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1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2021年8月8日,东京奥运会闭幕。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自6月17日进入天和核心舱以来,已在轨工作生活了52天。在奥运会比赛期间,地面的电视转播信号通过卫星传输到空间站核心舱,让航天员们可以实时收看到奥运比赛。
航天员在太空收看奥运会能听到声音吗
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
鸟鸣
古筝演奏
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能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的产生条件及其应用。
4.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活动:阅读教材P24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内容再进行下列实验操作。
1、把橡皮筋套在文具盒上,用手拨动拉长拉紧的橡皮筋,观察现象。
2、将一把直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直尺,观察现象。
3、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咙部分,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任务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2:橡皮筋、直尺停止震动时你还能听到声音吗?你能从中总结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问题1:分析上述活动,你知道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这些物体在发声时都在振动。
不能听到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震动,震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问题3:当我们用力敲打桌面时,我们能听到敲打桌面的声音,但并没有看到桌面在振动,因此有人觉得声音不一定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小组讨论说一说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说法。
不正确
敲打桌面时桌面振动非常微小,因此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桌面的振动。
我们可以在桌面上放几片碎纸屑,利用纸屑将桌面微小的振动放大。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任务二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活动1: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能听到清脆如玉的鸟鸣声,婉转悠扬的琴声······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被我们听到的呢?观看下面真空罩实验视频,注意声音的变化。
问题1:在用抽气机抽气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能看到振动,说明电铃发声,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铃声越来越小。
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声音由无变弱再变强。
问题2:在实验中,无论怎么抽气,总能听到极微弱的铃声,同学之间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玻璃罩内空气没有完全抽出或声音通过玻璃罩和桌子传递出来。
问题3:通过真空罩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活动2:在前面我们知道了空气可以传播声音,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呢?与同桌做一做课本P29页“想想做做”实验。
能;桌子可以传播声音,固体可以传声。
问题1:你能听到同桌轻巧桌子的敲击声吗?由此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气体和固体都能传声,那么气体和固体哪个传声效果更好?分组讨论对上个实验进行改进,并得出实验结论。
(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2)将两张紧挨在一起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声音的大小 传声介质
两张课桌紧挨时 大 课桌
两张课桌之间有缝隙 小 课桌、空气
由表格数据可知,当传声介质只有课桌时,敲击声更大
实验结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更好。
问题3:“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能解释诗句中的现象吗?并说说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钓鱼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水中传播。
结论: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3、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问题:
声音在15℃的空气﹑25℃的空气和25℃煤油中声速分别是多大?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6m/s.25℃时煤油中的声速是1324m/s.
说明:(1)同种介质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V固>V液>V气;
任务三
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活动:仔细观察下面的小资料回答问题。
任务四
回声
活动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形成回声,根据回声产生的原理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枯井的深度。
问题1:在只有停表,没有长度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如何测量一口枯井的深度?
在地面对着井口大喊一声,用停表计算出从发出喊声到听到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t,设空气中的声速为v,则枯井的深度为h=。
问题2: 我们一定能听到枯井传回来的回声吗?为什么?
答:不一定,当枯井较浅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我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当回声和原声相差大于0.1s我们才能把它区分开。
活动2:分别在教室和操场上用手机播放同一首音乐,将音量都调到最大,分别在距离手机同样远的位置倾听。
在屋子里听起来的声音比较大,在操场听起来声音比较小.原因是在教室里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得声音得到了加强。
问题2:根据上面的活动,相互之间讨论说一说回声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音乐厅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让人觉得声音更响亮,使演奏效果更好。
问题1:比较在教师和在操场上听到的声音,你有什么发现?原因是什么?
1、回声的产生条件:回声与原声时间相差大于0.1s。
2、回声的应用:测距离、增强在音乐厅中的演奏效果。
任务五
人怎样听见声音
活动:阅读教材P28页“人怎样听见声音”的内容回答问题
问题:请写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
介质(空气)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觉神经
大脑
1.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被_____,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月球表面做这个实验,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弹开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小球多次被弹开但听不到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
2.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另一端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 传播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从   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从 传播来的。
水管

空气
2.王刚和李勇同学做测定声音在铁轨中传播速度的实验,在距王刚730米处李勇用铁槌敲击铁轨,王刚用耳朵贴近铁轨时,听到两声敲击声.两声的时间间隔为2秒,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则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
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两个同学之间距离730m,
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s/v=s
由题意: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时间比在声音中传播的时间少2秒,
为s-2s=s
根据公式v=s/t求出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为4964m/s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产生条件
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传播
介质
声速:空气中15℃的声速为340m/s
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