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期末复习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概论)哲学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活的 灵魂《哲学与文化》知识结构哲学概论 第1课(共性)1.1 追求智慧的学问1.2 哲学的基本问题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什么是哲学(本义、起源、与时代关系、与世界观的关系、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两个对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条件、历史使命、三个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2.1 世界的物质性2.2 运动的规律性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物质、意识、运动、规律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规律的特点 ~ 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观(①特点~普、客、多、条;②整体与部分、③系统与要素)发展观(①普遍性;②实质;③量变与质变;④前进性与曲折性;⑤辩证否定)矛盾观(①含义~ 一分为二;②基本属性;③特点-客、普、特;④精髓;⑤主次矛盾;⑥矛盾的主次方面;⑦两点论重点论)认识、实践、真理1、三者的含义、特点 、2、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5-6课(个性)--历史唯物主义5.1 社会历史的本质5.2 社会历史的发展5.3 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6.1 价值与价值观6.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6.3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1、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辩证关系2、两大矛盾、两大规律、社会发展趋势、3、人民群众、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人的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2.1 世界的物质性2.2 运动的规律性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物质、意识、运动、规律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规律的特点 ~ 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2、世界的物质性的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是物质的是物质的,③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方法论】①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 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② 从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③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发展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①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进化的四个阶段:反应特性→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的产物)② 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③ 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④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3、意识活动的特点具有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所选择。能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4、意识的能动作用①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③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意识5、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方法论】① 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 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物质与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1)理论依据(世界观的依据):①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2)现实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探索认识;是——规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3、①“一个尊重”: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一个发挥”: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两个结合”: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两个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8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9、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原理】①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方法论】① 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10、 规律的含义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1、规律的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① 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 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方法论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规律【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3)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瑾踏实的科学态度深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的思想。1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1、物质 ≠ 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的概括, 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是抽象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的。2、客观存在 ≠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物质现象)+精神和意识现象3、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4、对同一个事物,不同人的反映可能是不同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5、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选择题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6、人脑≠大脑≠动物脑7、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8、发明、创造、消灭、改造、改变规律的说法都是错误的。9、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10、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 正确的/错误的意识都能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11、 创造某个客观事物、具体物质形态≠人能创造物质选择题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第2-4课(个性)--辩证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