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4.9《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 》第2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4.9《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 》第2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小学道德与法治
《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 第2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小学道德与法治《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 第2课时》,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辉煌和领先世界的技术创造。通过学习医学、农学、天文学、算学等领域的科技成就,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此外,课文还强调了学习古代科学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 从医学、农学、天文学、算学等角度,了解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辉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 从青铜器、丝绸、陶瓷、水利工程建设等领域感受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技术创造,体会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与勤劳智慧。
3. 学习古代科学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1. 介绍我国古代医学、农学、天文学、算学等领域的科技成就。
2.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探究意识。
难点:
1. 学生对古代科技成就的理解和评价。
2.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3.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相关知识,对于古代科技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教材中的信息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代科技的灿烂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此外,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展示一张古代科技成就的图片,例如中国古代的火药制造和使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古代有哪些令人惊叹的科技成就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知识。
二、学习内容展示
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古代科技成就,例如医学中的针灸疗法、农学中的水稻栽培技术、天文学中的浑天仪制作等。
2. 各小组成员合作,利用课本和其他资料了解选择的古代科技成就,并准备简短的展示,包括介绍其特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3. 小组展示时,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相关信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情感培养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各组展示的内容,讨论古代科技成就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2.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古代科技成就背后体现了哪些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鼓励学生思考,并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
生1:医学:古代医学的发展,如针灸疗法和草药运用,为人们治病救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生2:农学:古代农学的进步,如水稻栽培技术的改善和农业工具的发明,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粮食产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了农业社会的繁荣。
生3:天文学: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如浑天仪的制造和天体观测的进展,提高了人们对天象的认识,推动了农业和航海等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人们的观察力和科学精神。
生4:算学:古代算学的发展,如算筹和计算方法的改进,为商业、建筑和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强调古代科技成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1. 教师通过故事、图片或视频等形式,介绍几位古代科学家的事迹和贡献,如张衡、刘备、祖冲之等。
2.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古代科学家的精神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学生的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如勇于创新、追求真理、勤奋学习等,鼓励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小结和反思
教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古代科技成就和科学家的精神,应该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板书设计:
- 古代科技成就
医学
农学
天文学
算学
- 古代科学家的精神
勇于创新
追求真理
勤奋学习
教学反思:
本课时通过引入课题、展示学生选择的古代科技成就、讨论古代科技成就的影响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辉煌,树立民族自豪感,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参与中体验到古代科技的伟大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