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任务探索过程/历史结论——走不通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指导思想/开端标志(五四运动)领导力量(主心骨):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四个阶段/三大法宝革命性质/步骤/特点胜利标志:新中国成立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和意义新的历史课题正确指引:中共八大: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曲折正确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成就和曲折思维导图拓展延伸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56194919191840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艰辛探索时期复兴之路上的尝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救亡图存必须另辟新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诞生彻底改变旧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指引下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确立在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八大正确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并取得辉煌成就1911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辛亥革命第二课线索和重点归纳1、近代中国国情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2、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线索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背诵)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背诵)5、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的知识线索(背诵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意义)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面临的历史课题7、党的八大的线索8、新中国成立后,艰辛探索取得的成就9、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背诵)10、新中国艰辛探索的历史经验的评价误区辨别:1、新民主民主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比较;3、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分析4、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意义比较1.基本国情2.主要矛盾3.历史任务4.探索过程5.历史结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外因内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不允许走: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维护其在华特权,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①不愿走: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没能力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1.指导思想2.开端3.领导力量4.革命道路5.四个阶段6.三大法宝7.革命性质8.胜利标志9.理论成果10、革命特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对象)的民主革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意义★)毛泽东思想(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的体现:①领导权新——无产阶级 ②革命前途新——社会主义社会 ③所属范畴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模板: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1.主心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的主心骨。2.思想武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3.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4.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5.人民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赢得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6.精神动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容,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辨析:中国革命的革命步骤-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必要准备必然趋势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决 定辨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指导思想革命前途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结果 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 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所属的革命领域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背诵: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历史意义(结束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意义(成就未来)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世界意义(改变世界)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三)、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或过渡时期)时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改造内容 ★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原因: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改造实质改造方式意义(背诵)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农业生产合作社、个体工商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①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③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别 联系项目 时间 社会背景 革命对象 革命动力 革命性质 根本任务新民主 主义 革命社会 主义 革命1919—19491949—1956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新中国已经成立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建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四)社会主义改造后面临的历史课题1.原因——崭新的历史课题2.原则路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次结合)3.探索历程1956年 2月 《论十大关系》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 9月 中共八大 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57年 2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确立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五)党的八大(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地位最重要贡献主要矛盾根本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知识突破——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时间 社会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过渡时期(1949-1956)党的八大 (1956)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新时代(2017)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六)、 艰辛探索取得的成就: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基础设施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精神面貌 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怎么看社会主义艰辛探索(评价或历史经验):(1)艰辛探索的意义:①一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②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③一个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④一个肯定: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2)正确看待经历的曲折:①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更好前进。②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1、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P25相关链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知识拓展:答题模板:2.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①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②中国人民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④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为中国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⑤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⑦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⑧总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社会进程 标志性事件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结束2 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实现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 伟大飞跃,根本上改变社会发展方向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 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 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一、公有制经济(为什么、怎么办)1.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答题要点】: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公有制为主体的作用【答题模板】①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根本特征,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根本要求,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根本前提,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易混易错1.辛亥革命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故原命题错误。2.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解析】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故观点错误。3.群众路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解析】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故判断为错误。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近代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它领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近代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它指引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故题中观点错误。5.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解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故判断为错误。一、公有制经济(为什么、怎么办)1.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答题要点】: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公有制为主体的作用【答题模板】①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根本特征,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根本要求,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根本前提,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步骤。【解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故说法错误。7.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故题中观点错误。8.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解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故原观点错误。9.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故说法错误。易混易错一、公有制经济(为什么、怎么办)1.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答题要点】: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公有制为主体的作用【答题模板】①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根本特征,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根本要求,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根本前提,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10.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故说法错误。11.新中国成立之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确立。【解析】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故说法错误。12.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我们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解析】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说法错误。13.在革命前途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故观点错误。易混易错一、公有制经济(为什么、怎么办)1.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答题要点】: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公有制为主体的作用【答题模板】①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根本特征,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根本要求,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根本前提,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1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里的“一化”是指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解析】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里的“一化”是指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该观点错误。1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故观点错误。16.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良好的国际环境起了主导性作用。【解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共产党的领导起了主导性作用,良好的国际环境发挥重要作用。故观点错误。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因此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故观点错误。易混易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