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经济体制第一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第二框:政府作用必修2:经济与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课(二框五目)(市场调节、市场体系、市场缺陷)(基本特征、经济职能)2.2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主学习第二课第二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创新;重要组成部分)2.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3.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内在要求二、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1.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6个方面)2.科学宏观调控:(1)含义; (2)主要目标;(3)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3.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怎么做)通读教材21-25页完成《学法》26-27页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二框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配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重要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对经济的领导: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环境。领导层级: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财经委员会;各级党委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重要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4、内在要求: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3、根本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探究与分享 P22 脱贫攻坚战这一伟大胜利的意义厚重深远,这一伟大胜利的历程可歌可泣,我们更要探寻,中国是如何打破一个又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贫穷陷阱”?如何找到通往正确道路的金钥匙?这些反贫困斗争的成功密码,最是值得我们珍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反贫困斗争能够取得胜利,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中国脱贫攻坚战能够打赢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因,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上”,这是习总书记对全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一代国家领导人的决心与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这是习总书记对全中国人民的深切告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纵观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朝代能够调动这么多力量到贫困县、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以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为例,2012—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和引进无偿帮扶资金490多亿元。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企业,投入这么多资源直接用于帮助一个个乡村发展,帮助一户户群众脱贫,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重要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4、内在要求: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3、根本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二目: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第二框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经济职能 作用①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 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②实施宏观经济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③实施产业政策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④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⑤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 监管 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⑥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监管宏观调控服务二、我国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科学的宏观调控1. 含义:2. 主要目标:3. 主要任务:4. 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知识拓展】宏观调控的目的: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宏观调控的特点: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经济总量 = 总供给(货)+ 总需求(钱)一、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为什么?综合角度)(3)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P22)探究与分享 P24(1) 市场调节有局限性,它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单靠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需要加强宏观调控。(P20)(2) 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P24)二、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拓展与精析 P241、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政策,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经济手段 制定主体 政策工具 调节时效 相同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务院财政部中央人民银行1.财政收支;2.税率;3.国债1.公开市场业务2.存款准备金;3.中央银行贷款;4.存贷款利率见效速度快见效速度慢1.调节总需求;2.逆风向调节知识拓展准备金率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10%,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10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00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0%,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800万元。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存款准备金率二、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拓展与精析 P252.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可选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经济 形势 供求关系 经济表现 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手段 货币手段 调节目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经济稳健供<求供>求供≈求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冷增长滞缓投资萎缩运行平稳紧缩性(从紧)扩张性(积极)稳健性减少财政支出;减发国债;增加税收增加财政支出;增发国债;降税减税总量控制,松紧适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存贷款利率;央行正回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央行逆回购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持续平稳财政与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央行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紧通货紧缩经济过冷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央行买入有价证券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放水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需求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率加税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减税增加需求坚哥政史出品sezsong社会总需求(钱)坚哥政史微信sezsong社会总供给(货)坚哥政史微信sezsong货币投放增加需求坚哥政史微信sezsong回笼货币减少需求三、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2.目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基本特征政府作用第二课第2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经济职能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1.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2.科学的宏观调控(6个方面)3.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涵、目标;经济手段:财政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政府治理)(怎样做)1.为了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国家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动员电商企业对口帮扶实施电商扶贫。一方面,在政府引导下,电商企业在外积极争取采购订单,再下沉到村里,统一收购。另一方面,在贫困地区建立电商便民服务站,对外精准推送信息,建立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络。材料体现了: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②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决定作用,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体系③把市场调节和科学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实现产业扶贫精准扶贫④运用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制定合理政策引导电商参与扶贫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A2.(2022全国乙卷)2022年,我国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GDP)拟按2.8%左右安排,比2021年有所下调,但财政支出规模将比2021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财政支出安排中,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18%,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以更好落实惠企利民政策。这表明我国:①坚持积极财政政策,支撑经济平稳运行②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财政收支缺口缩小③财政支出重结构调整,政策支持下沉基层④开始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防范债务风险上升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3.(2017年天津)步入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2016年,国务院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文件,在财政支持、市场准入等方面为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托,使老年消费需求背后隐藏着的巨大市场空间逐渐显露。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刺激下,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将迎来爆发期。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二,阐明政府和市场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①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供求关系变化可以引导企业调整生产,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巨大的老年服务市场空间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②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为养老服务提供支持,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4.2022年4月10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在流通领域,重点提到要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即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然而我国的流通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仍然存在一些约束自由流动的隐性壁垒,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在物流体系建设上,城乡融合的交通网络不够完善,基础设施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相对比较滞后,核心枢纽、主干线路、区域仓储分拨中心、终端配送节点缺乏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效率不高;最后,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还比较滞后,违法失信行为经常发生。因此,疏通流通领域的堵点,对促进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疏通流通领域的堵点以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12分)学会答题逻辑,把握解题节奏①背诵模板提供的是理论知识分析框架和必备的专业术语,不能因依赖知识模板而忽视材料逻辑和设问逻辑。②要以问题(设问)逻辑为引领,以理论(知识)逻辑为依托,重点分析事实(材料)的逻辑。材料的逻辑就是答案的逻辑。③答案设置:知识语言(学科术语)+材料语言(对材料的话精简概括,转化表达)④要总结反思答题方法,运用于习题训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论(知识)逻辑事实(材料)逻辑问题(设问)逻辑生活(实践)逻辑答题逻辑4.2022年4月10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在流通领域,重点提到要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即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然而我国的流通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仍然存在一些约束自由流动的隐性壁垒,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在物流体系建设上,城乡融合的交通网络不够完善,基础设施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相对比较滞后,核心枢纽、主干线路、区域仓储分拨中心、终端配送节点缺乏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效率不高;最后,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还比较滞后,违法失信行为经常发生。因此,疏通流通领域的堵点,对促进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疏通流通领域的堵点以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12分)①建立统一的市场制度,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②发挥财政的作用,加强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行业供求有效衔接,促进物流产业优化升级③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打击违法失信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