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离骚》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离骚》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2《离骚》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离骚(节选)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B.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C.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D.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
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
D.“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的坚贞。
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选自《离骚》 有删减
5.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     谇:谏诤。
B.固时俗之工巧兮 工:仔细。
C.竞周容以为度 度:法度、准则。
D.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6.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又申之以揽茝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 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而抑志兮 ②忍尤而攘诟
D.①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7.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④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⑤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⑥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气词。②伊:助词,无义。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退默:引退隐居。⑤冯夷:河伯。⑥九关:九重天门。⑦中浦:水滨。
(选自苏轼《屈原庙赋》)
(乙)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选自屈原《离骚》)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者畏讥而改度兮 度:度量 B.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 区区:一心一意
C.朕皇考曰伯庸 皇:楚王 D.纫秋兰以为佩 纫:缝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浮扁舟以适楚兮 肇锡余以嘉名 B.独嗷嗷其怨慕兮 日月忽其不淹兮
C.过屈原之遗宫 恐年岁之不吾与 D.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摄提贞于孟陬兮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庙赋》采用“骚体赋”的形式,文章风格与屈原的作品风格有暗合之处;大量运用语气词“兮”,使文章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起来荡气回肠。
B.通观《屈原庙赋》,苏轼认为世道越来越偏狭,有人“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有人“又或为之臣佐”,因此,他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
C.“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诗人称自己与楚王同姓同宗,不仅表明了他有高贵的血统和身世,还表明了他对楚国的兴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D.“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两句是说“我”具有美好的品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选自屈原《离骚》)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苏轼《赤壁赋》)
14.下面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西望夏口 以此下心意
B.高余冠之岌岌兮 不知东方之既白
C.顺流而东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
D.下江陵 少长咸集
15.下面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既替余以蕙纕兮
B.苏子愀然 自前世而固然
C.长余佩之陆离 及其所之既倦
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16.下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C.何为其然也 为仲卿母所遣
D.而今安在哉? 不吾知其亦已兮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二、古代诗歌阅读
青青水中蒲三首
韩愈
其一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其二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其三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18.下列对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首中,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以反衬思妇的孤独。
B.第一首中,“下有一双鱼”写出了鱼儿的欢愉和惬意;而“我在与谁居”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伶仃和落寞。
C.第二首中,诗人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
D.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只用了起兴手法,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引出后面的妇人不下堂。
19.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有人评价说,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请结合三首诗,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君子于役①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④,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役:服役。②埘(shí):在墙上凿洞修成的鸡窝。③佸(huó):相会。④桀:供鸡栖息的小木桩。⑤括:至,到来。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以重章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
B.每章开头,都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
C.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D.本诗的末句写出了当时服役者生活条件的恶劣。
21.本诗的两章中都有景物描写,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
2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修姱(kuà)    鸷鸟(zhì)    兰皋(gāo)
B.偭(miǎn)规矩 侘傺(chà chì) 谣诼(zhuó)
C.芰荷(qì) 蕙纕(huì xiāng) 揽茝(chǎi)
D.謇朝谇(jiǎn suì) 溘死(hè) 延伫(zhù)
2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肇锡余以嘉名 B.扈江离与辟芷兮
C.朝搴阰之木兰兮 D.来吾道夫先路
2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帝高阳之苗裔兮  苗裔:后代
B.皇览揆余初度兮 揆:思量
C.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纷:众,很多,指美盛的样子
D.又重之以修能 修:长
2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一。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词。“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D.《离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的一些情节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实,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6.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C.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27.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长余佩之陆离”中的“长”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句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 B.哀民生之多艰
C.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D.步余马于兰皋兮
2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有误的一项是( )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 忽:忽然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
④忍尤而攘诟 攘:排斥
⑤延伫乎吾将反 延:伸长,延长
⑥回朕车以复路兮 朕:皇帝的自称
⑦进不入以离尤兮 进:上朝做官,出仕
⑧苟余情其信芳 苟:苟且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⑤⑥⑧ D.①③④⑥⑦
29.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偭规矩而改错 何方圜之能周兮
B.忳郁邑余侘傺兮 芳菲菲其弥章
C.固时俗之工巧兮 佩缤纷其繁饰兮
D.进不入以离尤兮 匪来贸丝
30.阅读下面几句话,给“端午节”下定义。要求:不超过40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⑤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
3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名平,字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B.我国文学史上素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优秀传统,前者的源头是《诗经》,后者则始于《楚辞》。
D.屈原的作品很多,除了《离骚》之外,还有《九章》《九歌》《九辩》《天问》等,这些都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四、名句名篇默写
32.离骚(节选)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的:“ , 。”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降生详瑞的句子:“ , 。”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 , ”,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4)《离骚》中写出诗人身上披着香草,佩秋兰表明自己高洁品质的诗句:“ , 。”
(5)屈原在《离骚》中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 , 。”
(6)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 , 。”
(7)在《离骚》中,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 , 。”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8)在《离骚》中,写屈原担心国君易老、昏庸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 , 。”
(9)《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 ?”
(10)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的句子:“ , !”
五、文言小题
33.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B.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34.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长余佩之陆离 B.步余马于兰皋兮 C.哀民生之多艰 D.固前圣之所厚
35.选出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③“离骚”者,犹离忧也。 ④不获世之滋垢。⑤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⑥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⑦大破楚师于丹、淅。⑧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⑨是时屈原既疏。⑩秦,虎狼之国。 举贤以自佐。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发行吟泽畔。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而自令若是。
A.①⑦⑧/ ②④⑨ / ③⑤⑩ / ⑥ /
B.①⑦⑧ / ②④⑨ / ③⑤⑩ / ⑥ / /
C.①⑦⑧/ ②④⑨ / ③⑤⑩ / ⑥ / /
D.①⑧/ ②④⑦⑨ / ③⑤⑩ / ⑥ / /
六、小阅读-课内
3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表达了屈原对不被人理解、遭人诽谤的不满和愤懑。
B.全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C.诗中表明了诗人绝不墨守成规,要与世俗周旋的处世态度。
D.诗中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37.下面对文章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信挑拨。群臣妒忌贤才,投机取巧,毫无原则。这些让屈原感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心生死意。
B.屈原通过回顾自己的遭遇,表明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C.诗人发挥想象,塑造自我形象,“蕙襄”“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异花香草装饰自己,表现了诗人美好的精神世界。
D.这两段是屈原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诗人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七、作文
38.屈原至死不离开楚国,司马迁对此是同情和肯定的,但“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请写一段简短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C 2.A 3.C 4.(1)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2)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惧怕?
5.B 6.A 7.B 8.(1)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许多小人嫉妒我高尚的德行啊,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
(2)宁愿突然死去或者流放他乡,我不能容忍这种苟合之态。
9.B 10.D 11.D 12.B 13.(1)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
(2)早晨我采撷坡上的木兰,晚上摘取洲中的宿莽。
14.B 15.A 16.D 17.(1)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啊。”
(2)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叶扁舟,举杯互相劝酒。
18.D 19.①第一首,提出问题,离愁起点。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只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②第二首,相思所苦,离愁渐重。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第一首浓重多了。③第三首,孤凄俱增,离愁高潮。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20.D 21.①诗中描绘了一幅思妇晚景图:日暮黄昏,牛羊下山,群鸡归窝,思妇伫立凝望。②运用衬托手法,以禽畜归家衬托女主人公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更见情浓。
22.B
23.C
24.D
25.C
26.A
27.D
28.C
29.C
30.端午节是我国农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传统节日。
31.D
32.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33.B
34.B
35.C
36.C
37.A
38.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史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