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日照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你的两颗牙齿,揭开了中华大地人类活动的奥秘;那一块块粗糙的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们是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这里的“你们”发现的地点在( )
A.云南 B.北京 C.陕西 D.山西
2.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到:“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华夏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B.华夏族是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而形成的
C.华夏族就是汉族 D.华夏族交通便利,有很多的文明成就
3.2022年9月9日,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其子查尔斯三世继位。中国历史上开启这种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是( )
A.西周 B.夏朝 C.秦朝 D.商朝
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以用于研究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5.文字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21年,胡适提出:“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推翻胡适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山顶洞人遗址的发掘 B.良渚遗址出土精美玉器
C.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D.殷墟遗址发现甲骨文字
6.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学传入中国
7.商周时期,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具有确立主人身份、显示尊卑关系、象征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等作用。因之有了特殊的意义,青铜器成为“明贵贱、辨等列”的主要器物。这段话旨在描述商周时期青铜器( )
A.用途广泛 B.能反映等级界限 C.种类丰富 D.冶炼技术高超
8.“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此观点认为百家争鸣( )
A.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B.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
C.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9.以下历史地图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D.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10.下列内容中最能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 )
A.兵马俑 B.半坡彩陶 C.青铜面具 D.都江堰
1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统筹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监察制度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背景,秦始皇为加强对百官的监察,设置了( )
A.郡守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2.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些人物的业绩与特定时空构成了永恒瞬间。下列“永恒瞬间”中,与“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这一评价最为符合的是( )
A.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B.公元前221年,秦王灭齐
C.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 D.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
13.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 )
A.政治制度改革 B.农民起义频发 C.统治者不行仁政 D.社会矛盾激化
14.2020年12月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展开五星红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科学家对天体运行展开探索,其中有一位科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的人,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 )
A.顾恺之 B.王羲之 C.司马睿 D.祖冲之
15.“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被网友们评为“最有趣的打疫苗标语”。早在东汉末年,一位名医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16.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等文物,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重史料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可以还原历史真相
1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争霸战争激烈,呈分裂态势 D.周天子有力控制地方
1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19.“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酗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一场景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0.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春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2.它是帝国时代君主集权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它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里的“第一个盛世”是指( )
A.无为而治 B.文景之治 C.休养生息 D.光武中兴
23.《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讲述了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旁观的人都面色如土,而关羽仍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而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
A.《三国演义》的内容更生动具体可信 B.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区别
C.《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D.《三国志》的描述单调乏味凭空杜撰
24.“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作者重在强调( )
A.中国四大发明比其他发明重要 B.中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性在于实用
C.天文与历法都比不上四大发明 D.中医中药的价值比不上四大发明
25.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长城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22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16分)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下列材料涉及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阅读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钩驷(四匹同样颜色的号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京师之钱巨万,腐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4分)
材料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3)举出迁入中原的两个少数民族名称。(4分)
材料五:(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与材料五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2分)
(5)综上所述,你认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们今天经济发展有何启示?(2分)
27.(22分)改革和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今年党的二十大也提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4分)
材料二:秦始皇说:“长期以来,天下战乱不断,老百姓饱受苦难,就是因为有诸侯。凭借祖先的恩赐,如今完成统一。如果天下刚刚安定,又建立诸侯国,就是在制造战乱;再想让国家安定,就太难了。”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战乱不断,是因为实行了什么制度?接受这一教训,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4分)
材料三:“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接受“主父偃之计”采取了什么措施?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均不得照抄材料原文)(4分)
材料四: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是什么措施?(4分)
材料五: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5)材料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中的哪一项内容?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6分)
28.(12分)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1)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一诗中提到了“玉门关”。汉朝时曾把“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作什么?为加强对该地的经营,西汉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材料二:如图所示
(2)写出材料二中A点代表的城市名称以及B点所代表的国家。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谁?(6分)
材料三: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从中国输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和丝织品②凿井、冶铁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3)依据材料三归纳汉代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特点。(2分)
材料四: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作出全面部署。指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
——摘自习近平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重要讲话
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2分)
初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AABCD 6-10.BBCBD 11-15.DBCDB 16-20.BBACD 21-25.DBBB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22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答出其中一样给2分,共4分)
(2)变化: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2分)。政策:休养生息。(2分)
(3)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鲜卑族(任意两个,共4分)
(4)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答出材料四促进材料五开发即可)(2分)
(5)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政府大力扶持等等。(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2分)
27.【答案】(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共4分)(2)分封制;郡县制(共4分)
(3)实行“推恩令”;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言之有理即可。共4分)
(4)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共4分)
(5)北魏孝文帝改革;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6分)
28.【答案】(1)西域;西域都护(2分)(2)A.长安 B.大秦(或古罗马);张骞(6分)
(3)双向交流。或者中方输出的主要是技术,外国传入的主要是物种、音乐或者宗教。(答出任意一条,2分)
(4)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言之有理即可。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