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知识清单+试题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知识清单+试题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1.原始生命的起源——化学起源学说
(1)原始大气: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2)原始海洋: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场所。
2.米勒实验结论: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如氨基酸)。
3.科学方法——推测
1.概念: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
2.要求:要有一定的证据;严密的逻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及证据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2)生物进化的证据
①化石
a.概念: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b.特点: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
c.分布规律:越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越晚近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
②细胞色素c:科学家通过对现存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进行比较,从而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越大,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反之,亲缘关系越近。
③同源器官:通过对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膀骨骼的比较,说明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科学方法
比较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植物的进化历程
(2)动物的进化历程
①整体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②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4)生物进化的历程,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弄清楚,但人们对生物进化历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历史原貌,并继续不断地丰富和深入。
3.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提出问题】动物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
【作出假设】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制订并实施计划】
1.实验方法: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实验步骤
(1)准备一张粉色大卡纸,四种颜色(黄、蓝、绿、粉)且大小相等的小纸片各100张。小纸片代表“猎物”,大卡纸代表生物的“生活环境”,学生代表“捕食者”。
(2)将小纸片均匀地撒在大卡纸上,实施“捕食”过程,直到大卡纸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为止。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小纸片的数目。
(3)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与自己体色相同的后代,重复上述“捕食”过程,记录每一次开始与结束时各种颜色小纸片的数目。
【得出结论】
实验数据
猎物(小纸片)颜色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黄 100 5 20 3 12 0
蓝 100 4 16 5 20 0
绿 100 5 20 5 20 0
粉 100 11 44 12 48 25
实验结果:颜色与“生活环境”相似的“幸存者”数目最多。
实验结论: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者,是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主要著作为《物种起源》。
2.自然选择学说
(1)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2)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①过度繁殖: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为自然选择提供大量的被选择材料。
②生存斗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水和栖息条件是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③遗传、变异: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变异的特性,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
④适者生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其性状更适应环境,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
(3)自然选择学说的联系: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如图为米勒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B.反应瓶内的水蒸气、氧气、氨气、甲烷等模拟原始大气
C.实验后在烧瓶中产生了包括蛋白质、核酸在内的有机物
D.米勒实验结果说明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2.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②生命起源于陆地
③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氨气等
④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通过对生命起源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 )
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B.原始地球土壤主要成分——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C.紫外线的主要成分——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D.原始海洋中的主要成分——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4.某一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中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马、象牙、犀牛);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由近到远的排列应是( )
A.乙、丙、甲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5.科学家发现了有关马的进化证据,下列关于始祖马与现代马的比较,正确的是(  )
A.始祖马比现代马体形大 B.始祖马的奔跑速度比现代马快
C.始祖马比现代马四肢长 D.始祖马的足多趾着地,现代马前、后脚只有一趾
6.下列关于生物起源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进化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
B.植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C.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人类起源于现代类人猿,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使用工具

7.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结核杆菌等病菌中出现了对多种抗生素不再敏感的“超级细菌”。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细菌群体中本来就有耐药菌和不耐药菌
B.滥用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的变异
C.滥用抗生素使细菌群体中耐药菌的比例增加
D.“超级细菌”是抗生素对细菌定向选择的结果
8.某地区由于工业污染,在a~d年间该地区的树干表面渐渐由浅色转变为黑褐色。在此期间,该地区桦尺蛾体色和数量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时,在该地区没有深色桦尺蛾生活
B.环境变化使桦尺蛾产生了体色的变异
C.树干成黑褐色后,深色桦尺蛾更易存活
D.随着时间推移,浅色桦尺蛾必定灭绝
9.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些动物如毒箭蛙,有绿色森林中格外绚丽夺目,很容易被发现,但仍存活至今,这种现象不能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
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
C.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细菌抗药性形成原因是用药后细菌产生了适应环境的变异

10.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原始大气形成有机大分子是可能的
C.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
D.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不可能存在低等生物的化石
11.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是长期进化而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事实证明地球上的原始生命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由裸子植物进化而来
C.人与猿的解剖结构极为相似,证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
D.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生物向着更适应生活环境的方向变异
12.学习了生物的进化后,知道了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生物进化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命起源经历了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再演化成原始生命的过程
B.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C.哺乳动物是由鸟类进化来的
D.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13.如图所示,在A、B、C三个不同地层中都有发现生物化石,表格记录了部 分动物出现的地质年代,请据此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动物化石种类 化石被发现的地层 距今年数
低等鱼类 ① 5亿7000万万年
海生无脊椎动物 ② 24亿年
鸟类和高等哺乳类 ③ 2亿2500万年~7000万年
(1)越下面的地层越 ,越是新近地层中发现的化石其生物结构越 ,越 。
(2)在图中 (填字母)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简单、低等。在图中 (填字母)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复杂、高等。
(3)上表中①②③表示的岩层分别是 , , 。(填字母)
(4) 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5)结合表中生物的特点,可以总结出生物在结构上的进化趋势是 。
14.图一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图二是美国青年科学家米勒设计的生命起源的模拟实验装置图。
(1)从图一的进化树中我们可以推测出: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 ;较a和c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 (选填“近”或“远”)。
(2)图一中f、b、a生物生活在水中,e生物生活在陆地中,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 。
(3)假设f是鱼类,那么b可能是两栖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中的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 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4)图二米勒向密闭的实验装置内通入氢气、氨气、甲烷等气体,相当于 ,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有 ,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 。
(5)图二中装置C里的液体相当于 ,图一中各生物都可能起源于这里。
(6)图二中的模拟试验,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______。
A.无机物→有机小分子阶段 B.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阶段 C.有机大分子→独立体系阶段 D.独立体系→原始生命阶段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详解】A.米勒实验采用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闪电,A正确。
B.原始大气中含有水蒸气、氨、氢气和甲烷气体,没有氧气,B错误。
CD.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D错误。
故选A。
2.C
【分析】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学说提供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物质条件:原始大气原始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氨、甲烷、水蒸气、硫化氢和少量氢气等,特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气。(2)能量条件:原始地球上不断出现的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以及火山爆发等,为化学进化提供能量。(3)一定的环境场所条件: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详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它与现在大气成分相比主要不含有氧气;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现在地球上已经不具备原始生命诞生的条件,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故①③④正确,②错误。由此可见,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A
【分析】原始的地球上高温,闪电雷鸣,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而原始大气中含有甲烷、氢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与现代大气相比,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所以可以推测,原始生命的呼吸是不需要氧气的,呼吸方式是无氧呼吸。因此根据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推测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的生存可能需要营养,不需要氧气;刚刚形成的原始生命体内也不会含有叶绿素,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需要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根据以上推测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的生存可能需要营养,但不需要氧气。
【详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因此,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故选A。
4.B
【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详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丙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马、象牙、犀牛),马、象、犀牛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甲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珊瑚属于腔肠动物,乌贼是软体动物,动物都较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故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近到远排列应是乙、甲、丙,因此ACD错误,B正确。故选B。
5.D
【分析】现代马的进化过程有比较完整的化石证据。1867年在北美发现的始祖马化石,是已知最早的马化石。我国的马化石也很丰富。
【详解】AB.根据化石材料知道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大致如下: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万年前的始(祖)马。它们的身体只有狐狸那么大,奔跑速度很慢。头骨小,牙齿构造简单,齿冠低;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背部弯曲,脊柱活动灵活。大约过了1000多万年,到建新世时才出现了建新马(中马)。体大如羊。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 颊齿仍低冠,臼齿w齿尖已连成脊状。仍生活在森林里,以嫩叶为食,AB错误。
CD.又过了1000多万年到中新世时出现了草原古马。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身体已有现代的小马那样大。四肢更长,齿冠更高。背脊由弧形变为硬直,由善于跳跃变为善于奔跑。臼齿有复杂的连脊和白垩质填充,表明食料已从嫩叶转为干草。草原古马已从林中生活转为草原生活,高齿冠臼齿适于碾磨干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兽袭击。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现了上新马,身体更大,齿冠更高,前、后足中趾更为发达,二、四趾完全退化,C错误,D正确。
故选D。
6.A
【分析】(1)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2)生物进化历程:
①植物进化历程为:

②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③脊椎动物:

【详解】A.人类进化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A正确。
B.植物进化历程为:
,B错误。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C错误。
D.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D错误。
故选A。
7.B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AB.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细菌群体中本来就有耐药菌和不耐药菌,只是抗生素的滥用使得耐药菌存活并繁殖下去,A正确,B错误。
C.滥用抗生素,细菌群体中耐药菌存活下来,不耐药菌被淘汰,这样,耐药菌一代代地繁殖下去,比例增加,C正确。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超级细菌”是抗生素对细菌定向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8.C
【分析】桦尺蛾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由于浅色灰桦尺蛾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因此该地的桦尺蛾体色大都是浅色,只有少数是深色的。当大量的煤烟灰严重污染了城市和近郊,树干上的地衣不断死亡,树干也被染成了黑色时,浅色桦尺蛾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黑桦尺蛾的体色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结果深色桦尺蛾变成了常见类型,浅色的却成了极少数。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根据达尔文的观点,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数量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根据曲线图可知,a点时,深色桦尺蛾的数量大于零,说明在该地区有深色桦尺蛾生活,A错误。
B.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桦尺蛾本来就有体色的变异,并不是“环境变化使桦尺蛾产生了体色的变异”,B错误。
C.树干成黑褐色后,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天敌发现,更易存活,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随着时间推移,浅色桦尺蛾的数量下降了,但是不一定必然灭绝,D错误。
故选C。
9.B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通过自然选择,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环境,不断出现适应各种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详解】A.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毒箭蛙的颜色格外绚丽夺目,以此来警告天敌,这种进化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生物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是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自然选择的基础,B正确。
C.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种类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种类越多,但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也会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使生物不断进化。所以细菌先发生了抗药性的变异,随后被药物环境选择,不具有抗药性的细菌被淘汰,具有抗药性的细菌生存了下来,D错误。
故选B。
10.C
【分析】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还有古生物学证据、生物地理学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等,A错误。
B.米勒模拟实验是一种模拟在原始地球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实验,此实验生成了多种有机物和氨基酸,说明由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是完全有可能的,B错误。
C.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C正确。
D.一般来说,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新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也可能存在低等生物的化石,D错误。
故选C。
11.A
【分析】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大分子物质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
【详解】A.根据化学起源说,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变化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A正确。
B.植物进化的历程为: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藻类,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它们的生殖还都需要有水的环境,后来,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由古代蕨类植物进化来的,B错误。
C.人与猿的解剖结构极为相似,证明人和类人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C错误。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生物的有利变异不断积累和加强,D错误。
故选A。
12.C
【分析】生物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详解】A.生命起源经历了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再演化成原始生命的过程,A正确。
B. 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B正确。
C. 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原始的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原始的鱼类→原始的两栖动物→原始的爬行动物→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动物。故哺乳动物和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类进化来的,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正确。
故选C。
13.(1) 古老 复杂 高等
(2) C A
(3) B C A
(4)化石
(5)由简单到复杂
【分析】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地层本来是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的古老。但是由于地球表面不断地运动,地层也会随着上升、下降、扭曲等,使地层的顺序发生某些变化。图示中C是较古老的地层,A是较晚近的地层,B是位于A、C间的地层。
【详解】(1)地层本来是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因此,越下层地层越古老,越是新近地层中发现的化石其生物结构越复杂,地位越高等。
(2)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故在图中C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简单、低等。在图中A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复杂、高等。
(3)图示中C是较古老的地层,A是较晚近的地层,B是位于A、C间的地层。因此,根据表中的①②③化石被发现距今年数,对应的地层为B、C、A。
(4)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故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5)从如表的证据可以证明脊椎动物起源于古生代;在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原始鱼类动物→原始两栖类动物→原始爬行类动物→(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总结出生物在结构上的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14.(1) f 近
(2)从水生到陆生
(3) 两栖动物 化石
(4) 原始大气 氧气 闪电
(5)原始海洋
(6)A
【分析】分析进化树可以得出,f是a、b、c、d、e五种生物的共同祖先,在地层中出现的最早;a和b在同一分支上,a和c不在同一分支上,所以较a和c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c一般比a高等。
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高温、紫外线、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详解】(1)结合分析,进化树表示几种生物的进化过程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得出f→b→a;f→e→d→c。因此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f。比较a和e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些。
(2)根据题图一,结合分析,e较f、b、a都要高等,由此可得出结论: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3)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结合分析,若f是鱼类,则b可能是两栖类。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
(4)图二这一实验装置是米勒设计的,米勒是美国青年学者。A装置中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了条件。
(5)结合分析,根据米勒实验的设计,图二中的C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图一中各种生物都可能起源于这里。
(6)装置C处为取样活塞,若取样鉴定,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此装置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