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期期末复习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一地理上期期末复习知识点

资源简介

初一上学期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大小: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1、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低纬度地区: 0°——30°
中纬度地区:30°——60°
高纬度地区:60°——90°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最长的纬线)。
2、连接南、北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
3、经纬线的特点:
纬线(度) 经线(度)
形状特征 圆圈(除极点外) 半圆
长度 不等长(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最大度数 90° 180°
度数起始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
经纬度符号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特殊的线 北极圈(66.5°N)北回归线(23.5°N)赤道(0°)南回归线(23.5°S)南极圈(66.5°S) 本初子午线,20°W,160°E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自转周期):一天(约24小时)。
2、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时差)
二、地球的公转
1、绕转中心: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一周的时间(公转周期):一年
2、地理意义:形成四季(春夏秋冬)和五带
3、二分二至日: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0°)上,春分日前后的3、4、 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23.5°N)上,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0°)上,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23.5°S)上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4、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地图的三要素
1、比例尺:
(1)概念: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2)公式:比例尺=
线段式
(3)表示方式 文字式
数字式
(4)比例尺的大小与其表示的地图所反映的实际范围与内容的详略的关系:
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相比较,比例尺大的反映的实际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反应的实际范围就越大,内容就越粗略。
地图上的8个基本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2、方向 定向方法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示的方向为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3、图例和注记:记住常用的图例符号与注记的两种形式(文字注记和数字注记)
二、地形图
地形图的三种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4、等高线性质:
(1)、同一等高线上海拔相同。
(2)、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相同。
(3)、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三)、地形剖面图:最直观的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四)、山地五种不同形态: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五)、五种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六)地形特点:
(1)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多在500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
(2)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四大洋),三分(29%)陆地(七大洲)”概括地球海陆分布。
二、七大洲:
1、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
2、七个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3、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
4、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
5、大洲分界线: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三、四大洋: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以及人类活动。
二、大陆漂移学说:德国 魏格纳
三、板块构造学说:目前最流行、科学的学说
1、学说的内容: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一直处于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板块的两种运动方式:
(1)张裂:裂谷和海洋(红海的面积将不断扩大)
(2)碰撞:山脉、 高原(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岛
3、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4、火山与地震带:
(1)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交接处。
(2)世界两大系列火山地震带:
①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5、世界上两大山系:
(1)、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2)科迪勒拉山系。
6、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7、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国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的交界处。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具有短时、多变的特
点。具体描述天气时一般要从阴晴、冷热、雨雪等方面来描述,我们把这些内容称为天气的要素。而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的平均状况,它具备的特点是长时间、稳定,我们一般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因此气候的两大要素就是气温和降水,它一般要用到温暖、寒冷、炎热、湿润、干燥等字眼儿。时间上一般会出现年、四季、月份等字样。
二、天气预报
1、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课本49页3.5)
2、风向是风的来向,共分18级
3、在卫星云图上: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这样的地区降水的可能性就最大。
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就越小,对人体的健康有利,反之对人体健康有害。
5、空气质量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测量工具:百叶箱里的温度计
一、气温的测定
单位:℃,读作摄氏度
含义:是指一个地区一天内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 日变化规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二、气温的变化
含义:是指一个地区一年内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 年变化规律:一年中,北半球,
陆地: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
海洋:8月气温最高,2月气温最低。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三、气温的分布:
1、表示方法: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2、等温线图的特点:
a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b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c等温线呈闭合状态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3、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4、认真阅读57页图3.19和3.20,回答课本中的问题
5、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因素:一般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2)海陆因素:夏季,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 低 ,冬季相反
(3)地形因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降水的变化
1、概念: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的总称,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2、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 测量工具:雨量器
3、一个地区一年内个月的降水量有差别,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
个地区一年内的降水变化。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表示方法: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类型: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全年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多雨等
三、降水的分布
1、表示方法: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来表示。
2、降水的分布规律:
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c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d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因素:例: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地形因素: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2、63页活动题,会分析气候特征
3、65页表格1、2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三、气候与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1)人类一方面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2)人类大量砍伐森林。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2011年10月30日,全世界的人口已经有70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非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欧洲
4、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公式:人口密度= 单位:人/平方千米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人口稠密的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的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湿热的雨林地区;
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3)认真读图4.4
5、人口问题:
(1)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
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
(2)人口增长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加重。
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不同的人种
(1)根据人类体质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2)阅读75页图4.7 印度的人种以白种人为主,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
(1)世界上的主要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世界的三大宗教:
(1)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2)基督教 :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宗教建筑是教堂;经典著作:《圣经》。
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典著作《古兰经》。
佛教 : 佛塔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1、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两种形式:乡村和城市
(2)景观和生产方式的差异
(3)聚落形成发展的有利条件: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气候适宜
(4)聚落的两种形态:
在平原地区:团块状聚落
在河流、山麓、谷地:条带状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1、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大体把全球的国家分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是:欧洲西部
3、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4、“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5、世界上面积最大国家俄罗斯:1707万平方千米;
最小国家梵蒂冈:0.44平方千米。
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国际合作与经济合作化。
6、重要的国际组织
(1)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的纽约;基本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世界贸易组织:缩写:WTO,总部在瑞士的日内瓦;主要职能: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限制,控制和减免关税,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