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见文化常识(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常见文化常识(学案)

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常见文化常识
知识一:中国汉字书法
分类 发展 特点 代表作 书法家 以“车”为示例
甲骨文 始于殷商 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挺拔道劲,字形古朴空灵
篆书 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泰山刻石》 李斯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 《褒斜道石刻》 佚名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春草帖》 张旭
楷书 形成于东汉 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颜勤礼碑》 《玄秘塔硬》 颜真卿、柳公权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 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兰亭序》 王羲之
知识二:对联的分类
类别 示例
节令联 (节日、节令) 爆竹声声辞旧岁,岁发贺佳节 瑞雪飘飘迎新年,年年庆元春
喜庆联/贺联 (结婚、祝寿、升迁)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哀挽联 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行业联 只三间老屋,时宜清风时宜月 唯一道小昧,半如尘世半如仙(全聚德)
名胜联 白云黄鹤传千古汉水长江会一楼
题赠联 从容乎疆场之上沉潜于仁义之中
趣巧联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
知识三:古代年龄称谓
1.襁褓 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的幼童。
2.始龀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此,换牙。
3.垂髫 指儿童。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之以“垂髫”指儿童。
4.总角 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一对像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5.豆蔻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后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6.及笄 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7.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8.而立之年 30岁。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不惑之年 40岁。惑,迷惑,疑惑。
10.知命之年 50岁。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11.耳顺之年 60岁。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12.从心之年 70岁。
13.中岁 中年。
14.黄发 用来指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知识四:古代的谦称与敬称
(一 )谦称
1.古人称 自己一 方的亲属朋友时,常 用“家”“舍”等谦辞。
例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2.古代王侯的自谦辞有“孤”“寡”。
例 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例 臣本布衣。
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 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例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
晚 生: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谦称自己。
5.其他自谦辞
(1)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 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自己为“在下”。
例 ① 在下倒有一个主意。
② 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在下:对自己的谦称。
我小老: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2)“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 自谦辞,意思是自己很平 常、不足挂齿;“小 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 夫”“老汉”“老拙”等 ;女子 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二)敬称(尊称)
1.对 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尊君:对 别人父亲的尊称。
2.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 ”“天子 ”“陛下”等。
例 ① 归来见天子,天 子坐明堂 。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3.君对臣或对朋友的敬称是“爱卿”或“卿”。
例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父”。
例 先帝创业未 半 而中道 崩殂。
5.对尊长者和 用 于朋 辈 之间的 敬称有“君 ”“子 ”“公”“相公”“足下 ”“夫子 ”“先生”等。
例 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例 佝 偻丈人承蜩。
★谦辞敬辞顺口溜
看 望别人说“拜访”,请人勿送说“留步”。
未及远迎说“失迎”,等候客人说“恭候”。
无暇陪客说“失陪”,陪伴朋友说“奉陪”。
欢迎购买说“惠顾”,贵宾来到说“莅临”。
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说“惠 存”。
赞 人见解说“高见”,称己见解说“拙 见”。
称人父亲说“令尊”,称己父亲说“家 父”。
称人母亲说“令堂”,称 己母亲说“家母”。
称人儿子说“令郎 ”,称己儿子说“犬子”。
称 人女儿说“令爱”,称己女儿说“小女”。
知识五:代称
1.学生:桃李2.妇女:巾帼
3.弟兄;手足4.诗人:骚人
5.菊花:黄花6.杜鹃:子规
7.家乡:桑梓8.国家:社稷
知识六: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
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箱降、立冬、小 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知识七:传统节日
节 日 日期(农历) 习 俗 诗词中的节日
春节 正月初一 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上元节 (元宵节) 正月十五 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赏花 灯、舞狮子等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花朝节 二月十二日 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等 蔡云《咏花朝》:“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寒食节 清明前一二日 吃冷食等 韩胡《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清明节 4月5日(公历)前后 扫墓、踏青等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 五月初五 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 黄酒、佩香囊等 贝琼《己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冥,泪罗无处吊 英灵。”
七夕节 (乞巧节) 七月初七 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 徐凝《七夕》:“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中秋节 八月十五 吃月饼、赏月等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重阳节 九月初九 登高、赏菊、插茱萸等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捶 茱萸少一人。”
腊八节 十二月初八 喝腊八粥等 杜甫《腊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天 守岁、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 饭等 周用《丙子除夕》:“今宵又旧岁,来日是新年。
知识八:古代计时知识
1.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2.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4.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指鲁庄公十年。(2)年号纪年法。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3)干支纪年法。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5.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映(di6)、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6.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知识九:天干地支十二生肖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
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