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温度的概念及常见温度值。
2.温度计的原理与使用。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
4.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5.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6.会使用物态变化相关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和自然界中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知道熔化和凝固、液化和汽化、升华和凝华等自然现象,及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等基本特点。能运用物态变化规律解释相关的热现象。通过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让学生知道水资源危机和全球变暖的情况,呼吁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
二、本章思维导图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概念,知道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2)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4)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
(5)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6)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7)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水的沸腾实验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对科学探究中实验设计方法进行训练,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归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观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各种物态变化过程的区别及联系。
(2)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复习目标。
2.引入温度知识点引导学生热学中相关能的形式——内能,回顾内能影响因素从而引出温度的相关知识。
考点一:温度与温度计提问:温度的概念、单位和测量工具分别是什么?如何正确测量温度?让学生思考回顾知识点并回答。回顾完知识点后,ppt展示这一考点重要知识。并让学生完成对应的典型例题后核对答案并解释原因。
例1图甲中正确测量温度是(),图乙示数是,图丙示数是
例2在预防新冠肺炎期间,学校要求每位师生都要进行体温检测.下列对体温计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体温计的量程是35~45°C
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C
C.某同学的体温是36.6°C,该同学体温正常
D.利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液体的温度
带领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并引导学生自主回顾物质各个状态间变化的过程和内能变化。物质有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状态之间,同一物质相同质量和温度下,气态下的内能高于液态下的内能,液态下的内能高于固态下的内能。
考点二:熔化和凝固
提问(1):固态与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名称是什么?这些过程中吸放热情况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回答。
提问(2):根据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我们将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回答。回顾完知识点后,ppt展示这一考点重要知识;教师补充由晶体熔化图像可判断熔化前、中、后物质的状态以及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例子。然后让学生完成对应的典型例题后核对答案并解释原因。
例3下列实例中属于熔化的()
A.积雪消融B.湿手烘干C.瓦上结霜D.湖面起雾
例4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C
C.第10min时,该物质已完全熔化 D.该物质在10~25min内没有吸收热量
考点三:汽化与液化
提问(1):气态与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名称是什么?这些过程中吸放热情况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回答。
提问(2):液化的方式有几种?让学生齐答:降温和压缩体积。
提问(3):汽化的方式有几种?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回答。回顾完知识点后,ppt展示这一考点重要知识;教师强调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持续吸热。生活和题目中我们遇到的白气、白雾等能看得到的都是液态的,说明发生了液化,而不是汽化。然后让学生完成对应的典型例题后核对答案并解释原因。
例5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给头发吹热风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例6在浴室洗澡时,浴室镜子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形成的,洗完澡打开窗户通风,经过一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________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考点四:升华与凝华
提问(1):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名称是什么?这些过程中吸放热情况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回答。
提问(2):列举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例子?
回顾完知识点后,ppt展示这一考点重要知识。然后让学生完成对应的典型例题后核对答案并解释原因。
例7四季分明的临沂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现象。下列现象由于凝华形成的是()
例8人工降雨时,飞机向云层中播撒干冰,干冰________吸热,使高空温度降低,水蒸气________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当大到一定程度就下落,并在下落过程中成水,从而形成降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考点五:实验专题
(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实验注意事项基础知识的回顾;实验数据图象的分析和考点点拨。
知识点:实验器材:温度计、计时器、铁架台、陶土网、酒精灯、烧杯、试管、水、搅拌器、冰块、石蜡。
实验装置:
实验注意事项:
①自下而上安装。
②使用碎冰块或者碎石蜡块,水浴加热目的是使物质均匀受热。
③外焰加热。
④试管不接触烧杯底部。
⑤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在水中,不能接触烧杯的底部和侧壁。
数据分析:
根据图像可知冰为晶体。
AB段:为固态,温度上升。
BC段:为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持续加热,温度不变。
CD段:为液态,温度上升。
A至D点持续加热,物质内能增大。
实验结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继续吸热。
(2)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
实验器材:温度计、计时器、铁架台、陶土网、酒精灯、烧杯、水、有孔纸板。
实验装置:
实验注意事项
①自下而上安装。
②使用初温较高的水、水的质量不易过多。
③外焰加热。
④加盖盖子可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留有小孔可保持烧杯内外气压一致。
⑤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在水中,不能接触烧杯的底部和侧壁。
数据分析:
AB----液态的水,不断吸热,温度升高。
BC----沸腾过程;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A至C点持续加热,物质内能增大。
实验结论:液体沸腾特点:温度不变,不断吸热。
液体沸腾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区别:沸腾前气泡自下而上逐渐变小,主要原因是液体上下气温不一样;沸腾时气泡自下而上逐渐变大,主要原因是液体上下液体压强不一样。实验评估:缩短实验时间方法:提高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加保温措施。沸点与实验当地的气压有关,若水的沸点低于100°C,说明当地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回顾完知识点后,让学生完成对应的典型例题后核对答案并解释原因。例9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实验装置时,支撑烧杯的铁圈和悬挂温度计的铁杆,应先固定______(选填“铁圈”或“铁杆”)。
(2)实验过程中,烧杯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3)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沸点为______°C;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选填“水的质量偏大”或“当地气压偏低”)。
3.完成课堂测评习题--体验中考题目见导学案“体验中考”学生完成后由学生核对答案并讲解。
4.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课后反思
1.本节课紧扣考点,精选例题,概括解题规律,接着进行相关训练,精讲精练,最后进行体验中考的检测,学生能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相关问题,效果理想。
2.本这节课整体感觉效率较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的知识的掌握上了一个台阶。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有针对性的问答环节,不可或缺的课前准备,及时的课堂练习,效果都出乎教师的预料。当然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讨论环节,由于知识点相对简单,学生又比较紧张,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改进。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温度-时间图象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图象法这一直观、有效的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复杂的物理问题。学会利用图象对图象本身所表达的信息推理分析,形成科学结论。
4.在进行中考复习过程中还存在课堂容量小的问题。对于部分较难和重要章节的复习时间要求比较高,所以需要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探索更合适的复习进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