属于抗原,注射脱毒病菌可引起特异性免疫,B正确。
C.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是因为在炭疽杆菌的刺激下产生了抵抗它的特殊的蛋白质抗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且甲组绵羊第二次处理产生的抗体多于第一次处理,C正确。
D.患炭疽的乙组绵羊死后,将其焚烧处理属于径控制传染源,D错误。
故选D。
14. 【2023湖北鄂州真题】某农民发现种植的农田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农田的低,他推测可能是该农田中某种无机盐含量偏低。于是设计以下实验:他将该块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田间试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
分组 甲 乙 丙 丁 戊
施肥种类(含无机盐的种类) 尿素(氮) 磷酸二氢钾(磷、钾) 磷酸氢钙(磷、钙) 硝酸钙(氮、钙) 不施肥
小麦收获量(千克) 55.56 65.26 55.48 55.44 55.11
据表中小麦收获量可判断,该农田含量偏低的无机盐最可能是( )
A. 氮 B. 磷 C. 钾 D. 钙
【答案】C
【解析】甲、乙、丙、丁、戊除施肥种类不同外,其他田间处理措施相同,由小麦收获量可看出,施用尿素、磷酸氢钙、硝酸钙、不施肥时产量均在55左右,产量无明显区别,只有施用磷酸二氢钾的小麦产量最高65.26,说明该地块产量低是因缺少钾元素引起的,C符合题意。
故选C。
15.(2021·长春)为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纸盒将其底部均匀划分为两部分(如图),一侧铺一层湿土,另一侧铺一层干土,其他条件都相同。在两种土交界处放置6条大小相同的蚯蚓,静置一段时间后,每隔2分钟统计两侧蚯蚓数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变量为土壤的   。设计湿土和干土两种环境是为了形成   实验。
(2)实验材料选用6条蚯蚓,而不是1条,这样做的目的是   。
(3)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蚯蚓趋向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蚯蚓需要依靠湿润的   进行气体交换。
(4)实验结束后,应如何处理蚯蚓?   。
【答案】(1)湿度;对照
(2)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3)体壁
(4)放回大自然中(放回适合蚯蚓生活的环境中)
【解析】(1)取纸盒将其底部均匀划分为两部分(如图),一侧铺一层湿土,另一侧铺一层干土,其他条件都相同。本实验的变量为土壤的湿度,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湿土和干土两种环境是为了形成对照实验。
(2)实验材料选用6条蚯蚓,而不是1条,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
(3)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4)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回大自然中(放回适合蚯蚓生活的环境中)。
1.如果学生沉迷于网络,不但会影响学业,而且更容易患上近视。要了解某市中学生的近视情况,我们应选用(  )
A.观察法 B.测量法 C.比较法 D.调查法
【答案】D
【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不符合题意。
B.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如用排水法测量果实的体积,不符合题意。
C.在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如科学家采用比较法从对大量化石的研究中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不符合题意。
D.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要了解某地青少年的近视率,应采用调查法,符合题意。
故选D。
2.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如果某生物小组想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应选择下列哪组条件作为对照(  )
A.干燥与阴暗 B.低温与潮湿 C.干燥与潮湿 D.明亮与阴暗
【答案】D
【解答】解:由于该实验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的影响,所以实验的变量应该是光。实验设计:选一个长方形的铁盒,以中线为界,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即在铁盒里设置了阴暗和明亮的两种环境;然后把鼠妇放进铁盒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鼠妇的分布情况。因此想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应选择明亮与阴暗为条件作为对照。
故选:D。
3.小杰有一个能简单对话、完成部分指令和会走动的智能机器人,但他却说机器人不是生物。下列判断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正确的是(  )
A.能自主运动 B.不需要营养 C.按指令做事 D.会发出声音
【答案】B
【解答】解:智能机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如不能生长和繁殖、不需要营养物质等,所以不是生物。
而运动、按指令做事、发出声音都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不能作为判断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可见B正确。
故选:B。
4.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蜻蜓点水 B. 蜜峰采蜜 C. 桃树开花 D. 冰雪消融
【答案】D
【解析】结合分析可知:“蜻蜓点水 ”、“蜜峰采蜜”、“桃树开花”都包含生物,都具有生命现象;而“冰雪消融”不包含生物,没有生命现象。
故选D。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的特征是(  )
A.能生长和繁殖 B.应激性
C.能呼吸 D.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答案】A
【解析】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所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故选A。
6.用手触碰含羞草,含羞草叶片会自然下垂,这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应激性 B.繁殖 C.新陈代谢 D.生长
【答案】A
【解析】含羞草遇到刺激后叶片合拢,是生物的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体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的特征。
故选A。
7.“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鸟类因受到惊吓而起飞的情景,这体现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为( )
A.可以生长发育 B.能够繁殖后代
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需要获取物质和能量
【答案】C
【解析】AB.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且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AB不符合题意。
C.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鸟类因受到惊吓而起飞,就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C符合题意。
D.生物的一生需要为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从而为自身提供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池塘里游动的小鱼,空中飞的小鸟都是生物。一位学生列出了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生物都有循环系统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能生长繁殖
【答案】D
【解析】A.病毒是生物,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因此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故A错误。
B.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没有系统;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细菌、真菌、病毒、单细胞生物都没有系统,故B错误。
C.植物的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细菌、真菌、病毒体内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C错误。
D.能生长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故D正确。
故选D。
9.下列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岸边的柳树长出嫩芽和新叶——生物能繁殖后代
B.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生物能进行呼吸
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似朝霞,有的白似雪——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答案】A
【解答】解:A、岸边柳枝发出嫩芽,并有新叶长出,表明生物能够生长,A错误;
B、鲸需氧时常露出水面进行换气,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鲸具有新陈代谢(呼吸)的生物特征,B正确;
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即生物具有应激性,C正确;
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的似霞,有的白的似雪,体现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D正确。
故选:A。
10.(2023·长春模拟)科研人员为探究赤霉素(英文缩写GA3,一种植物激素)溶液对君子兰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实验期间,除探究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具体处理和观察结果如下表。请结合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君子兰种子数 GA3溶液浓度(mg/L) 发芽的种子数
1 50粒 0(蒸馏水) 40
2 50粒 20 41
3 50粒 50 42
4 50粒 100 45
5 50粒 200 38
注:表中发芽的种子数为30天后科研人员统计的数据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第1组和第2组可形成对照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是   。
(3)第3组实验中种子的发芽率为:   (用百分数表示)。
(4)在本次实验中,GA3溶液浓度为   mg/L时,君子兰种子的发芽率最高。
(5)如果每组所用种子不是50粒而是1000粒,其弊端是   。(写出一点)
【答案】(1)赤霉素(或GA3)溶液对君了兰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吗
(2)赤霉素(或GA3)溶液浓度
(3)84%
(4)100
(5)浪费材料(或费时费力等)
【解析】(1)本实验是为了探究赤霉素(英文缩写GA3,一种植物激素)溶液对君子兰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此探究的故填: 赤霉素(或GA3)溶液对君了兰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吗
问题是:赤霉素(或GA3)溶液对君了兰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吗?
(2)第1组和第2组可形成对照实验,除了赤霉素(或GA3)溶液浓度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均相同,因此所控制的变量是赤霉素(或GA3)溶液。
故填:赤霉素(或GA3)溶液
(3)第3组实验,种子萌发数42粒,种子的发芽率是(42÷50)×100%=84%。
故填:84%
(4)分析表格数据可知,GA3溶液浓度为100mg/L时,君子兰种子的发芽的种子数最多,其发芽率为(45÷50)×100%=90%。
故填:100
(5)如果每组所用种子不是50粒而是1000粒,1000粒耗费种子太多,其弊端是浪费材料、费时费力等。
故填:浪费材料
11.(2023·前郭模拟)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小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的共同点足: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三种方案如下:
方案 实验前准备 甲组 乙组
一 甲、乙两组都未灭菌 放在无菌条什下 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二 甲进行灭菌处理,乙未灭菌处理 放在无菌条件下 故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三 甲、乙都进行灭菌处理 放在无菌条件下 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1)在上述三种方案中,哪个最佳?   ,为什么?因为:   。
(2)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树的落叶?
(3)方案三中实验组是   ,对照组是   。
(4)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潮湿?   。
(5)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   的角色,
【答案】(1)方案三;方案三的设计中接种前都进行了灭菌处理,除接种与不接种这一单一变量外,对照组与实验组又处于相同的条件。
(2)是为了保证除有无细菌条件不相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3)乙;甲
(4)细菌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5)分解者
【解析】(1)在上述三种方案中,方案三更能说明结论。因为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所处的条件完全相同(都进行灭菌处理);而实验后,除单一变量(接种与不接种)外,对照组与实验组又处于相同的条件下(无菌的条件)。可见,只有方案三排除了所有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故填:方案三;方案三的设计中接种前都进行了灭菌处理,除接种与不接种这一单一变量外,对照组与实验组又处于相同的条件;
(2)因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
故填:是为了保证除有无细菌条件不相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3)一般地没有特别施加影响的一组作为对照组,施加了特别影响的为实验组,所以,方案三中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的条件下是为了创造无细菌环境,为对照组,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有细菌存在,为实验组;
故填:乙;甲;
(4)由于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因此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故填:细菌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5)营腐生生活的细菌能够将落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为植物所利用,这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
故填:分解者。
备考指南
知识清单
真题在线
专项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认识生物物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考点1 生物的特征 ☆
考点2 科学探究 ☆☆☆☆☆
考点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特征 举例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民以食为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鱼浮出水面换气;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植物落叶;动物排尿、排汗、呼出气体;
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 含羞草的叶子受到触碰时会合拢;明月别枝惊鹊;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长:一株幼苗长成大树;蘑菇由小长大;
繁殖:鸟、鱼等产卵;蜻蜓点水;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种豆得豆,种瓜得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考点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典例1:【2022吉林省中考】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木偶人走路 B. 玩具蛙跳跃
C. 生石花开花 D. 钟乳石长大
◆变式训练
1.(2023·延吉模拟)下列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生石花 B.智能机器人 C.钟乳石 D.鸡蛋壳
2. 【2023湖北宜昌真题】与“植物的向光性”体现出的生物特征相同的诗句是(  )
A.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C.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3.【2023山东滨州真题】我国的多年生水稻,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评出的“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水稻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4年,下列相关生命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 水稻的茎中空——生物适应环境 B. 水稻季末落叶——排出代谢废物
C. 草盛则稻苗稀——生物有应激性 D. 腋芽来年再生——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是生物)
考点二:科学探究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1.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调查、实验、资料分析、模拟探究、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
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或测量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探究前首先要明确探究目的。
3.当调查或检测范围很大,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测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对样本进行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抽样检测。如果用于调查,则叫抽样调查。
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六个环节,请把以下探究过程补充完整:
(1)提出问题:从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资料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书面表达这些问题。
(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订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进行观察、实验;收集证据、数据;尝试评价证据、数据的可靠性。
(5)得出结论: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交流探究过程和言论,写出探究报告。
2.探究实验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做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能否成功的关键。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设置的这种不同的条件即本实验控制的单一变量。
4.设计对照实验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实验分组编号;确定并描述控制变量的方法;确定实验能顺利进行的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注意事项:
(1)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的仪器、材料、步骤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想,提出可行方案。
(2)设计原则:①对照实验;②一般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保证除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③可重复原则。另外,注意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和安全性。
5.评价试验方案
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首先检查实验过程是否准确无误,如果实验过程完好,则说明作出的假设的有误,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重新实验。
6.解答实验设计题的方法
方案在理论上是否科学合理,具有严谨性,特别是对照试验是否合理;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操作是否简单易行;从经济角度评价,是否节约原料成本;从环境角度考虑,是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考点二科学探究
◇典例2:【2023湖北随州真题】“天宫课堂”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向我们展示了“用筷子喝茶”的挑战实验:将飘浮在太空舱中形似果冻的“茶水”夹起,像吃菜一样放入口中。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环节(  )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实施计划 D. 得出结论
◆变式训练
1. 【2022吉林长春中考】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来到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利用望远镜、摄像机、照相机等工具对鸟类的形态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观察法 B. 抽样检测 C. 推测 D. 实验法
2. (2023·宁江模拟)在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设计对照实验时应当注意(  )
A.所有条件都相同 B.所有条件都不同
C.只有光这一个条件不同 D.除光外其他条件都不同
1.命题思路:中考试卷最后一大题都是实验探究题,6-7分,围绕考点考查。主要考查控制单一变量的措施;如何设计对照试验;使实验结果可靠的措施: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取平均值—减少误差;对实验数据借助数学图表如柱形图、表格、曲线等分析得出结论,一般分步表达,,说出具体影响还需要定量,如在一定范围。
2.探究题解题四步曲
(1)找目的:从题干或步骤获取,表达为“探究单一变量对某对象的影响”。
(2)明分组:围绕单一变量,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3)做分析:对结果(曲线、表格、柱形图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4)得结论:根据结果分析,扣紧目的,分步表达,得到结论。
1. 【2023云南真题】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滇金丝猴 B. 机器人 C. 草履虫 D. 绿孔雀
2. 【2023湖南衡阳真题】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这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生物能进行呼吸
C.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3. 【2023湖南益阳真题】大雨过后,菜地里爬出许多蚯蚓,几只鸭子忙着享受“美食”。以上没有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生物能进行呼吸
C.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 【2023四川凉山真题】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春景里会看到许多生命现象,下列生命现象与生物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大鱼吃小鱼”——生活需要营养
B. “惊起一滩鸥鹭”——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岸边柳树发出嫩芽”——能够繁殖
D.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有变异现象
5. 【2023湖南邵阳真题】下列诗句中不含生物的是(  )
A.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6. 【2023四川眉山真题】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该特征的是( )
A. 向日葵的花盘受太阳影响会向日转动
B. 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C. 人进入寒冷环境中时,会发生“颤栗”现象
D. 晒干的大豆种子浸在水中会膨胀发软
7. 【2023山东临沂真题】下列与生命现象无关的诗句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8. 【2023安徽真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观察法 B. 比较法 C. 文献法 D. 实验法
9. 【2021年吉林长春中考】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人口普查所用到的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资料分析法
10. 【2023四川凉山真题】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天气谚语“蚂蚁搬家,大雨来到”“蜘蛛结网,久雨必晴”,主要运用了(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比较法 D. 调查法
11. 【2023湖南益阳真题】下表所列实验操作步骤与实验目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操作步骤 实验目的
A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点燃种子后迅速放到锥形瓶底部 减少热量的散失
B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时常往包裹小鱼的棉絮上滴水 保持小鱼正常呼吸
C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D 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 实验前进行饥饿处理 促使蚂蚁积极觅食
A. A B. B C. C D. D
12.【2023广东真题】某农业合作社开展火龙果促花增产实验,探究夜晚不同时间段使用LED灯照明的增产效果,结果如下表。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甲 乙 丙 丁
夜晚照明时间段 ① 18:30-22:30 22:30-02:30 02:30-06:30
果实产量(千克/公顷) 1980 4693 9474 2940
请回答下列小题。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的处理是夜晚无照明 B. 各实验组的照明时长相同
C. 增产效果乙>丙>丁 D. 丙组处理方法最具推广价值
13. 【2023四川内江真题】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的炭疽时,利用绵羊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实验方法和过程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第一次处理 10天后第二次处理
方法 结果 方法 结果
甲组绵羊 注射脱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注射强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乙组绵羊 不注射脱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注射强毒病菌 患炭疽
A. 甲组绵羊为实验组,乙组绵羊起对照作用
B. 甲组绵羊注射脱毒病菌可引起特异性免疫
C. 甲组绵羊第二次处理产生的抗体多于第一次处理
D. 患炭疽的乙组绵羊死后,将其焚烧处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14. 【2023湖北鄂州真题】某农民发现种植的农田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农田的低,他推测可能是该农田中某种无机盐含量偏低。于是设计以下实验:他将该块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田间试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
分组 甲 乙 丙 丁 戊
施肥种类(含无机盐的种类) 尿素(氮) 磷酸二氢钾(磷、钾) 磷酸氢钙(磷、钙) 硝酸钙(氮、钙) 不施肥
小麦收获量(千克) 55.56 65.26 55.48 55.44 55.11
据表中小麦收获量可判断,该农田含量偏低的无机盐最可能是( )
A. 氮 B. 磷 C. 钾 D. 钙
15.(2021·长春)为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纸盒将其底部均匀划分为两部分(如图),一侧铺一层湿土,另一侧铺一层干土,其他条件都相同。在两种土交界处放置6条大小相同的蚯蚓,静置一段时间后,每隔2分钟统计两侧蚯蚓数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变量为土壤的   。设计湿土和干土两种环境是为了形成   实验。
(2)实验材料选用6条蚯蚓,而不是1条,这样做的目的是   。
(3)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蚯蚓趋向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蚯蚓需要依靠湿润的   进行气体交换。
(4)实验结束后,应如何处理蚯蚓?   。
1.如果学生沉迷于网络,不但会影响学业,而且更容易患上近视。要了解某市中学生的近视情况,我们应选用(  )
A.观察法 B.测量法 C.比较法 D.调查法
2.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如果某生物小组想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应选择下列哪组条件作为对照(  )
A.干燥与阴暗 B.低温与潮湿 C.干燥与潮湿 D.明亮与阴暗
3.小杰有一个能简单对话、完成部分指令和会走动的智能机器人,但他却说机器人不是生物。下列判断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正确的是(  )
A.能自主运动 B.不需要营养 C.按指令做事 D.会发出声音
4.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蜻蜓点水 B. 蜜峰采蜜 C. 桃树开花 D. 冰雪消融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的特征是(  )
A.能生长和繁殖 B.应激性
C.能呼吸 D.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6.用手触碰含羞草,含羞草叶片会自然下垂,这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应激性 B.繁殖 C.新陈代谢 D.生长
7.“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鸟类因受到惊吓而起飞的情景,这体现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为( )
A.可以生长发育 B.能够繁殖后代
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需要获取物质和能量
8.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池塘里游动的小鱼,空中飞的小鸟都是生物。一位学生列出了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生物都有循环系统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能生长繁殖
9.下列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岸边的柳树长出嫩芽和新叶——生物能繁殖后代
B.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生物能进行呼吸
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似朝霞,有的白似雪——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10.(2023·长春模拟)科研人员为探究赤霉素(英文缩写GA3,一种植物激素)溶液对君子兰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实验期间,除探究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具体处理和观察结果如下表。请结合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君子兰种子数 GA3溶液浓度(mg/L) 发芽的种子数
1 50粒 0(蒸馏水) 40
2 50粒 20 41
3 50粒 50 42
4 50粒 100 45
5 50粒 200 38
注:表中发芽的种子数为30天后科研人员统计的数据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第1组和第2组可形成对照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是   。
(3)第3组实验中种子的发芽率为:   (用百分数表示)。
(4)在本次实验中,GA3溶液浓度为   mg/L时,君子兰种子的发芽率最高。
(5)如果每组所用种子不是50粒而是1000粒,其弊端是   。(写出一点)
11.(2023·前郭模拟)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小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的共同点足: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三种方案如下:
方案 实验前准备 甲组 乙组
一 甲、乙两组都未灭菌 放在无菌条什下 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二 甲进行灭菌处理,乙未灭菌处理 放在无菌条件下 故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三 甲、乙都进行灭菌处理 放在无菌条件下 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1)在上述三种方案中,哪个最佳?   ,为什么?因为:   。
(2)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树的落叶?
(3)方案三中实验组是   ,对照组是   。
(4)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潮湿?   。
(5)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   的角色,
备考指南
知识清单
真题在线
专项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