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光热实验(共4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光热实验(共46张PPT)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e7d195523061f1c0f0ec610a92cff745ee13794c7b8d98f8E73673273C9E8BE17CC3D63B9B1D6426C348A354AD505654C28F453CD7C8F90EADD06C08281DAED7140E5AAAED5880ECE414DFB6A93B82BE019406867034C3A8500A4827DCF3FBF74A471B736410707E336A01C9ADC9BE02ACCB8DF2121D81636A067B8AE80C6AB6F014154F4E7B7247
广东省佛山市人教版八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模拟训练
光热实验
考点一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 (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改编)小晋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甲 乙
(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改编)
(1)如图甲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纸板(可绕ON向前折或向后折)  竖直  放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EO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光束沿OF射出。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束在纸板上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漫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竖直 
漫 

解析:(1)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入射时,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光束在纸板上的径迹,说明光在纸板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2)多次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据可得出结论: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让入射光束绕O点顺时针转动,此过程中反射角的变化情况是  变小  (选填“变大”或“变小”)。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
射角 
变小 
解析:(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绕O点顺时针转动,入射角变小,则反射角也会变小。
(3)让光沿图甲中FO方向照射到镜面,它会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可逆 

解析:(3)当光沿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沿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如图乙所示,把纸板的右半部分绕ON向后折,在右侧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  内。ON未向后折之前,如果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当光贴着左半部分纸板入射时,在右侧纸板上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反射光。
同一平面 
不会 

解析:(4)当在纸板上看到一束光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时,把纸板的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折后,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了,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 (2023江苏扬州)“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装置如图所示,白纸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一块平面镜竖直放在纸板上,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自由移动的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紧贴纸板入射。
(1)图中的入射角是  50°  。
(2023江苏扬州)
50° 
解析:(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图中的入射角是90°-40°=50°。
(2)当入射光线垂直  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此时若将入射光线向右偏转一定角度,反射光线左  偏转。
垂直 
左 
解析:(2)让入射光线沿纸板某一角度射向镜面时可观察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入射角为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重合;当入射光线从与反射光线重合的位置向右偏转一定角度时,反射光线会向左偏转。
(3)多次实验,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和对应的反射光线后,发现没有量角器,为了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结论,你的操作是  把白纸板沿法线对折,观察反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是否重合(合理即可)  。
把白纸板沿法线对折,观察反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是否重
合(合理即可) 
解析:(3)把纸板沿法线对折,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重合,若重合,说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考点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2023江西模拟改编)如图所示,小媛和小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1)实验应选择  2  (选填“2”或“5”)mm厚度的玻璃板。
(2023江西模拟改编)
2 
解析:(1)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作为反射面,导致实验中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然后将  未点燃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相等  。
未点燃 
相等 
解析:(2)为了使像更清晰且便于观察,应将蜡烛A点燃,蜡烛B不点燃。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然后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适当位置时,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为了进一步探究A、B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A、B 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然后进行比较(合理即可)  。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A、B 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然后进行比较(合理即可) 
(4)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虚像  (选填“虚像”或“实像”)。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人眼在玻璃板前  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蜡烛A的像。
虚像 
能 
解析:(4)实像能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移走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时不透过玻璃板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蜡烛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被人眼接收,就可以看到像,用木板紧贴玻璃板
背面,只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还能看到蜡烛A的像。
(5)实验后,同组的小晋建议用方格纸代替平面镜下面的白纸,你认为他的建议  可行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可直接得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或可直接判断像与物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合理即可)  。
可行 
可直接得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或可直接判断像与物
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合理即可) 
4. (2023山东临沂改编)敬老爱幼的小雯跟奶奶聊天时,发现奶奶一直认为“人离平面镜越近,人在镜中的像越大”,为了纠正奶奶的错误认知,小雯做了如下实验。
(2023山东临沂改编)
(1)如图所示,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用支架把玻璃板架在白纸上,并让玻璃板与纸面  垂直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垂直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解析:(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同时,透过玻璃板清楚地看到放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所以使用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及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2)将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  A  (选填“A”或“B”),并移动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A 
解析:(2)将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为使像清晰且便于观察,蜡烛A需点燃, 蜡烛B不需要点燃。
(3)为了纠正奶奶的错误认知,小雯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时,需确保蜡烛A的  前后  (选填“左右”或“前后”)位置不同,结果每次实验时观察到蜡烛B总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实验说明平面镜成像时,  像与物的大小总是相等  ,从而纠正了奶奶的错误认知。
前后 
像与物的大小总是相等 
解析:(3)奶奶认为人在镜中像的大小与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所以小雯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时,需确保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不同,每次实验都能观察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
5. 在校园科技活动中,小晋观看了“隔着玻璃吹蜡烛”的魔术。表演者介绍了如图所示的道具,旋转平台使玻璃板一侧正对观众,表演分两步完成:先用两个打火机同时“点燃”两支蜡烛;再在玻璃板正对观众的一侧吹蜡烛A。观众看到两支蜡烛同时被“吹灭”。小晋利用道具,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其中的奥秘:
(1)小晋用两个打火机同时点燃两支蜡烛,然后模仿表演者吹蜡烛A,结果只吹灭了蜡烛A,蜡烛B仍在燃烧。从小晋的实验现象可以分析出,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观众看到蜡烛B的“烛焰”实际上是  蜡烛A的烛焰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  。
蜡烛A的烛焰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 
解析:(1)蜡烛A是点燃的,蜡烛B是未点燃的,观众看到蜡烛B的“烛焰”实际上是蜡烛A的烛焰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所以吹灭蜡烛A时,蜡烛A所成的像也被同时“吹灭”。
(2)小晋经过进一步探究,发现了确保表演成功的两个关键点:
①两支蜡烛的大小应符合的要求是  大小相等  ;
②玻璃板两侧的蜡烛,在放置的位置上应满足的条件是  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且对应点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
大小相等 
到玻璃板的
距离相等,且对应点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解析:(2)魔术成功的关键是要符合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要求,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考点三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6. (2023江苏苏州改编)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通过调节使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目的是使像成在  光屏中央  。
(2023江苏苏州改编)
同一高度 
光屏中央 
解析:(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蜡烛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
①凸透镜焦距f=  15  cm。
15 
(2)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部分观测情况记录在表中:
解析:(2)①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等于像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可知凸透镜焦距为15 cm;
②当物距u=20 cm时,像距v=  60  cm。
60 
(2)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部分观测情况记录在表中:
解析:(2)②当物距等于60 cm,像距等于20 cm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当物距等于20 cm,像距等于60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当物距u=10 cm时,像的性质是  正立  、放大的虚像。生活中的  放大镜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该成像原理工作的。
正立 
放大镜 
(2)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部分观测情况记录在表中:
解析:(2)③当物距等于10 cm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是应用此原理工作的。
(3)若仅将图中凸透镜换成焦距稍小的凸透镜,则需将光屏  向左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4)实验结束后,大家在交流过程中认为可以用LED灯替代蜡烛做实验,其优点是  成像稳定(合理即可)  。
解析:(3)若将图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稍小的凸透镜时,烛焰通过透镜所成的清晰的像会靠近凸透镜,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

左 
成像稳定(合理即可) 
7. (2023山东滨州改编)创新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甲 乙
(1)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上方,若要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需将凸透镜向  下  (选填“上”或“下”)移动。
(2023山东滨州改编)
下 
解析:(1)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上方,应向下调节凸透镜,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记录并绘制了像距v与物距u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
10 
解析:(2)当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甲可知,二倍焦距等于20 cm,所以焦距为10 cm。

(3)如图乙所示,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  缩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凸透镜位置不变,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  能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缩小 
能 

解析:(3)由图乙可知,物距为30 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为15 cm,在一、二倍焦距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4)若保持图中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把光屏向右适当调节,光屏上烛焰的像逐渐变得模糊,这与  近视眼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形成原因相同,此时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合适的  凹透镜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就能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
近视眼 
凹透镜 
解析:(4)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远视眼是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保持图中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把光屏向右适当调节,光屏上蜡烛的像变模糊,清晰的像的位置在光屏的左侧,这与近视眼的形成原因相同,此时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合适的凹透镜能使清晰的像成在光屏上。
8. (2023湖南衡阳改编)实践小组的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为了方便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暗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
(2023湖南衡阳改编)
较暗 
(2)如图甲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光屏上会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cm。
10 
解析:(2)由图甲可知,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10 cm,所以焦距为10 cm。
(3)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放置在图乙所示位置,移动光屏将得到一个  放大  (选填“放大”或“缩小”)清晰的烛焰像。若不小心用袖口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看见的像是   完(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
放大 
完整
解析:(3)由图乙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凸透镜的上半部分被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光通过凸透镜下半部分而会聚成像,因此,与原来相比,像还是完整的,但是像的亮度会减弱。
(4)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丙所示的自制水透镜替换图乙中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此时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若通过注射器从水透镜内抽水,其聚光能力会  变弱  (选填“变强”或“变弱”),要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你的方式是  将光屏适当远离水透镜(或在水透镜和蜡烛之间放一个合适的凸透镜等)  。
变弱 
将光屏适当远离水透镜
(或在水透镜和蜡烛之间放一个合适的凸透镜等) 
解析:(4)从水透镜中抽水,透镜变薄,透镜的会聚能力变弱,焦距变大。要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适当远离水透镜或在蜡烛与水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凸透镜。
考点四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9. (2023山东烟台改编)在做“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2023山东烟台改编)
(1)如图甲所示,在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  B  (选填“A”或“B”)的位置。
B 
解析:(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所以应先固定B,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加热,再固定A,可避免重复调整。
(2)调整好器材后,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在水温升高到90 ℃后,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请根据表格数据在图乙中描点并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时间/min 0 l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3)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到:①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98  ℃,此时当地大气压  低于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②水在沸腾时的特点是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  保持不变  。
98 
低于 
保持不变 
解析:(3)由数据可知,从4 min以后,水的温度保持在98 ℃不变,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8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则此时当地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0 l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4)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水的初温太低(合理即可)  。
(5)实验完毕,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
段时间,原因可能是  石棉网和烧杯底的温度仍高
于水的沸点,烧杯内的水可以继续吸热  。
水的初温太低(合理即可) 
石棉网和烧杯底的温度仍高于
水的沸点,烧杯内的水可以继续吸热 
解析:(4)给水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较长,即水吸收的热量较多,可能是水太多,也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
10. (2023辽宁葫芦岛模拟)如图甲所示是正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景,通过酒精灯对水加热,使水沸腾。
(1)此实验除了图甲实验装置中画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秒表  。
(2023辽宁葫芦岛模拟)
秒表 
解析:(1)除图甲实验装置中的器材外,实验时还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记录水的温度,所以需要有秒表。
(2)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为  61  ℃,继续加热一段时间使水沸腾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丙中的图  ①  (选填“①”或“②”)。
61 
① 
解析:(2)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
61 ℃。水沸腾时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时变大,到达水面破裂。
(3)给半杯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丁中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给一整杯水加热,则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c  (选填“a”“b”“c”或“d”)。
c 
解析:(3)其他条件不变,加热的水的质量从半杯水增加到一杯水时,水的沸点不变,加热时间变长。
(5)通过学习,小晋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  调为小火  (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的道理。
解析:(5)水沸腾时,达到沸点后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汤沸腾后可以将炉火调为小火,节约燃料。
调为小火 
(4)为探究水沸腾过程中是否持续吸热,应进行的操作是  将烧杯移走,观察水是否持续沸腾  。
将烧杯
移走,观察水是否持续沸腾 
11. (2023福建厦门模拟改编)创新小组在做“比较水和盐水沸腾特点”的实验中,分别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盐水。
(2023福建厦门模拟改编)
(1)请指出图甲装置中的错误之处: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
(2)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水和盐水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从图象中可知,水和盐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都  保持不变  。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
底 
保持不变 
(3)把水和盐水都加热到70 ℃时,  水  吸收了更多的热量。
水 
解析:(3)如图甲所示,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水和盐水,相同时间内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由图乙可知,沸腾前,从相同的初温到70 ℃,加热水的时间比加热盐水的时间长,说明水吸收的热量比盐水吸收的多。
(4)煮鸡蛋时在水中加点盐,鸡蛋更容易熟,原因是  盐水在沸腾前温度升高更快,且盐水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
(5)用注射器抽取一些刚烧开的热水,用橡皮膜堵住注射器口,如图丙所示。此时将活塞  向下拉  (选填“向上推”或“向下拉”)可以让已经停止沸腾的热水再次沸腾。
向下拉 
盐水在沸腾
前温度升高更快,且盐水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解析:(5)气压越小,沸点越低。图丙中,将活塞向下拉时,注射器内水面上方的气压变小,水的沸点变低,水会再次沸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