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课前导入:王安石之子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和一头鹿,关在一起。客人问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而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物,看了半天,答道:“……”客人听了,十分惊奇。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你觉得他说了什么话使得客人十分惊奇?2.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2.性质判断的含义: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3.性质判断的结构:性质判断主要由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构成。所有 奥运健儿 都是 好样的。正确运用性质判断1.性质判断的原因:◆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应如何准确运用性质判断?p33探究与分享:主项谓项联项点评:1.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人时间两个概念搭配不当更正:中学阶段 是 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主项和谓项搭配不当3.有些 又长又臭的文章 是 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量词量词使用不当更正:所有 又长又臭的文章 是 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点评:2.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种属“仙人掌”是一种植物。“仙人掌”与“植物”两个概念是种属关系。“不是”是表示概念之间不相容关系的联项(连接词)。判断的联项(连接词)使用不当,把概念的属种关系误认为全异关系。更正: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树木,样子长得很特别。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 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此翁请客失败,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量项使用不当。此翁使用了两个判断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所有)该来的没来!省略全称量项的判断(所有)不该走的走了!补充完整补充完整更正更正(有的)该来的没来!(有的)不该走的走了!p33探究与分享:4、性质判断的类型(1)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注意:肯定判断的联项是“是”,对日常语言表达中,“是”常常被省略或替代。如“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这道菜味道不错”。否定判断的联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省略,但可以被替代。如,“教室里无人”。例1:中国防控新冠疫情必定取得圆满成功。例2:中国没有确定新冠疫情结束的时间表。肯定判断否定判断(2)从判断的量,即以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量项有所有、一切等,在语言表达中为了简洁,量项可以省略)例:所有的规律都是客观的。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量项有有些、有的等,在表达中量项是不可以被省略的)例:有的同学是我的邻居。单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一个,即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在语言表达中,常常带有“这个”“那个”等词语,以此表达一类事物中的某一个)例:这道题是存在知识性错误的。4、性质判断的类型【探究与分享:P33页】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 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此翁请客失败,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在材料中此翁使用了两个判断:“该来的没来”,这个判断是一个省略了全称量项的判断,即“所有该来的没来”,此翁应该将“所有”换成“有的”,即“有的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这个判断也是一个省略了全称量项的判断,即“所有不该走的走了”,此翁应该将“所有”换成“有的”,即“有的不该走的走了”。(3)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4、性质判断的类型全称肯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全称否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都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特称肯定判断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特称否定判断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单称肯定判断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单称否定判断断定某一个别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反映事物的性质判断也应该是“质”与“量”的统一。划分标准 种类判断的质判断的量质与量的结合【知识小结】性质判断的种类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六种基本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⑴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⑵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⑶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例:是一名党员。例:实习生是我们进入工作的第一阶段,我不能浪费这段时光。例:所有的高中生都是团员。例:张三是......。小组讨论一间房子里,有一位祖父,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位叔叔,还有一个是侄子。这间房间里至少有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从材料来看,通过“有一位祖父”,我们可以判断祖父只有一位;通过“一个孙子”,可以断定孙子辈的是一位;通过“三个儿子”,就孙子辈而言,他的爸爸是其祖父的儿子,他的叔权是其祖父的儿子,这个孙子辈的孩子是其爸爸的儿子;“一个哥哥”是指叔叔的哥哥;“一个弟弟“是指爸爸的弟弟;”一个侄子”是针对“一位叔叔”而言的。最后可以断定至少有四个人,就最小辈分的那个人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孙子、爸爸、叔叔、祖父。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关系判断的必要性⑴对于客观事物而言,他们除了具有某些性质之外,还与其他事物存在多种关系。⑵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2.关系判断的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例: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 3>23.关系判断的构成: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量项量项关系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一关系者项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做关系者项;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做关系项;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做量项;注意: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①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对称关系。②反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对称关系。③非(偶)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偶)对称关系。(1)对称性关系3.关系判断中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对称关系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也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①甲和乙是同学;②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常见词语 “朋友”、“同学”、“交叉”、“对立”等反对称关系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必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①甲比乙大3岁;(则就不可能乙比甲大)常见词语 “大于”、“晚于”、“多于”、“高于”、“在……之上”等非对称关系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①甲认识乙。(当甲认识乙时,乙可能认识甲,也可能不认识。)常见词语 “认识”、“尊重”、“重视”、“喜欢”、“信任”、“帮助”等对称性关系对称性关系:(1)相同点:都是两个对象的关系。(2)不同点:顺序颠倒结果不同;适应的关系不同。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①传递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传递关系。②反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③非(偶)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偶)传递关系。(2)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也必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这里“……比……长的高”关系是传递关系,甲一定比丙长得高。)反传递关系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必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这里的“……是……的儿子”关系是反传递关系,甲必不是丙的儿子)非传递关系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这里的“认识”关系是非传递关系,甲不一定认识丙。)传递性关系传递性关系:(1)相同点:都涉及三个对象;都存在传递顺序;前两者与后两者有相同关系。(2)不同点:推出结论不一样;分别适用不同的关系。关系判断的种类:对称性关系 和 传递性关系(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①对称关系②反对称关系③非对称关系(2)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①传递关系②反传递关系③非传递关系(按“关系的性质”可分为)5.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A例.“没有一种金属不是导电的。”这一判断属于A.全称肯定判断 B.全称否定判断C.特称肯定判断 D.特称否定判断巩固练习例:小梁说:“爸爸到救灾物品分发点领取了大米、猪肉,化肥等物品,今天我们全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小梁这句话的错误在于A: 缺少主项和谓项B: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C: 量项和联项使用不准确D: 判断的“量”和“质”不统一B例:下列关系判断中属于非对称关系的有①小明与小华是同学②小明比小华大2岁③小明信任小华④小明借小华10元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含义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构成。构成依据判断的量分:依据判断的质分:依据判断的质和量结合上分:类型含义构成类型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简单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构成。对称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课堂小结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