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单元 集合与逻辑 推理与证明专题材料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能力 第一单元 集合与逻辑 推理与证明专题材料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能力2008年山东省高考数学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及有效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有助于“素质教育”的 深入实施。达到了考能力、考基础、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目的。下面我就集合与逻辑,推理与证明这一部分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本部分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1.近几年来,每年都有考查集合的题目,总体来说这部分试题有如下特点:一是基本题;二是大都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有时是解答题的一个步骤。对于集合的考查:一是考查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考查对集合知识的应用。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以其他知识为载体,如方程,方程组,不等式,不等式组的解集等。这一部分题目属于基础题,在高考中争取不失分。2.对于逻辑的考查主要考查四种形式的命题和充要条件,特别是充要条件,已经在许多省市的试卷中单独出现。命题形式:一是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的等价性;二是充要条件的判定。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考查命题的转换、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3.推理在近几年高考中都有考查,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但实际上对推理的考查无处不在,大部分题目主要考查命题转换、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证明是高考中常考的题型之一,对于反证法很少单独命题,但是运用反证法的证题思路判断、分析命题有独到之处。掌握好推理与证明的基本解题思路,对高考有很大的帮助。二:本部分近几年来高考试题统计分析:考点题号和分值集合2008山东,1(5分)2008北京,1(5分)2008浙江,2(5分)2008江西,2(5分)简易逻辑2008广东,6(5分)2008湖南,5(5分)2008安徽,7(5分)2008湖南,2(5分)2008陕西,6(5分)2008上海,13(4分)推理与证明2008江西,10(5分)2008陕西,9(5分)2008福建,16(4分)2008湖北,15(5分)2008全国,16(4分)2008山东,19(12分)三.本部分典型试题分析1.(2008山东,1) 满足M{a1, a2, a3, a4},且M∩{a1 ,a2, a3}={ a1·a2}的集合M的个数是(A)1 (B)2 (C)3 (D)4解析;由已知得。2.(2008北京,1)已知全集,集合,,那么集合等于( )A. B.C. D.解析:由已知得3. (2008江西,2)定义集合运算:A*B={z|z=xy,x∈A,y∈B}.设A={1,2},B={0,2},则集合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A.0 B.2 C.3 D.6解析:依题意,故它的所有元素之和为6,故选。分析:.集合考查重点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集合的计算、化简的考查有所加强,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一般以客观题出现,难度不大。在2008年高考中有八套试卷在该知识点命题,主要考查的是集合的交、并、补集的运算。4. (2008广东,6)已知命题所有有理数都是实数,命题正数的对数都是负数,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A. B. C. D.解析:因为,故选。5.(2008福建,2)设集合A={x|},B={x|0<x<3=,那么“mA”是“mB”的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 .6. (2008安徽,7)是方程至少有一个负数根的( )A.必要不充分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 。分析:简易逻辑考查重点是命题的真假情况,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充要条件。命题的真假情况在广东卷第6题中出现;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是新增内容,没有出现单独命题的情况,只是在大题中有体现,如湖北卷21题;充要条件是近几年的高考的重点内容,它可与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不等式等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查,如福建第2题,安徽第7题等。7.(2008四川,11)设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若,则( )(A) (B) (C) (D)解析:由知,,即函数f(x)是以T=4为周期的函数,故,故选。8(2008湖北,15)观察下列等式:……………………………………可以推测,当x≥2(k∈N*)时, ak-2= .解析:。分析:推理与证明主要考查类比推理与归纳推理和证明,作为新课标内容有五、六套试卷在此知识点命题如福建第16题,湖北第15题等。数学证明题在2008高考试卷中也有体现如山东卷第19题等。四.本部分明年高考预测1.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集合的考查通常以两种形式出现:(1)考查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关系、集合的运算;(2)与其他知识联系,考查中学数学常见的数学思想。估计2009年高考,该知识点仍是命题热点,应引起高度重视。2. 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本节会有所体现,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往往与立体几何,三角,不等式相结合,估计2009年高考,该知识点仍是命题热点,复习时应加以重视。3.推理与证明的考查主要应先由已知条件归纳出一个结论,并加以证明或以推理作为题目的已知条件给出猜测的结论,并要求学生会应用或加以证明。分析法和综合法也会在证明题中有所体现。估计2009年高考,该知识点仍是命题热点。五.本部分复习策略1.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牢固掌握各知识细节。2.强化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3.建构学生知识框架,系统每一个知识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稿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2、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结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要条件”(注意: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这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教学难点:“充要条件”这一节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因此”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学生对”充分条件”的概念较易接受,而必要条件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对于“B=>A”,称A是B的必要条件难于接受,A本是B推出的结论,怎么又变成条件了呢?对这学生难于理解。教学关键:找出A、B,根据定义判断A=>B与B=>A是否成立。教学中,要强调先找出A、B,否则,学生可能会对必要条件难以理解。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三)情感目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三、教学结构设计: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我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加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合作——探索”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体现“参与式”、“生活化”、“探索性”,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促进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的发展。努力做到:“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组题:(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是“这个四边形为菱形”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设集合A=,B=”,则“”或“”是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4)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选的第一组题,旨在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概念的复习巩固,选题的难度控制在极大部分学生能接受的范围程度,除第4小题对不等式符号的处理需要教师略加点拨外,其余学生均能自行解答。命题内容涉及几何、代数较广泛领域,也包括初学的“集合”知识,达到预期目标。[第二组题: (1)写出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2)写出>0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3)二次函数满足条件,是函数图象与x轴有交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选的第二组题,旨在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辩析深刻性。编题者与答题者答案不尽相同,可以形成开放性求解研究的趣味,在选择比较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实质内涵的认识。如第(2)小题,学生提出三个不同答案:(1);(2);(3)。紧扣概念,教师引导分析结论的正确性(说明还有其他答案),比较答案(1)、(2),则是同类答案的优化问题;比较答案(1)、(3),则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可引申作点评。学生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感悟到探索的价值,认识到与传统的演绎推理方法的差异,体现了群体中个体的优势。鼓励和倡导了创造性思维。至此,“开放”的目的基本到位。学生思维被“激活”,充分体现出“开放性”的活力。[第三组题:(1)“Q是R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改正为:的 条件;(2)“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是什么条件” 改正为:“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是“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的 条件。]选的第三组题,旨在纠偏纠错,让学生先发现或是数学问题,或是语言表述问题的错误,从而先改正后分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对语言表述引起重视,又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分析完以上三组题,新课的目标已在顺理成章中基本完成。学生在认知变化过程中,不机械模仿,不自我封闭,即使在“开放”过程中暴露知识缺陷,经过学生讨论辩析,教师答题解惑,在顺应作用下发展,实现了“质”的变化。[板书:1、简化定义:如果已知,则说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2、判别步骤:(1)找出A和B.(2)考察和的真假。(3)根据定义下结论。33、从集合的角度来理解:① ,相当于 ,即 或 即:要使 成立,只要 就足够了——有它就行.② ,相当于 ,即 或 即:为使 成立,必须要使 ——缺它不行. 等价于 。③ ,相当于 ,即 即:互为充要的两个条件刻划的是——同一事物.五、教学评价设计:根据反馈信息,我在后面的教学中及时的进行小结和点评,并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分层次组织引导学生解决存在问题,进行教学调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