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05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 九年级化学上册易错点练习(人教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易错05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 九年级化学上册易错点练习(人教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九年级化学上册易混易错微考点(人教版)
易错05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
【易错分析】、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常见错误
错误类型 错误原因 错误分析
原理错误 未理解实验原理 不知道实验的物理原理是:燃烧前后造成集气瓶内外形成压强差
药品选择错误 选择木炭作为耗氧物质 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形成压强差。
选择硫作为耗氧物质 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不能形成压强差。
选择铁作为耗氧物质 氧气浓度低,铁丝不能燃烧,无法耗去氧气,造成实验不能成功
装置问题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由于气密性不好,造成实验结果偏小。
操作错误 未使用弹簧夹 造成实验结果偏小。
未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 造成实验结果偏小。
点燃红磷后插入速度过慢,未及时塞紧橡皮塞 造成实验结果偏大。
误差分析错误 不能正确分析产生的错误原因 得出错误结论
【错题纠正】
(2022·浙江温州·统考中考真题)
1.小明认为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室外低,于是想用红磷测定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老师告诉他,足量的红磷燃烧并不能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建议用一氧化氮气体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用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的空气,通过导管缓缓地全部推入量筒,与量筒内足量的V2毫升一氧化氮气体混合,待充分反应后,读出量筒中剩余气体体积为V3毫升。
说明:①V1、V2、V3都是在与教室气温、气压相同的状态下测得。
②一氧化氮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③同温同压下,在氢氧化钠溶液参与下,4体积一氧化氮与3体积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能完全被溶液吸收。
(1)小明用气密性良好的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空气的具体操作是 。
(2)实验测得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用V1、V2、V3表示)
(3)小明提出,注射器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但老师指出,相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属于“次要因素”,不是“主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还有许多科学实验中存在“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请再举一例并指明次要因素。
【知识清单】
燃磷法测定氧气的含量
药品选择 ①选择的药品在空气中能燃烧且只与氧气反应;该药品燃烧后的生成物为固态或液态,所占的空间体积可忽略不计; ②不能用木炭硫、铁丝、镁等代替红磷。木炭、硫燃烧后的生成物分别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 体,会弥补所消耗氧气的体积使集气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而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镁不仅可以与 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也能与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固态物质
实验原理 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人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实验装置 仪器: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乳胶管、弹簧夹、烧杯、酒精灯及火柴(点燃红磷时 使用)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③ 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④ 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睡眠的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 的1/5。
实验分析 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固体,极易溶于水且几乎不占有体积,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冷却后,大气压把烧杯内的水压进集气瓶,压人的水的体积约等于集气 瓶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结论 ①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②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不易溶于水
注意事项 ①红磷要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不到原剩余空气的体积的1/5,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②装置必须密封:若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集气瓶内氧气耗尽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空气会进入 集气瓶内,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减少,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冷却到室温时,才能打开弹簧夹,这是因为温度较高时集气瓶内气体的 压强较大,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④插入燃烧匙的速度要快:插入燃烧匙的速度若是太慢,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会逸出,所以进入集气 瓶内的水的体积会增大,会引起测量结果大于1/5。 ⑤弹簧夹要夹紧:弹簧夹若是没有夹紧,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使得最后进入 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会增大,从而使测量结果大于1/5。 ⑥实验所用药品一般为红磷,不能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因为硫或木炭燃烧后生成的是二 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均为气体),而生成的气体的体积会弥补反应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导致测量 结果误差加大。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⑦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的目的:迅速降温、吸收产生的白烟,防止燃烧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变式练习】
(2023年北京二模)
2.利用如图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需足量 B.可以用硫粉替代红磷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 D.用激光笔点燃红磷可防止烟尘污染
(2023年山西吕梁·统考模拟预测)
3.拉瓦锡通过实验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同学们在实验室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用如图所示实验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此实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不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B.红磷可用木炭等可燃性固体代替
C.实验中观察到产生了大量的白烟
D.点燃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
4.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小红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中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为19.6%
C.若装置气密性好,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用暖宝宝贴的数量不足
D.不必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就可以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2022·浙江温州·统考中考真题)
5.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 。
A. 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B. 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
C. 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D. 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集合耗尽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
【提出问题】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进行猜想】(1)装置漏气; (2) 装置内氧气有剩余;……
【实验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该实验,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为8.85%和3.21%,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回答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
【实验探究1】小明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于是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3)通过7天测得的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19.13%。
【交流与反思】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及原因: 。
【实验探究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利用铁粉、炭粉、氧化钠等物质又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4),8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表:
实验前的体积 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 烧杯内蒸馏水 烧杯内剩余蒸馏水
131mL 90.0mL 63.6mL
请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结论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 (填物质名称)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拓展延伸】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若将图3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请判断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 。

【易错通关】
(2023年北京顺义·统考一模)
6.用如图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红磷的量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冷却到室温才能打开弹簧夹
C.该实验所用的红磷不可用木炭替代 D.最终观察到集气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
(2023年北京延庆·统考一模)
7.用下图装置可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现象能表明氧气含量的是
A.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 B.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C.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 D.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 处
8.小亮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利用了铜丝的导热性
B.红磷燃烧结束后,待装置恢复至室温时再读数
C.实验成功的标志为左侧玻璃管内液面约上升到刻度1处
D.实验成功的标志为左侧玻璃管内液面约上升到刻度4处
(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
9.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某兴趣小组利用氧气传感器来检测足量红磷燃烧过程中氧气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点时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为85%
B.容器内物质总质量:b点>c点
C.氧气有剩余,说明物质燃烧时氧气必须达到一定浓度
D.此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18%
(2023年内蒙古赤峰三模)
10.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取用的红磷必须足量
B.引燃红磷后,左管内液面先下降后上升,冷却后升至刻度1
C.该装置环保,所得结果更准确
D.该装置还能测得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
(2023年云南·统考中考真题)
11.仿照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定量研究空气成分的原理,利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燃烧匙中应盛放的药品是

A.铁丝 B.木炭 C.红磷 D.硫粉
(2023年山东青岛·统考二模)
1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过量的白磷放入容积为40mL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良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
C.若实验前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发现活塞前沿向左移动到8mL处
D.若不使用弹簧夹,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直至停在8mL处
(2023年广西防城港·统考模拟预测)
13.某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甲)进行改进。如图乙所示,在容积为55mL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细沙,再加入过量白磷,将注射器的活塞置于20mL刻度处,连接好装置,夹紧弹簧夹,滴加适量水。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读数(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图乙完成上述实验时,注射器的活塞最终移动到约9mL刻度处
B.图甲实验若红磷燃烧时弹簧夹未夹紧,则测得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
C.图乙实验若未使用弹簧夹,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D.图乙实验若未使用弹簧夹,实验前将活塞置于14mL刻度处,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2023年湖北咸宁·中考真题)
14.教材中的两个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1集气瓶中的水和图2烧杯中的水的作用相同
B.其他条件不变时,图1和图2中的红磷都可以用木炭替代
C.图1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最终测量结果偏大
D.图2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实验现象的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2022·四川乐山·统考中考真题)
15.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同学将教材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已忽略),实验时引燃红磷后便熄灭酒精灯。下列有关改进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
C.实验结束后试管内气体的主要成分为氮气
D.改进后的装置能减少测量误差,且对环境更友好
16.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对该实验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读数,否则测定结果偏小
B.该实验中的铜粉换成铁粉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C.将装置1中的气球更换为注射器(见装置2),可使空气与铜粉接触更充分数据更加准确
D.正确操作情况下,反应消耗氧气的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和玻璃管内气体体积总和的1/5
17.在下图1所示密闭装置内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得图2所示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处压强增大主要是因为少量空气进入 B.a→b段压强减小的原因只能是氧气被消耗
C.c点时打开了弹簧夹,导致气压增大 D.d点集气瓶中的温度一定等于室温
(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
18.全世界每年因锈蚀造成浪费的金属高达产量的20%以上,但铁锈蚀原理却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例如暖宝宝、食品脱氧剂等。小组同学对暖宝宝发热产生兴趣,展开探究。
【资料卡片】某品牌暖宝宝的使用说明如图。
(1)暖宝宝使用时能量的转化形式为 。
(2)暖宝宝“不使用时请勿拆开密封包装”的原因是 。
【猜想与假设】暖宝宝成分中氯化钠、活性炭可能加快铁锈蚀速率,使反应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通过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探究氯化钠、活性炭及两者共同存在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设计完成如下4组实验。(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实验编号 铁粉/g 水/mL 活性炭/g 氯化钠/g 测得10min内温度上升值/℃
1 2 5 0 0 0.1
2 2 5 m 0.1 3.1
3 2 5 0.2 0 22.0
4 2 5 0.2 0.1 56.3
【解释与结论】
(3)对比实验1和2,可探究氯化钠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表中m= 。
(4)为探究活性炭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填实验编号)。
(5)综合以上4组实验得出结论: 。
【拓展与应用】小组同学运用该原理设计如下对比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反应结束后,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装置 集气瓶内空气体积/mL 实验前烧杯内水的体积/mL 实验后烧杯内水的体积/mL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
A 200.0 100.0 59.6 n
B 200.0 100.0 66.0 17.0%
(6)n=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7)结合反应原理和结果思考装置A的优点: (写两点)。
【表述与交流】人类智慧无穷,趋利避害,化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2022·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后集气瓶中是否还含有氧气产生质疑,于是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装置来探究磷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作出猜想】猜想①:有氧气剩余;猜想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1)激光笔的作用是 。
(2)红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的热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磷酸(化学式为H3PO4),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结论】(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猜想 正确。
(4)课本上用红磷燃烧的方法 (填“能”或“不能”)精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 。
【拓展延伸】图2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5)在图2中 (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白磷开始燃烧至燃烧结束对应的曲线为 段(用图2中字母表示))。
【反思与评价】(6)兴趣小组分析对比曲线BC段和DE段,得出了“不同物质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不一样”的结论。同学们由此联想到课本上的一个实验: (填物质名称)在空气中不能点燃,但在氧气中能点燃并剧烈燃烧。
(2022·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
20.一种“贴身暖宝宝”的使用说明书如右,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袋内物质展开探究。
品名:XX牌贴身暖宝宝 成分:袋内物质: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 内袋材料:微孔透气无纺布 外袋材料:不透气塑料 用法:临使用前,打开外袋取出内袋,直接贴在衣服上,打开外袋后保持温暖12小时
【提出问题】袋内是否含有铁粉?
【进行实验】①取出袋内粉末于滤纸上,与磁铁充分接触。②将少量磁铁吸出的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中。
【收集证据】磁铁吸出的粉末与稀硫酸剧烈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同时 。
【得出结论】袋内含有铁粉。
【做出猜想】被磁铁吸出的铁粉能在空气中燃烧。
【获取事实】将少许铁粉撒在酒精灯火焰上,铁粉立即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反思交流】铁粉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铁丝不能而铁粉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原因是 。
【拓展探究】用不同燃料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分别在图甲所示装置的燃烧匙内放置铁粉、红磷(均足量),电加热引燃。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图丙:

(1)温度传感器显示,实验过程中瓶内温度均 (填“升高”或“降低”)。
(2)待铁粉熄灭并恢复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进入瓶内的水约占原水面上方空间体积的 。
(3)分析图乙、图丙可知,实验中消耗氧气更彻底的是 (填“铁粉”或“红磷”,下同),消耗氧气速率更快的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在教室外,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将注射器拿到教室,再拉动活塞至刻度为V1毫升处并密封
(2)×100%
(3)在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空气阻力是次要因素(合理即可)
【详解】(1)用气密性良好的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空气的具体操作是在教室外,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将注射器拿到教室,再拉动活塞至刻度为V1毫升处并密封;
(2)用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的空气,通过导管缓缓地全部推入量筒,与量筒内足量的V2毫升一氧化氮气体混合,待充分反应后,读出量筒中剩余气体体积为V3毫升,则一共消耗一氧化氮和氧气体积为V1+V2﹣V3;由题干信息:同温同压下,在氢氧化钠溶液参与下,4体积一氧化氮与3体积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能完全被溶液吸收,故氧气体积为;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3)次要因素是对实验有影响,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比较小,经常可忽略不计的因素。从常见实验中举例即可,如在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空气阻力是次要因素。
2.B
【详解】A、为使氧气充分反应,红磷需要足量,故A正确。
B、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不能改变压强,不能替代红磷,故B错误。
C、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故C正确。
D、用激光笔点燃红磷,避免了打开瓶塞产生的烟尘污染,故D正确。
故选:B。
3.C
【详解】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否则外部空气进入或装置内空气逸出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不符合题意;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形成准确的压强差,不能代替红磷。不符合题意;
C、红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所以看到产生大量的白烟。符合题意;
B、点燃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后等红磷熄灭,温度恢复到室温后才能打开弹簧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A、如果装置漏气,在冷却过程中有外界的空气进入瓶中,会使测量结果偏小,说法正确;
B、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则本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45mL÷(250mL-20mL)≈19.6%,说法正确;
C、若装置气密性好,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用暖宝宝贴的数量不足,不能完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说法正确;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再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否则气体受热膨胀,进入的水量偏小,结果偏小,说法错误;
故选D。
5. BCD 4P+5O22P2O5 红磷不足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装置内残留的氧气更少,实验结果更准确 20.2% 铁粉、炭粉、氧化钠和蒸馏水 不能;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约只有0.03%,铜不能将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详解】[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集合耗尽,故选BCD;
[实验回顾]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进行猜想]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或实验前没有夹弹簧夹、实验装置可能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等);
[实验与交流]小明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该实验,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为8.85%和3.21%,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回答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交流与反思]铁丝在水、氧气的条件下很容易生锈,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及原因:装置内残留的氧气更少,实验结果更准确;
[实验探究2]烧杯内蒸馏水减少的体积为氧气的体积=90mL﹣63.6mL=26.4mL,空气中氧气含量=100%≈20.2%;
[结论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铁粉、炭粉、氧化钠和蒸馏水或白磷等物质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拓展延伸]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若将图3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不能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约只有0.03%,铜不能将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6.A
【详解】A、红磷的量对实验结果有影响,若红磷不足,不能将装置内氧气完全消耗,测量结果偏小,对该实验的认识不正确,符合题意;
B、冷却到室温才能打开弹簧夹,否则由于温度偏高,容器内气压偏大,测量结果偏小,对该实验的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所用的红磷不可用木炭替代,原因是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容器内气压几乎不变小,水不能倒流,不能测量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的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于空气中氧气按体积计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最终观察到集气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对该实验的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详解】红磷燃烧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待冷却到室温后,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五分之一,能表明O2含量的是,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故选:D。
8.D
【分析】本题实验原理:,酒精灯加热铜丝,铜是热的良导体,导热使得左侧红磷燃烧,红磷燃烧消耗管内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固体在水中溶解使得左边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少,右侧大气压使得水进入左侧,左侧液面会升高,升高的部分就是消耗的氧气部分,从而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详解】A、经实验分析,该实验利用了铜丝的导热性,说法正确;
B、红磷燃烧结束后,待装置恢复至室温时再读数,否则会产生误差使得体积分数计算偏大,说法正确;
C、将左侧空气体积划分为5等份,其中氧气约占1等份,理论上实验成功管内液面约上升到刻度1处,C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
故选D。
9.C
【详解】A、由曲线图可知:a点时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故容器内其余气体(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浓度为85%,故氮气体积分数小于85%,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故容器内物质总质量:b点=c点,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曲线图可知:反应停止时,容器内剩余3%体积分数的氧气,由于红磷足量,故氧气有剩余,说明物质燃烧时氧气必须达到一定浓度,故C正确,符合题意;
D、由曲线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18%,且不是质量分数,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A、取用的红磷必须足量,才能将装置内氧气耗尽,否则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
B、引燃红磷后,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左管内液面下降,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故左管内液面上升,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故冷却后升至刻度1,不符合题意;
C、该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逸出,比较环保,且避免了盛有点燃红磷的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气体的受热膨胀逸出,误差小,不符合题意;
D、该装置是通过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无法测得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符合题意。
故选D。
11.C
【详解】A.因为铁丝不能在空气燃烧,故A错误;
B.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导致两边压强变化不明显,故B错误;
C.红磷燃烧会消耗氧气,集气瓶中的液面会上升五分之一,故C正确;
D.硫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导致两边压强变化不明显,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2.BD
【详解】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没有白雾,不符合题意;
B、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否则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符合题意;
C、若实验前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左移,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故消耗氧气的体积为:,故最后发现活塞前沿向左移动到:20mL-8mL=12mL处,不符合题意;
D、若不使用弹簧夹,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注射器活塞右移,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注射器活塞左移,消耗氧气的体积为:,故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直至停在20mL-12mL=8mL处,符合题意。
故选BD。
13.D
【详解】A、图乙中将注射器的活塞置于20mL刻度处,连接好装置,夹紧弹簧夹,滴加水,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可以引燃白磷,白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 55mL×=11mL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读数在20mL-11mL=9mL处,故注射器的活塞最终移动到约9mL刻度处,故A说法正确;
B、图甲实验若红磷燃烧时弹簧夹未夹紧,集气瓶内空气受热膨胀逸出,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偏大,故则测得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五分之一,故B说法正确;
C、图乙实验若未使用弹簧夹,由于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所以活塞先向右移动,然后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导致压强减小,又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向左移动,故C说法正确;
D、图乙实验若未使用弹簧夹,实验前将活塞置于14mL刻度处,空气的体积为55mL+14ml=69mL,所以消耗氧气的体积为69mL× =13.8mL,数据太,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4.D
【详解】A.图1集气瓶中的水是吸收红磷和水反应生成的有毒物质五氧化二磷,图2烧杯中的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和提供热量,错误;
B.其他条件不变时,图1和图2中的红磷都不可以用木炭替代,因为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影响压强的变化,木炭的着火点太高,错误;
C.图1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最终压强变化量小,所以测量结果偏小,错误;
D.图2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热水中的白磷仅仅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根据实验现象的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故选:D。
15.B
【详解】A.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正确。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注射器内压强变小,所以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选项错误。
C.实验结束后试管内气体的主要成分为氮气,氧气与红磷反应,正确。
D.改进后的装置能减少测量误差,且对环境更友好,正确。
故选:B。
16.B
【详解】A、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读数,否则装置中气体膨胀,读数偏小,导致测定结果偏小,正确;
B、该实验中的铜粉换成铁粉,铁也能消耗空气中氧气生成固体物质,故能达到实验目的,错误;
C、将装置1中的气球更换为注射器(见装置2),两个注射器来回推动,可使空气与铜粉接触更充分数据更加准确,正确;
D、正确操作情况下,氧气和铜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铜,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反应消耗氧气的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和玻璃管内气体体积总和的1/5,正确。
故选B。
17.C
【详解】A.a点处压强增大是因为红磷燃烧放出热量造成的,故A错误;
B.ab段压强减小的原因是氧气被消耗和温度逐渐降低造成的,故B错误;
C.通过图2所示可以看出,从c到d压强快速增加是因为打开了弹簧夹,水进入了集气瓶,故C正确;
D.从d点往后,压强增大变得缓慢了,但不能说d点集气瓶中的温度一定等于室温,故D错误。
故选:C。
18.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防止铁粉与空气接触反应而失效 0
1、3 氯化钠、活性炭及两者共同存在均可加速铁锈蚀速率 20.2 更环保、更准确
【详解】(1)暖宝宝使用时是利用铁生锈放热,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填: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暖宝宝“不使用时请勿拆开密封包装”的原因是防止铁粉与空气接触反应而失效,故填:防止铁粉与空气接触反应而失效;
(3)对比实验1和2,可探究氯化钠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可知变量为氯化钠,而其他因素应该相同,则m为0,故填:0;
(4)为探究活性炭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则活性炭为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同时因为氯化钠对铁锈蚀速率也有影响,需控制氯化钠的质量为0,则应选择的实验组合为实验1和实验3,故填:实验1和实验3;
(5)对比实验1和2,可探究氯化钠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对比实验1和3,可探究活性炭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对比实验2、3、4可探究氯化钠、活性炭两者共同存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综合可得出结论:氯化钠、活性炭及两者共同存在均可加速铁锈蚀速率,故填:氯化钠、活性炭及两者共同存在均可加速铁锈蚀速率;
(6),故填:20.2;
(7)红磷燃烧需要点燃,装置不密闭,测量结果不准确,而铁生锈发生缓慢氧化消耗氧气更彻底,测量结果更准确,同时生成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则装置A的优点是测量结果更准确、更环保,故填:测量结果更准确、更环保。
19. 使温度达到红磷、白磷的着火点 ① 不能 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C DE 铁
【详解】(1)激光笔照射可以升高可燃物(红磷、白磷)周围的温度,使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起来,故填写:使温度达到红磷、白磷的着火点。
(2)红磷燃烧产物是五氧化二磷,它与水反应生成磷酸,化学方程式为:,故填写:。
(3)白磷燃烧,说明红磷燃烧后氧气有剩余,猜想①正确,故填写:①。
(4)由图2可知,红磷燃烧并未完全消耗完四颈平底瓶内氧气,因此,课本上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是不能精确地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填写:不;
理由是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故填写: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5)由图2可知,氧气含量第一次大幅度下降是BC段,该段表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因此,C点时红磷熄灭,故填写:C;
由图2可知,氧气含量第二次大幅度下降是DE段,该段表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故填写:DE。
(6)由“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可知,铁在空气中不能点燃,但在氧气中能点燃并剧烈燃烧,故填写:铁。
20. 产生气泡 铁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比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 升高 铁粉 铁粉
【详解】收集证据:
根据结论袋内含有铁粉,则发生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看到的现象为溶液有无色变为浅绿色,且有气泡产生;
反思交流:铁粉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方程式为;
铁丝和铁粉的表面积不同,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所以铁丝不能而铁粉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原因是铁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比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
拓展探究:
(1)红磷燃烧,铁粉燃烧都会放热,所以瓶内温度都升高;
(1)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铁丝燃烧消耗氧气,所以进入瓶内的水约占原水面上方空间体积的;
(3)由图乙、丙可知:反应结束后,铁粉中氧气含量为0.5%,而红磷中氧气含量为3%, 所以实验中消耗氧气更彻底的是铁粉;根据图的变化情况可知:铁粉消耗氧气速率更快;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