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于社会期末测试卷(历史&人文地理合卷)(含答案及答题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于社会期末测试卷(历史&人文地理合卷)(含答案及答题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期末测试卷答题卷
题 号 一 二 总 分
1~30 31 32 33
得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4分)
(1)(7分)省份:A ,B ;
行政中心:C ,D ;
山脉:E ,F ,G 。
(2)(2分)
(3)(5分)
八年级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第1页 共2页
32.(13分)
(1)(1分)
(2分)
(2)(3分)A B C
(2分)
(3)(1分)
(2分)
(4)(2分)
33.(13分)
(1)(2分)
(2)(4分)
(1分)
(3)(4分)
(4)(2分)
八年级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第2页 共2页
PAGE
21世纪载盲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A D C D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A A B D B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D A C A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4分)(每空1分)
(1)山西省;陕西省;兰州;银川;祁连山脉;太行山;秦岭。(每空1分,共7分)
(2)①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份0℃等温线,该线以北1月份均温0℃以下,该线以南1月份均温0℃以上。②秦岭—淮河一线是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该线以北年降水量800mm以下,该线以南年降水量800mm以上。(任写1点,得2分)
(3)③;(1分)原因: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地表植被少;(任写2点给2分)建议:中上游禁止乱砍滥发;中游保持水土;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2分)
32.(13分)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或中共“一大”的召开)。(1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2分)
(2)A ②⑤;B ③①;C ④⑥;(3分)
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2分)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分)
长征过程中,红军将领不畏敌人的追击和包围,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不畏自然环境的艰险,爬雪山、过草地等,最终顺利完成战略转移的革命任务。(2分)
(4)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任写1点,给2分)
33.(13分)
(1)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等。(2分)
(2)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分)
共同原因: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1分)
(3)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4分)
(4)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2分)
PAGE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期末测试卷
(八年级上册,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中国疆域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所在的位置是(▲)
A.北半球 东半球 中纬度和低纬度 B.北半球 东半球 高纬度和中纬度
C.北半球 东半球 全部位于北温带 D.南半球 西半球 有部分位于热带
2.图中标注的我国领土“四至”中,有一个位置标注错了,
标错的是(▲)
A.最北 B.最南
C.最东 D.最西
3.我国是一个邻国众多的国家,读右图,下列搭配正
确的是(▲)
A.①—蒙古 B.②—菲律宾
C.③—朝鲜 D.④—越南
4.2022杭州亚运会推迟到2023年9月举行。下列省级行政区轮廓图中,杭州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是(▲)
A B C D
5.下列关于民族与其欢庆的节日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藏族——泼水节 B.傣族——火把节
C.汉族——雪顿节 D.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6.右图是我国沿40°N地形剖面图。下列
对图中F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B.平原广阔,沃野千里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八年级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第1页 共6页
7.读下图,当印度盛行图中所示的风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华北地区盛行冬季风
B.正是对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的最好季节
C.中国各河流普遍进入枯水期
D.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盛行夏季风
第7题图 第8题图
8.读右上图,关于图中四条地理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线以北年降水量低于800毫米,没有湿润区 B.②线以西的河流皆为内流河
C.③线以东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D.①线与④线之间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9.下列地理现象符合浙江的是(▲)
①一月均温高于0℃,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②种植水稻,内河航运发达
③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河流结冰 ④湿润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下列有关台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台湾农作物品种繁多,盛产甘蔗和水稻
B.台湾岛的地形以山地为主,集中分布于中部和西部
C.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新竹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D.阿里山、太鲁阁都属于台湾的自然景观
11.著名学者茅海建指出:“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今天的角度去探讨……这次战争的意
义。我们首先看到,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
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对“这场战争意义”探讨较全面的是(▲)
A.这是一场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而进行的侵略战争
B.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进入到政治层面
D.这场战争既有破坏性又有它的客观进步性
12.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该学者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重大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的领导者是(▲)
A.李秀成 B.林则徐 C.洪秀全 D.洪仁玕
13.中国首次以近代化海军抵抗外国侵略是在(▲)
A.鸦片战争中 B.甲午中日战争中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D.抗日战争中
1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道:“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材料中的“物质改革”“政治改革”分别是指(▲)
八年级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第2页 共6页
A.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B.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C.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D.发展实业 工商救国
15.“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辱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御意识的全部丧失。”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该材料观点的是(▲)
A.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6.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帝王专制史”到“民主政治史”的分界点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7.在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以一
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她”
字的创造反映了(▲)
A.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 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 D.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18.史学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称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
A.帝制复辟 B.军阀混战 C.日本侵华 D.东北易帜
19.1924年1月,孙中山写道:“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为此孙中山所采取的举措是(▲)
A.创建了同盟会 B.领导辛亥革命  C.进行国共合作  D.进行二次革命
20.1926年7月,中共中央指出:“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武装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并渐次发展工农的武装势力。”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A.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B.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主张
C.掌握了国民革命军队的领导权 D.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21.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军队建设。下列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中共一大 C.八七会议 D.古田会议
22.有学者评价:“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请你以长征进程为序,将下面这首顺序颠倒的诗歌恢复原貌(▲)
①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②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
③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④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②④①③
23.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发表该宣言旨在(▲)
A.推翻清朝统治 B.打败八国联军 C.消灭北洋军阀 D.赶走侵华日军
八年级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第3页 共6页
24.李宗仁在回忆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长沙会战 D.湘西会战
25.下表统计数据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近代中国某次战役的战果。此战役(▲)
大小战斗 1824次 攻夺据点 293座 毙伤日军 12645人
毙伤伪军 5135人 俘虏日军 281人 俘虏伪军 1407人
伪军反正 1845人 日军投诚 7人 破袭交通 铁路948里,公路3044里
缴获 步马枪5437支,手枪281支,轻机关枪179挺,重机关枪45挺,山炮16门,重炮3门
A.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C.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 D.是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最大胜利
26.1938年3月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军民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毛泽东亲自撰拟了一幅挽联:国共合作的基础何在?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抗日胜利的原因何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在挽联中,毛泽东认为“抗日胜利的原因何在?”(▲)
A.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B.中共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C.抗日战争得到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D.美国对日投放原子弹和苏联的对日宣战
27.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的题目是《毛泽东先生来了!》。毛泽东“来”到的地方是(▲)
A.重庆 B.南京 C.上海 D.延安
28.中国革命在共产党领导下历经曲折,不断向前发展。下图能够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A B C D
29.下列史实中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C.张謇兴办大生纱厂 D.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
30.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创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
②百日维新时创办京师大学堂
③1905年停止科举制,统一全国学制
④创办《申报》《解放日报》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D.①②③
八年级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第4页 共6页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读右图,回答问题。(14分)
(1)按要求填空。(7分)
省份:A ▲ ,B ▲ ;
行政中心:C ▲ ,D ▲ ;
山脉:E ▲ ,F ▲ ,G ▲ 。
(2)其中山脉G是我国一条非常重要的地理
分界线,请你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描述该分
界线的地理意义。(2分)
(3)在①②③河段中,形成“地上悬河”现象
的是 ▲ (填数字)段。形成这种现象
与其经过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密切相
关。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并提出2条合理化的建议。(5分)
32.革命实践铸就革命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红船精神】
材料一:
(1)说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3分)
【井冈山精神】
材料二:有人将井冈山革命“道路”的产生和发展壮大归纳为三大阶段,其三大阶段分别为:
阶段特征 相关史事
第一阶段 “寻路阶段”——武装反抗攻城市 A ▲ (填序号)
第二阶段 “开路阶段”——革命摇篮井冈山 B ▲ (填序号)
第三阶段 “中路阶段”——武装割据燃星火 C ▲ (填序号)
八年级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第5页 共6页
①井冈山会师 ②南昌起义 ③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打土豪分田地 ⑤秋收起义 ⑥在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将①②③④⑤⑥的史事,填写进材料二表格中A、B、C的相应位置。(3分)结合所学,说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意义。(2分)
【长征精神】
材料三: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材料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3)请根据材料三说出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1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做到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2分)
(4)“伟大长征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其内涵是多方面的。请根据你的理解,举例说明。(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的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搏斗中被打垮……
材料二: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帝国”“注定最后……被打垮”的理由。(2分)
(2)材料二中的“农民战争”“自强运动”“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们最终未能成功的共同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结合起来”取得的成果有哪些?(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结论?(2分)
八年级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第6页 共6页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