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练习)(含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4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练习)(含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必修4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2022年女足亚洲杯中,中国女足以3∶2逆转绝杀韩国夺冠!这是中国女足时隔16年再次问鼎亚洲之巅。支撑女足姑娘们最终获胜的是实力和技术,更是意志和勇气,她们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体育精神”。弘扬体育精神的文化价值在于(  )
①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②厚植家国情怀,夯实理想信念的物质根基
③弘扬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④高举精神旗帜,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也是爱书人的节日。我国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活动鼓励阅读,推进书香中国建设,推动全民阅读。这是基于(  )
①文化是人创造的,也在塑造着人 ②书籍是表达和展现文化的唯一载体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④优秀文化能够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牛舌饼味奶茶实现了传统糕点与年轻茶饮的碰撞、虫草咖啡进入咖啡领域、抹茶冰淇淋和抹茶奶酪已是年轻人的心头好……北京老字号正用自己的方式跟上城市的前进步伐。老字号(  )
A.承载城市文化记忆,以创新赋能传统商业
B.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作为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传承民族文化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D.需改变固有的品牌形象,加大跨界产品的生产
4.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有两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环节:一个是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意蕴;一个是“冰立方”渐渐碎裂、幻化为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用“破冰”寓意打破隔阂、互相走近,不同的“雪花”汇聚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这两个环节(  )
①表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已经融合 ②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④象征着世界人民团结一致,一起向未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2年6月,甘肃省博物馆原创设计的文创产品铜奔马毛绒玩具凭借着“丑萌”的样貌走红全网。从“冰墩墩”“三星堆”“故宫”到“铜奔马”……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创产品背后,是我国文创产业的迅猛发展。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19 064亿元,占GDP的10.41%,较2020年的9.72%增长了0.69%。文创产业的迅猛发展(  )
①夯实了当今时代文化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②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③佐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源泉 
④凸显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从作为国家最高荣誉载体的勋章奖章设计到作为国家名片的国际盛会标志和吉祥物设计,新时代的中国设计正凭借其独特的创新创造活力,成为国家形象的生动表达。下图分别是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奖章整体以“齿轮”“书籍”“旗帜”“五星、天安门”“祥云”“麦穗”造型为主,“冰墩墩”的设计则将熊猫形象与冰雪运动巧妙结合。材料启示我们,以设计诠释传播国家形象时应(  )
①彰显鲜明的时代精神,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 ②坚持国际创作导向,展现国际审美风范 
③融合中华文化元素,承载深远文化内涵  ④立足于中华美学精神,塑造文化感召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举办。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全、选手最多、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全国性技能竞赛盛会。2 557名选手在86个比赛项目中切磋技艺、展示风采,97名技能高手脱颖而出,荣获金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彰显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性  ②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交流融合 
③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 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医务人员为拯救生命不怕牺牲、逆行而上;科技工作者为研发疫苗夜以继日、攻坚克难;武汉人民为顾全大局不畏疫魔、坚守封城;全国人民为战胜疫情团结一心、守望相助。这体现了(  )
①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  ②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③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④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某研究中心创立的古籍自动整理系统,既可以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又可以将大部头的典籍、海量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知识图谱,如从《宋元学案》中自动提取“弟子”“家学”“交游”等人物关系,可视化呈现“宋代学术关系网络图”,让古籍“活”起来。这说明(  )            
①现代科技的运用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收集、选择、传递和储存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良莠并存的中外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 
③现代科技的运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④文化创新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为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据考古研究,从史前文明开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逐渐呈现一种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离。由此可见(  )
①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
③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④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高炉卫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知识工人”邓建军、“白衣圣人”吴登云,再到新时代的“走钢丝的高空医生”陈国信、“金牌焊工”高凤林……一大批建设者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续写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篇章。劳模精神是(  )
①衡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 ②不同劳模独特个性的集中体现 
③推动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力量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某部革命题材电视剧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2021年夏天,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赵世炎等先烈的墓前,堆放着“寄”往百年前的信笺。“肉体已逝,脊梁仍在。”“自从知道你的故事,我爱上了历史。谢谢你,让我能坐在阳光下读书。”从这些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  )
①现代传媒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 
②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 
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充满爱国激情、让人热血沸腾的《马赛曲》,激励着法国人民奔赴前线;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如战斗的号角,鼓舞中华儿女团结抵御外敌。这是因为(  )
A.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B.文化促进个人的发展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各国文化各具特色
14.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等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1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典故、名言、成语能反映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下列选项对应错误的是(  )
A.土尔扈特东归——团结统一 B.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爱好和平
C.精卫填海——自强不息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伟大建党精神犹如一块基石,支撑起100年来党的事业发展进步的巍巍大厦;犹如一粒火种点燃了雄关漫道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我们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资源,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使青年成为伟大梦想的传承者、伟大事业的践行者,以实际行动书写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人民的青春答卷。我们要凝聚起磅礴的奋进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依据。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要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把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尤其需要弘扬和坚守“工匠精神”。坚守这种精神能让我们自省和自信。我们要在产品的个性化、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要人无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追求质量,而非粗制滥造;要重视质量、打造品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打造一流产品,带动中国品牌更好地站稳脚跟,走向世界。
有人认为,应当把“工匠精神”塑造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D 解析:应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且弘扬“体育精神”提高的是思想道德修养,①错误。弘扬体育精神有利于厚植家国情怀,夯实理想信念的精神根基,而不是物质根基,②错误。体育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弘扬体育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有利于高举精神旗帜,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力量,③④正确。
2.B 解析:我国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活动鼓励阅读,推进书香中国建设,推动全民阅读,这是基于文化是人创造的,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①④符合题意。书籍是表达和展现文化的重要载体,并不是唯一载体,②错误。材料未体现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排除③。
3.A 解析:老字号用自己的方式跟上城市的前进步伐,体现出老字号承载城市文化记忆,以创新赋能传统商业,A符合题意。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B错误。传承民族文化的前提并不是市场经济,而是要认同并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C错误。材料强调老字号将自身品牌形象与时代相融合,跟上城市的前进步伐,并非改变其固有的品牌形象,D错误。
4.C 解析:材料中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意蕴,这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用“破冰”寓意打破隔阂、互相走近,不同的“雪花”汇聚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这象征着世界人民团结一致,一起向未来,②④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融合、发展,而不能说已经融合,①错误。材料强调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不能说这两个环节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③错误。
5.C 解析: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①错误。从“冰墩墩”“三星堆”“故宫”到“铜奔马”……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创产品背后,是我国文创产业的迅猛发展,这体现了文化产业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凸显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②④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源泉,③错误。
6.B 解析:新时代的中国设计正凭借其独特的创新创造活力,成为国家形象的生动表达,这说明从设计诠释传播国家形象时应彰显鲜明的时代精神,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①符合题意。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奖章整体以“齿轮”“书籍”“旗帜”“五星、天安门”“祥云”“麦穗”造型为主,这说明以设计诠释传播国家形象时应融合中华文化元素,承载深远文化内涵,③符合题意。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错误。文化创作要立足社会实践,④错误。
7.D 解析:从大赛内容看,③④符合题意。此活动的意义不在于展示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排除①。材料未强调不同地域文化的关系问题,排除②。
8.C 解析: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体中国人民英勇抗疫,彰显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①④符合题意。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②。材料与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无直接关系,排除③。
9.B 解析:某研究中心创立的古籍自动整理系统,既可以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又可以将大部头的典籍、海量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知识图谱,这说明现代科技的运用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收集、选择、传递和储存;从《宋元学案》中自动提取“弟子”“家学”“交游”等人物关系,可视化呈现“宋代学术关系网络图”,让古籍“活”起来,这说明现代科技的运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①③正确。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②错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④错误。
10.C 解析:①强调文化创新的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离,这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②符合题意。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地域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文化统一性的基础,③错误。材料中“花心”与“花瓣”的关系说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而不同,④符合题意。
11.D 解析:衡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是看它是否适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发展,是否能经受实践检验,是否有助于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助力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是否有益世界文明,①夸大了劳模精神的作用,排除。应该是不同劳模共性的集中体现,排除②。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一大批建设者发扬劳模精神,续写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篇章,这表明劳模精神是推动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力量,③正确。材料强调一大批建设者发扬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④正确。
12.C 解析:现代传媒只是传播文化的手段,并没有丰富民族精神的功能,排除①。革命题材电视剧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肉体已逝,脊梁仍在”,表明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②③符合题意。人们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错误。
13.C 解析:优秀文化才对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A、B两项错误。《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激励作用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C项正确。D项与题意不符。
14.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清题干是从“时间”的角度、“空间”的角度,还是从“关系”的角度来阐述京剧的形成。由信息“经徽剧……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之长”可以看出,京剧的形成是兼收并蓄的结果,即体现了包容性,C项正确。异彩纷呈、一脉相承都偏离题意,排除A、B两项。D项错误,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
15.B 解析:“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主要体现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因此,B项对应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能帮助人们提高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能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
17.答案: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①中华民族精神包含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容,而“工匠精神”也有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要求,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②“工匠精神”是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制造领域的具体表现和时代要求。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要凝聚爱国主义的力量,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④“工匠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发展,“工匠精神”的塑造有利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