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重点基础复习1、“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 狭义 )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 高级 )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2、思维的基本特征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3、( 抽象思维 )和( 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态。4、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单元,以( 概念 )、( 判断 )和( 推理 )的基本形式(揭示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形象思维以(感性形象 )为基本单元,以( 感觉 )、( 知觉 )和( 表象 )的基本形式( 触及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6、抽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基本单元的( 概念性)、运行方式的( 推导性 )和思维表达( 严谨性 )。7、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基本单元的( 形象性)、运行方式的( 想象性 )和思维表达( 情感性 )。8、从思维的方向上看,有(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1、狭义的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 形式逻辑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 形式结构)。3、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其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4、(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5、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6、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 论辩 )”。7、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和(排中律)。8、思维的(确定性)性是同一律的要求,思维的(一致性)性是矛盾律的要求,思维的( 明确性 )性是排中律的要求。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9、“偷换概念”的错误,是违反( 同一律 )的要求,“自相矛盾”的错误,是违反( 矛盾律 )的要求,“两不可”的错误,是违反( 排中律 )的要求。10、“A不是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这是( 矛盾律 )律。11、“A或者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这是( 排中律 )律。1、任何思维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2、科学思维的特征有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预见)性、结果具有可(检验)性。3、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 纠正逻辑错误 ),驳斥诡辩,捍卫(真理)。4、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 本质 )和(发展规律)。5、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我们的(创新 )能力。6、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 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7、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8、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1、(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2、概念的(内涵)反映事“质”的规定性。(外延)反映事物的范围。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5、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6、不相容关系又称(全异)关系,( 矛盾 )关系和(反对)关系是不相容关系的两种特殊情况。7、(定义)就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划分)就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8、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9、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 全同 ),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10、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11、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12、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13、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14、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15、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16、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1、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判断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判断有(有真假之分)。2、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3、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4、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 )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5、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6、简单判断包括( 性质判断)和( 关系判断)。7、( 性质判断)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又称直言判断。8、依据判断的质,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9、依据判断的量,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 )和(单称判断 )。10、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11、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12、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其中,对称性关系包括(对称关系)、(反对关系)、(非对称关系)。13、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其中( 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14、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15、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16、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 条件关系 )能否成立。17、判断的前件真,后件一定真的,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件假,后件一定假的,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18、( 判断 )由概念构成,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1、一个判断的形成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 实践 ),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二是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2、形式逻辑把(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演绎推理)是形式逻辑的核心内容。3、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推理分为(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和( 类比推理)。4、演绎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 )。二是(推理结构正确 )。5、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 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真前提,(不一定)推出真结论 。6、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包括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三段论)推理。7、(换质)推理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换位)推理改变已知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8、三段论推理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9、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结论中的谓项叫作(大项),结论中的主项叫作(小项),把只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项叫作(中项)。10、在三段论推理中,判定某个概念是否周延,只要看那个概念(在判断中的位置)即可。(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的主项不周延。(全称、单称)肯定判断和(全称、单称)否定判断的主项都周延。11、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就会犯“四概念”的错误。1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否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1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1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否则就会犯“双否前提”的错误。15、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包括(联言判断)推理、(选言判断)推理、(假言判断)推理。16、联言判断推理的方法分为( 合成)式和(分解)式 。17、选言判断推理的方法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 )的选言推理 。18、假言判断推理的方法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19、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20、(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存在。21、(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选言支不可能都真,有且只有一个真才真。22、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种有效式:(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23、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种有效式:(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1、( 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2、归纳推理的方法有( 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3、完全归纳推理是(必然)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4、完全归纳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 真实 )的;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5、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6、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7、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8、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结论。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9、违反归纳推理,会犯“( 轻率概括 )”的错误。10、违反类比推理,会犯“( 机械类比 )”的错误。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1、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2、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3、辩证思维在(整体性)和(独立性)、 (动态性)和(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4、(整体)性、(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整体性)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5、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6、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7、分法的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8、综合的方法包括 (结构)综合、(功能)综合等。9、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是:(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 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1、任何事物都是( 质)和(量)的统一体。2、(量变 )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 统一性 )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4、( 飞跃性)与( 间断性 )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5、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6、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 )还是(超出度的范围 )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7、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8、(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1、(肯定)方面是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2、(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3、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4、思维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第二个阶段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5、(感性具体)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思维抽象 )是思维活动的桥梁,(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飞跃的终点。8、(分离 )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提纯 )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9、(上升的起点 )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它能以“( 胚芽 )”的形式,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1、(创新)思维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2、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步骤具有(跨越)性,结果具有(独特)性。(多向)性是创新思维的明显特征。3、创新思维的“新”表现在( 思路新)、(方法新)、(结果新)。4、联想思维具有跨越的(联结)性和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5、(迁移)是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想象)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6、迁移有很多方式,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有(同化性)迁移和(顺应性)迁移。7、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1、发散思维的方法有(检核表)法、( 信息交合 )法、(头脑风暴)法等。2、聚合思维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3、发散思维是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4、聚合思维是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5、(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6、在一定意义上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7、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8、逆向思维的方法有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 ),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9、逆向思维应当合“(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10、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11、逆向思维往往是在(运用正向思维未能获得满意结果)的情况下才采用的。12、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正逆互补),携手共进。1、“(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2、超前思维是有(超前意识)的思维,(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是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3、超前思维的特征有(探索)性,(预测)性,(不确定)性。4、超前思维的结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征。5、要提高超前思维的正确性,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6、超前思维的方法有:超前思维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要运用(推理)和(想象)的方法; 要注重(调查研究); 要以事物发展的状况为根据。7、超前思维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有助于人们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8、培养(超前)思维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有利于社会绘制更为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力求超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