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学案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 荷塘月色》学案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荷塘月色
作者简介
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8月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先生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背景回放
革命低潮,作者苦闷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投身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借赏景排遣苦闷
在此之前,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作为一名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感到十分压抑和苦闷,中国究竟何去何从,理想和光明究竟在何方?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知识链接
散 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小品文、报告文学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主旨概览
本文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通过描写夜游荷塘所见,绘制出一幅醉人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勇敢而真诚地展现了一名正直的知识分子虽不满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流露出朱自清先生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文本层析
一、阅读第1~3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梳理行文脉络
―→―→―→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1段,“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2.第2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第3段,“背着手踱着”,句中的“踱”如果改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二、阅读第4~6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梳理行文脉络
―→
(二)解读文本精要
4.第4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5.第5段,“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何不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6.第5段,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两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有何表达效果?
7.第5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8.第6段, 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9.第6段,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二)整体综合解读
10.散文《荷塘月色》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本文是如何巧妙地实现感情的两次转变的?
写法借鉴
1.精心选用动词和叠词
动词:如“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句中的“画”字,仿佛是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叠词:叠词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还加强了语意,使文字舒畅,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等。
2.通感手法的运用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为了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或突出表现某种情感,常运用联想或想象,把某一感官所感觉到的事物,通过另一感官表现出来。如“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是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如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烘托出一种温柔、优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
3.比喻、拟人的运用
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作者写静态荷花时,则连用了两个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从而赋予荷花以生命和感情,激发了人们的想象。
【参考答案】
文本层析
1.提示:(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
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2)这一句是本文的文眼,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2.提示:对比手法。显现出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和特殊心情。
3.第3段,“背着手踱着”,句中的“踱”如果改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踱”字表现了作者的悠闲、超然,照应了下文的“自由”;“走”字缺少这种情景交融的神韵。
4.提示:通感。借助感觉的转移,贴切地写出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
5.提示:(1)“泻”字动感极强,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淌”字不及“泻”字有动感,显得被动、呆板,没有活力。(2)“浮”字把水汽、月色交融以及雾的轻柔、自上而下扩散的特点写活了。“飘”字则无法表达薄雾与荷塘的交融。
6.提示:本体是月光,喻体是牛乳和梦。“牛乳”给人一种洁白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
7.提示:“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们的
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作者不主张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不到投笔从戎,就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8.提示:点面结合。
9.提示:衬托。作者用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排遣的苦闷和哀愁。
10.提示: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散文,情感转折处往往是文章最关键的地方,是否做到真实自然、顺理成章,也就决定了文章全篇的成败。因此,作者总要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小心地拿捏。作者为实现情感由淡淡的愁到淡淡的喜的转变,用了三段精彩的景物描写,详写了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和荷塘四周三处景致。触景生情,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致使作者暂时忘掉现实中的忧愁,陶醉在荷香月色中而产生一种淡淡的喜悦,实现情感的第一次转变。而第二次由喜到愁的转变,则是通过联想六朝江南采莲的盛况来完成的,盛事不再,昨是今非,自然“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情又变得惆怅不安。情感的两次变化都真实可信,给人水到渠成之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