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民兴中英文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泰州市民兴中英文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3.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5.结合长度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单位的引入和换算。
2.长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多媒体课件
【器材准备】
多媒体资源、钢直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新课引入 激疑:要求同学们闭目凝神,当听到“运动”一词时,呈现在脑海中的是什么情景? 请同学们诵读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思考在《早发白帝城》中,哪些词句描述了小船的运动情况?这些词句中涉及哪些物理量?分别是什么?运动具有怎样的特点? 总结:所有运动物体的位置都在随时间而变化,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必须要学会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长度单位及换算 师:请同学们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 师: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 正确方法:用一张纸条(或一根线)、一拃或课本的宽度或三角板的一边长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来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长短 师: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会注意到大家的选取的标准五花八门,难以对不同课桌进行比较,即使对同一张课桌也不能方便的知道长比宽长多少,使他们体会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引出单位和测量。 投影: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就称为单位。 投影:“信息快递”:SI制中长度单位及常用单位了解: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m)和纳米(nm),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教师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分清单位换算的数量级关系,以及应用. 换算关系: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题:长度单位换算 3.5m=3.5×1m=3.5×1000mm=3500mm 强调: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练习:200μm= dm. 0.012km= cm. 激疑:我们知道了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及它们的换算关系,那么"1m"到底有多长呢? 追问:能否根据1m的长度,估测下列物体的长度?课桌高、门高、黑板长、教材长等. 再问:请认真阅读教材中自然界中的一些长度,请你说说对自然界中的长度的认识. 追问:若要知道教材的确切长度,你应怎么办? 长度的测量 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活动二:观察图中的刻度尺,你看到了哪些对你有用的信息。 活动三: 1、学生阅读“信息快递” 2、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书本的长度,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认,认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3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图3 甲 图3 乙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图3 丙 图3 丁 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4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4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图5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解释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校本作业】
<基础知识>
1.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2m=2m×100cm=300cm B.2m=2m×100=200cm
C.2m=2×10cm=20cm D.2m=2×100cm=200cm
2.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不正确的说法有( )
A.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在哪里
B.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
C.必须要从刻度尺的0刻度量起
D.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小明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52.5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
A.一个中学生的身高 B.一本练习本的宽度
C.物理课本的厚度 D.两间教室的长度
4.一把刻度尺受热膨胀变长,用这把尺子测量长度时,所得数据比标准刻度尺测到的数据( )
A.小一些 B.大一些 C.相同 D.无法确定
5.某同学在一次测量中,多次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记录数据如下;
2.25cm;2.27cm;2.25cm;2.75cm。这个物体的长度最接近真实值的长度是 。
6.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它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病毒非常小, 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是痘病毒直径约300nm,合 m;最小的是圆环病毒直径17nm。
7.一个木块的长度是3.25cm,其中准确值是 cm;估计值是 cm。
8.下图中物体的长度是 。
<能力提升>
1.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依次是74.4cm、74.3cm、74.5cm、74.3cm,则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
A.74.38cm B.74.4cm C.74.5cm D.74.375cm
2.用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 8.60cm B. 1.60cm
C. 1.6cm D. 以上读数都不正确
3.已知在温度升高相同的条件下,铜膨胀的程度比钢大,在20℃时用一个钢卷尺测得一个铜块的长度为2.60 cm,若在50℃的高温环境下,再次测量一次铜块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应 ( )
A.大于2.60cm B.等于2.60cm C.小于2.60cm D.无法确定
4.某同学测得物理课本:长为25.91cm,宽为18.35cm,那么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D )
A.1cm B.1m C.1dm D.1mm
5.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
6.小文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如图),请指出读数时的错误   ,如按照正确读数方法读数,则铅笔的长度为   cm。
7.图中,A尺的示数是 ;B尺的示数是 。精密程度较低的是 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2.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3.认识时间的测量工具及单位
4.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教学重点】
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2.时间的测量
【教学难点】
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课件
【器材准备】
米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创设 复习提问: 1.上节课学习了长度测量及单位,那么什么是测量 2.SI制中长度单位是什么? 3.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二、新授课 1.一些长度不方便直接测量,需要用特殊测量法: ①积累法:利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细铁丝的直径等;h=H/n(其中h是每张纸的厚度,n是纸张数目,注意不是书的页码数,纸张数目=页码数/2,H是n页书总厚度); ②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③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④组合法:有些长度很难直接测量,如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度等,这时可以使用辅助器材配合测量。 2.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活动:测量书本纸张的厚度 交流:在测量纸张厚度的实验过程中,你每次的读数都一样吗?与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引导后,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不能保证每次读出的数据都完全相同,据此提出误差概念:物体真实长度只有一个,由于测量中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 想一想:如何减小测量误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减小误差的举措: ①纸的张数要尽可能多一些; ②在测量时尽可能将纸压紧; ③活动中应多测几次,然后求平均值,以减少测量误差。 结合其他测量思考:还有别的减小误差的方法吗? 分析:测量方法、测量工具、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都会影响测量结果,所以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器材;改进测量方法等等都可以减小误差。 注意: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而引起的叫错误。错误是不该发生的,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便可以避免;错误不叫误差,误差也不是错误。 3.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想一想: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测量及单位,那么时间的单位是什么?测量工具是什么? 学生回答:秒、分、时、年等;秒表、电子表、钟… 师:对照使用说明书,观察桌上的机械秒表,学会使用秒表: ①认识秒表的功能键,并动手试一试。 ②秒表如何读数? 活动: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仔细观察秒表,获取大小表盘上的数字、刻度所表达的信息,摸索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 小结:时间的测量工具——机械秒表 时间的国际单位及换算关系: ①单位:秒(S) ②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4.随身携带的“表和尺” 师:利用自身脉搏的跳动,制作一个随身携带的“生物钟”。 学生交流制作方法. 师:既然能制作随身携带的生物钟,那么能否制作自身携带的“人体尺” 学生交流制作方法 师:利用你的 “人体尺”能否估测出教室的长和宽 试一试,并交流估测结果.然后请两位同学用皮卷尺精确测量,每位同学将自己的估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评价自己估测水平,并找出差距大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本P110“生活、物理、社会”了解时钟的发展史。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解释 三、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校本作业】
<基础知识>
1.下图1是测量圆的直径的一种方法,如果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则该圆的直径d大约是 cm,其中你的估计值是 cm。
2.如图2所示,此时的时间为   min   s。
3.小明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52.5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
A.一个中学生的身高 B.一本练习本的宽度
C.物理课本的厚度 D.两间教室的长度
4.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人眨一下眼睛所用的时间
B.完整做一次眼保健操所用的时间
C.人在安静时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
D.人步行5m路程所用的时间
5.一把刻度尺受热膨胀变长,用这把尺子测量长度时,所得数据比标准刻度尺测得数据( )
A.小一些 B.大一些 C.相同 D.无法确定
<能力提升>
1.小明记录了同学们在参加北京市中考体育测试中的一些成绩,你认为不可能的是(  )
A.1000m跑的成绩为88s B.引体向上1分钟13个
C.仰卧起坐1分钟40次 D.实心球投掷成绩12m
2.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3.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依次是74.4cm、74.3cm、74.5cm、74.3cm,则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
A.74.38cm B.74.4cm C.74.5cm D.74.375cm
4.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圆形物体的直径,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5.如图,是两种常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其中甲表示石英钟,它的分度值是    ,它现在读数是   ;乙表叫   ,它的分度值是   ,它现在的读数是   .若体育课上要测量跑200m所用的时间,应用   表;要测一集电视连续剧的时间,应用   表.(后两空填“甲”或“乙”)
6.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_____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_______m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