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学科: 年级: 九年级 主备人: 物理备课组 审批:课 题 13.1 分子热运动 课型 新授 周次 序号 1教学 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4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5.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教学 重点 分子热运动。教学 难点 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资源准备 花露水、 空气清新剂、弹簧和乓乒球、多媒体设备。教 学 流 程 一、创设情境 1.创造情境:a.用黑色塑料袋包着花露水在学生间边走边倒出少量花露水,让学生猜是什么? b.教师喷出空气清新剂,请闻到味道的学生举手示意。 2.引导: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那么关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3.引入课题:“分子热运动 二、引领自学 讲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1cm3空气中的分子用每秒计算1010次的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 1.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 :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它是怎么进入到上面瓶中的? 2.提问:为什么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面逐渐看不清了? 3.启发:固体分子会运动到其他固体中吗? 三、探究展示 1.提问:为什么气体和液体很容易分隔开?而大多数固体却需要用较大的力?能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思考:分子为什么没有像沙子一样散开或铁丝不易拉断。 猜想: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2.演示实验:用刀把铅块的底面削平、削干净后紧紧压在一起,两铅块间分子的引力使其“粘”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勾码。 3.启发:分子间有斥力吗?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归纳: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引领点拨 阅读课本P4、P5有关分子间的作用力内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2.图16.1-5能说明什么 3.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4.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等胶水干了以后就很难直接把邮票完整地从信封上摘下来,这是为什么? 五、训练达标 例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空气的流动性成风 B.放一些粗盐粒到一杯水里,过了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咸了 C.一滴墨汁落入水中,顿时变成了一长串竖直的墨迹 D.老远就闻到饭菜的香味 2.把磨得很光的两块不同金属紧压在一起,经很长时间后,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对方,这是由于固体分子在_______的缘故.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手捏面包,面包的体积缩小了,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证明分子间有斥力 C.打开香水瓶后,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香味,证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D.煤堆在墙角的时间久了,墙内也变黑了,证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4. 有关分子热运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液体很难被压缩, 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 用手捏海绵, 海绵的体积变小了, 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 有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尘粒悬浮在空中, 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 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 我们看不到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六、总结反思 1.课堂实验讨论题。 2.“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三题,讨论弹簧秤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札记板书 设计 13.1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接触时,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教学 反思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主备人: 审批:课 题 13.2 内能 课型 周次 序号 3教学 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5.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6.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教学 重点 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教学 难点 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 学 流 程 课前导入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二、引领自学 1.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 2.出示一组图片,说明分子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概念。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3.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引导分子动能,分子势能有哪些影响因素. 4.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 三、探究展示 如何使手的内能增大? 根据这一事例请学生提出关于内能可以探究的问题 (1)如何使一根铁丝烫手? (2)如何点燃火柴头? (3)如何使一块冰熔化? 2.通过以上实验,改变内能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哪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 2.做功 四、引领点拨 想一想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热量?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 的内能是如何变化的? 演示1: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 实验时厚玻璃筒内放沾有乙醚的棉花,然后迅速向下压活塞,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现象,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演示2:热功互换器实验 用饮料瓶自制的热功互换器演示实验(用打气筒向里面打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实验得出结论 1. 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 2.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 3.瓶塞跳起说明了什么? 4.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屏幕小结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 五、训练达标 1. 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两手相互摩擦,手发热。 B用火炉烧水,水的温度升高。 C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 D用砂轮磨菜刀,菜刀的温度升高 2.寒冷的冬季夜晚,许多人喜欢用热水将脚泡一泡才人睡。在此过程中,脚的内能变化情况是 ( ) A.减小 B.不变 C.增大 D.无法确定 3.锯木头时,对锯条 ,锯条的内能 ,温度升高。 4 .如上图所示,将铁丝快速地弯折十余次,铁丝弯折处的温度会 ,这是通过 的方式使其内能增加的。 5.下列关于温度、内能、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越高,它的热量就越多 B.要使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 C.要使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对物体做功 D.物体内能增加,它的温度就升高 6“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飞行的1年时间里,可能会遭遇两次月食,月食期间没有太阳光照射,卫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六、总结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札记板书 设计 13.2 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 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教学 反思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主备人: 审批:课 题 13.3 比热容(1) 课型 周次 序号 2教学 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教学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教学 难点 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教 学 流 程 一、新课引入 (大屏幕投影视频) 提问:美不美? 想不想去? 想象是无限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假如我们现在身临其境,在海边玩耍,赤着脚走在沙滩上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走在海水中又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 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为什么会觉得沙滩上烫脚而海水中却不怎么烫呢?(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简短的讨论)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二、引领自学 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学生回答)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学生回答)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继续提问)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它们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探究展示 作出猜想——科学结论的先导 学生可能从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多种猜想: 如:吸热能力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沙子的温度高,说明沙子的吸热本领大。 如:吸热能力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教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呢?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 1.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2.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通过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能力强弱。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并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设置问题: 你会选择什么物质作为研究对象?应该用什么实验方法?(选择水、干砂石既可满足“不同物质”,又可使探究对象更具普遍性,因此地球表面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水、土、砂”;在探究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使水、砂的质量相等,因为质量也是影响吸热的因素。)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教材上的实验装置能否很好的完成本次探究活动?本套装置有何缺陷?该如何改进?(建议学生用“热得快”,能更好的控制不同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并且在给沙子加热时需要不断地搅拌,让沙子的各个部分均匀受热。)怎样确定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三、探究展示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 学生进行实验,并自己设计出合理的表格收集数据。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得出结论——享受成功的快乐 (一)在给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低,吸热能力强;沙子升高的温度高,吸热能力弱。 (二)在给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水的吸热能力强;沙子吸收的热量少,沙子的吸热能力弱。 提问:在物理学中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呢?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 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是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J/(㎏·oC)】,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意义:1J/(Kg·oC)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该种物质,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时(或降低1摄氏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1焦耳。 2.几种物质的比热:(屏幕投影)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从这个表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比热容与生活 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沙子烫,而海水凉的道理了吧?那么到了晚上谁的温度要高?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后回答) 教师继续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 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一属性解释?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巩固练习。(用屏幕显示) 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_____能力,引入了比热。水的比热是_____。 2. 水的比热是4.2×l03J/(kg·0C)-1,这说明1kg的水_____。 判断:热水的比热比冷水的大( ) 热量的计算 请同学们思考,2kg铝温度从300C加热到1000C,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 出示反馈练习: 1.质量为4kg的水,温度升高500C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8kg的热水,从1000C降到800C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计算并作答 四、训练达标 太阳能热水器内盛有25OC的水20kg,在阳光照射下水温升高到55OC,试计算这些水吸收了多少热量?(C水=4.2×103J/(kg.OC) 五、总结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札记板书 设计 13.3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比热容与生活 (三)热量的计算 1.公式:Q=cmΔt . (四)社会热点 教学 反思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主备人: 审批:课 题 13.3 比热容(2) 课型 新授 周次 序号 2教学 目标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教学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教学 难点 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教 学 流 程 学生活动:探究热量的计算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则: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为 ________ J; 1Kg的水温度升高2℃,所吸收的热量为 J; 2Kg 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为 J; 2Kg 的水温度升高2℃,所吸收的热量为 J; 小结:如果我们用Q表示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用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用Δt表示温度的变化,你能总结出物体在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吗? Q = 。 请利用公式计算: 1、在标准气压下,将0.5Kg,20℃的水烧开,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2、质量为5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拓展练习】 1.铜的比热容是铅的比热容的3倍。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铅块,若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2,则它们吸热之比为( ) A.2∶3 B.3∶2 C.6∶1 D.1∶6 2.一个温度是40 ℃的铁球,吸收2.3×103 J的热量后,温度上升到90 ℃,求铁球的质量。〔铁的比热容是0.46×103 J/(kg·℃)〕 札记板书 设计 13.3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比热容与生活 (三)热量的计算 1.公式:Q=cmΔt . (四)社会热点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