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指导)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指导)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全书主要概念、观点,结合社会生活现象,深化对重要概念、观点的认识,把握重要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全书的逻辑结构,完成全书的整体框架图。
2.理解并概括差序格局的概念,把握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区别,能够学以致用,分析社会现象。
3.梳理文章写作手法,分析比喻、对比、引用等写作手法的好处,体会文中比喻、举例、引用、对比等手法的作用,感受全书简洁质朴的语言。
4.理清文章逻辑思路,学习论证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深入浅出阐释概念、观点的方法。
5.初步领略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形成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概要了解与认知,深化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
教学重点:
1.结合社会生活现象,深化对重要概念、观点的认识,把握重要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全书的逻辑结构,完成全书的整体框架图。
2.理清文章逻辑思路,学习论证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文中比喻、举例、引用、对比等手法的作用,学习深入浅出阐释概念、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把握重要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全书的逻辑结构。
2.能够学以致用,用差序格局的概念分析社会现象。
3.学习深入浅出阐释概念、观点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1.每人推荐 3 幅能体现乡土中国特征的图片。
2.研读《差序格局》《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
教学过程:
一、图片推荐交流
1.“乡土中国”图片推荐交流。
(1)学生分小组上台交流。
(2)教师简要评价,评价要点包括:图片的代表性、典型性,推荐理由与
图片内容的契合度,图片、推荐理由与书中概念、观点的结合度,表达是否流畅。
2.小组合作,按照全书 14 章的内容,将本组图片反映的内容进行分类。
教师指导:分类原则的把握应结合每章的具体内容:或是反映了该章提出的
主要概念、观点,或是与该章所举事例具有同质性,或是与该章所涉领域有关联,等等。
3.小组合作,根据评价意见修改推荐理由,并整理成文字稿。
教师指导:理由应该包括图片反映或描述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了
书中的哪一或哪些概念,书中又是如何描述的,对这一现象简要进行评价。
示例:
图片:春节返乡
图片描述了春节期间人们返乡的情况。无论身居何地、从事何种工作、收入如何,人们或坐飞机、或乘高铁、或自驾……都要在年三十之前回到老家。这幅图片展示的现象反映了《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中的观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地是不流动的,所以“安土重迁”“荣归故里”“落叶归根”都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春运的背后,是这几十年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巨变,说明不流动的乡土性发生了变化。
二、“乡土中国”线上图片展
1.举办“乡土中国”线上图片展,按照全书目录设置14个板块,将相应的图片和推荐文字上传,班级共享。
2.小组活动:假如你是图片展的讲解员,你将如何为参观者进行介绍?
三、找观点、理概念
1.思考:结合“乡土中国”线上图片展的内容,说说展示的内容有没有涵盖
全书的主要概念、观点?
点拨:各抒己见,结合自己对全书概念、观点的了解,指出哪些重要的概念、观点还没有涉及,以及解读或对应的不当之处。
2.小组推荐发言人进行交流。
3.教师评价,并整理各组意见。
4.教师总结,结合学生阅读进度表相关内容,整理出本书的重要概念、观点。
示例:
《乡土中国》重要概念、观点梳理表
篇章 主要观点 重要概念
乡土本色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乡土性、地域性、礼俗社会 熟人社会、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文字下乡 从空间格局说,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特殊语言、行话
再论文字下乡 从时间格局说,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空间阻隔、时间阻隔、文化
差序格局 ①西洋社会的格局是团体格局 ②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是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存在差异 道德观念
家族 西洋家庭与中国乡土社会家庭存在差异 家庭
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的感情偏向同性交往,遏制异 性交往 感情定向
礼治秩序 人治与法治 礼治秩序
无讼 现有司法制度在乡土中国社会中的副作用 无讼
无为政治 乡土社会会产生无为政治 横暴权利、同意权利
长老统治 乡土社会会产生长老统治 教化权利、长老权利
血缘和地缘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血缘、地缘
名实的分离 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会导致名实的分离 时势权利
从欲望到需要 欲望和需要存在不同 知识权利
四、寻线索,理逻辑
1.小组讨论:全书 14 个篇章的顺序能打乱吗?为什么?
点拨:可结合篇章题目和内容,如《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就存在
密切的联系,不可打乱顺序;可结合各篇内容,如从《乡土本色》中的“土”,到《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的“愚”,再到《差序格局》中的“私”,是一个严谨的论述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铺垫,不能打乱顺序。
2.小组讨论:书中的哪些句子能够看出篇章之间的联系?
点拨:可关注每个篇章中开头或结尾具有概括性、提示性的句子,理解篇章之间的联系。
示例:
“在上篇,我从空间格局中说到了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在这里我是想从时间格局中说明同一结果。”(《再论文字下乡》)
“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群系中发生意义。——这一点,我将在下篇里再提出来讨论了。”(《差序格局》)
“这里我们碰着了中国传统情感定向的基本问题了。在上篇我虽则已说到了一些,但还是想在本篇里再引申发挥一下。”(《男女有别》)
……
3.小组合作,完成全书结构框架图。
4.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画出的结构框架图。
5.教师评价并展示如下思维导图,提供借鉴和参考
示例一:
示例二:
学生思维导图展示
6.学生完善全书的结构框架图。
五、细读文本,疏通字句
1.小组讨论,找出本章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交流看法,并将本组认为
较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反馈给教师。
2.教师整理学生普遍认为难懂的词语或句子,统一讲解、阐释。
教师预设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提前查找资料,提供答案。如:
(1)格兰亨姆公律:即旧币驱逐新币定律。生活中,不少人总是把新的钱币留起来,先花破旧的钱币,从而造成新币的流通不如旧币频繁,新币就像是被旧币赶出了流通市场。
(2)一表三千里:出自民间俗语“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同姓的旁系兄弟姐妹称“堂”, 异姓的则称“表”。 这句话形容中国民间表亲间相互疏远的状态。
(3)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典出《战国策》,苏秦潦倒归家,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其说话,苏泰长叹:“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4)《释名》:汉末刘熙著,是一部从语言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的著作,对后代训诂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是研究汉语语源学的要典。
(5)《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是 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史料,也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6)《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它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7)杨朱:字子居,战国思想家、哲学家,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
(8)《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六、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梳理本章内容,归纳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方法指导:
(1)关注每段的起始句、结尾句。
(2)紧抓关键词语和核心语句,一般是文段中反复出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句子。
2.小组讨论,尽量用本章原文中的句子,补充横线上的内容。
第1段:中国社会中 现象很普遍,不论乡下还是城市。
第2段:中国社会中因私害公的后果: 。
第3段:讨论“私”的问题,须从 切入。
第4段:以捆柴为喻,解说 特征。
第5段:以家庭为例,解说 。
第6段:在中国, 的范围可因时因地而伸缩。
第7段:以同心圆水波纹为喻,解说 。
第8段:乡土社会中 关系是“同心圆波纹”,各圆以“己”为中心相交成网。
第9段:乡土社会中 关系也是“同心圆波纹”,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
第10段:西方社会中 界限分明,乡土社会中 界限模糊。前者争的是 ,后者是 。
第11段:“伦”是 里形成即差序。
第12段:“伦”重在分别,是 最基本概念,是人际网络中的纲纪。
第13段:孔子主张 后的外“推”。
第14段: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富于伸缩性的原因在于 。
第15段:孔子的 与杨朱的 不同。
第16段:孔子的道德系统绝不离开 ——“己”。与耶稣、墨子的一放不可收不同,孔子的自我主义绝不放松差序层次。
第17段:收放、伸缩自如的社会范围决定了 。
第18段:差序格局中 是相对的。
第19段: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使人们注重 ,不会 。
第20段:差序格局中私人联系增加形成社会关系,故 。
3.小组合作,梳理本章的写作思路,设计思维导图。
教师指导:
(1)提炼、概括显示作者思路的关键句。
(2)列出文中显示作者观点的关键句。
(3)思考各段前后的关联。
4.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交流本组设计的思维导图,并简要讲述设计的理由。
教师评价。
示例:
5.学生根据所提建议,小组合作,完善思维导图。
七、读懂譬喻,辨析本章概念
1.小组合作。辨析“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概念的不同,理解各喻体的本体所指,完成表格。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喻体 柴 捆绳 石头 水波纹推及力
本体
定义
图示
2.根据表格内容,结合全章的论述,试着给“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分别下定义。
教师提示要点及要注意的问题:
(1)不能用原文的比喻代替概念阐释。
(2)注意界定概念的外延——适用范围,概念的内涵——本质属性。
3.展示部分学生概括的差序格局定义,并简要点评。
示例:
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自己为中心,以亲属、地缘等关系为主轴的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
4.浏览《差序格局》第 14—17 段的内容,试着用辨析“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方法,辨析“自我主义”和“个人主义”两个概念,完成表格内容。
自我主义 特征
例证
个人主义 特征
例证
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
《乡土中国》全书有很多对比性的概念,如“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
“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等,都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辨析、理解。
八、拓展延伸,分析社会现象
1.小组合作,就课前学生搜集的相关现象,讨论差序格局在社会生活中的体
现。教师巡回指导,简要评价。
2.教师提供自己搜集的素材,师生分析。
示例:
(1)本章的论述中,引用了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的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 教学设计示例例子。探讨引用这一例子的目的和作用。
(2)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西方对亲戚的称谓比中国人的称谓要简单得多。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都统称为 aunt。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而在英语中则统称为 uncle,为什么东西方会存在这种明显的称呼上的差异呢?试用本章的知识解释原因。
九、由“篇”到“本”,理解全书概念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联系全书,每组找出两个指称乡土社会的核心概念,给 出简明的解释,谈谈对其内涵的理解,并说说作者是怎样阐释这一概念以及其他相关概念或术语的。
要求:
课下完成,以书面作业形式呈现。
示例:
乡土性: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礼俗社会: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人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法理社会:现代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为受规章法律的制约。
面对面的社群:天天见面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熟人社群。乡土社会就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
词:人类特有的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词有“语言”“文字”两种表现形式。语言用无形的声音表达,文字用有形的符号来表达。
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社会格局。特点:①每个人都是其社会影响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波及就发生联系。②圈子范围大小依据中心势力的厚薄决定,具有伸缩能力。③每个人在某时某地动用的圈子不同。
团体格局:西方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格局。特点:①团体由个体组成。
②个体对团体的关系相同,事先规定团体中的组别或等级分别。③团体界限分明。
道德观念: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
代理者:团体格局社会中执行团体意志的人。
家族:乡土社会中的“家”具有长期可延续性,具备生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宗教功能等,遵循单向父系扩大原则,排斥普通情感的可伸缩的事业组织。
家庭:人类学中所界定的由亲子关系构成的,以夫妇为主轴,两性合作,主要担负生育功能的,具有临时性和短暂性的生育社群。
社群:一切有组织的人群。《乡土中国》中以“社群”来代替普通所谓“团体”。
社会圈子:差序格局中形成的社群,相当于“小家族”。
事业组织: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族或家庭。特点:①在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上具有绵延性。②主轴在父子、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③这两轴都因事业的需要排斥了普通的感情,讲求纪律。
生活堡垒:西方家庭团体。此类家庭里,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务,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家庭凝合的力量,家庭是人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
男女有别:在乡土社会中,为了寻求稳定的社会关系,男女之间的接触交往有严格限制,进而实现两性之间的隔离,阻止两性间的激动性感情给稳定秩序带来危害。传统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强调男女应严守封建礼教等。
男女求同:强调两性之间在相异的基础上,寻求互相的充分了解,获得感情的激动,进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生活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表现为恋爱的探索。
人治:“人治”似乎是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维持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治理方式。(作者认为“人治”是一种不严谨的提法,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
礼治:依靠文化传统的力量,通过教化把“礼”内化为个人习惯,使人主动服从社会秩序的治理方式。
法治:依靠国家权力来推行法律,从外限制人,使人被动服从社会秩序的治理。
横暴权力: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强制维系压迫关系的权力。
同意权力:为保证社会分工的顺利进行,人们服从社会契约(也就是同意),在此基础上共同授予一部分人干涉他人的权力。
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的一种权力形式。特点:①发生在社会继替的过程中,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力。不同的文化区域有着不同的规律,每个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要接受一番教化从而明白并遵守规矩。②有强制性。被教化者没有选择的会,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被教化者而存在的,不需要被教化者的承认,也不承认未成年人有意志。③依赖于稳定的文化传统。在几乎完全由传统规定下的乡土社会,教化才能发生效力。④建立在长幼之序的原则上。长幼划分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的权力,因而也就产生了独特的“长老统治”。
血缘社会:乡土社会的一种结构形态。特点:①用生育或者血缘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并且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②文化缺乏变动,社会状态稳定。③人际关系依靠多方面和长期的人情往来维持,权利和义务无法“清算”。因此人与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难以长久维持。
地缘社会:契约社会的一种结构形态。特点:①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伴随着社会的变动和人际交往的复杂化,权利和义务“当场清算”的需不断增加,这种“清算”就是商业。而寄籍在血缘性社区的“陌生人”就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从而发展出一种非血缘性的社会关系。②人际关系以“契约”的方式维持,权利和义务的清算精密而确当。在商业活动中,人们用理性而非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动。陌生人之间订立契约,用信用和法律来保证契约的进行,完成权利和义务的准确清算。
时势权力: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第四种权力方式,它是用来描述乡土社会结构变迁的概念。时势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新旧交替,时势造就英雄,因而容易发生时势权力。在生活困窘的初民社会、动荡的战争时期和激烈变动的现代社会,容易发生时势权力,而在安定的乡土社会中,时势权力反而不容易出现。
名实分离:“名”有名义的意思,“实”则是客观存在的意思。在本章中,“名”指乡土社会中长老权力占主导地位的形式,“实”指随着社会变迁而注入劳动内容的客观现实。“名实分离”指乡土社会中长老权力不容反对,反对慢慢变成了“注释”,即在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下注入变动的内容,以求得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欲望:人类行为的根据,先于行为,规定了行为的方向,影响着人类在生活中进行取舍。欲望是一种文化事实,由文化而非遗传决定。欲望直接引导着人做出各种行为。
需要:自觉的生存条件。当社会变动快,欲望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的发展时,人们会研究行为与目的间的关系,从而关注生存条件本身。
紧张状态:人类行为过程“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中的一环。当人产生欲望,但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会感觉不舒服,产生一种想要满足欲望的劲头。这种劲头就是紧张状态。
功能:从客观的角度看,指一项行为对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它是分 析的结果,与人的感觉和意识无关。
十、进行对比阅读
引入材料,进行对比阅读。
思考:
(1)在材料选取上,两段节选文字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2)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两段文字存在哪些不同?
(3)查找资料,结合两本书的创作目的,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材料一:
上节所列农作日历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项目:中间是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一边是气候变迁的情形,另一边是农民培养农作物时所需的活动、所费的劳力和所用的工具,这三项在时间上是互相配合的,所以在横行里用 12 个月和 24 个节气为坐标。它们互相在时间上配合的原因是出于农业的特性。人们在农田上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在帮助农作物得到充分生长的机会,而农作物生长过程的本身,人力很不容易加以左右。揠苗助长已成了我们通用的诫语。决定农作物生长过程的是它的生物特性和气候。因之我们若要知道一社区人民的农作活动,必须先问他们农田里种着些什么农作物?这地方的气候怎样?所以让我先从农作日历的中项说起。
月历 气候 节气 农作活动、劳力及工具劳力估计以一人做工一日为单位,面积以一工日为范围♂ 男工 男或女工 ♀ 女工指参差期
温度℃ 雨量
2月 10.9 20.5 立春 雨水
3月 14.2 23.1 惊蛰 春分
4月 17.5 33.5 清明 谷雨
5月 19.5 111 立夏 小满
6月 19.4 207.5 芒种 夏至
7月 20.6 261.4 小暑 大暑
8月 19.9 216 立秋处
9月 18.1 158.3 白露秋分
10月 15.4 75.6 寒露霜降
11月 12.7 41.2 立冬小雪
12月 9.9 7.2 大雪冬至
1月 9.2 5.0 大寒小寒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项下,我只列入水稻和蚕豆两种,因为它们是禄村的主要作物。夏天时节,在禄村背后山上一望,遍地差不多全是青青的水稻,一直青到四围的山脚。秋收之后,不久就换上了绿油油的一片蚕豆。当然仔细一看,禄村农作物并不只是这两种。西河边的沙地上就有好些玉蜀黍。每家的后园里也缺不了一些蔬菜。稻田的小道上也常夹着一丛丛的毛豆,碍人行走。豆田里也常夹着一方方的麦地。可是这些都是次要的作物,种类虽多,在数量上都远不及水稻和蚕豆。它们在禄村经济中并不占重要的地位,所以我没有把它们列入农作日历中。
我们若按着时间的格子,把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它旁边的温度和雨量一起来看,就不难发现水稻和蚕豆是极适宜在该地生长的农作物了。可是在这里我得先说明在表中所列气候记录的来源。这些数字并不是直接根据禄村的气候情形记录下来的。我们没有测量气候的仪器,又没有当地现存的材料,所以只能借用昆明气候的记录了。
(选自费孝通《禄村农田·农作日历》)
材料二: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 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 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说到这里我记起了疏散在乡下时的事来了。同事中有些孩子送进了乡间的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样样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见面时总在家长面前夸奖这些孩子们有种、聪明。这等于说教授们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自然是私心窃喜。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但是我们还有别种人所望尘莫及 的遗传。但是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看放学回来的小学生们捉蚱蜢,那些“聪明”而“有种”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回到家来,刚才一点骄傲似乎又没有了着落。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第一是我们无需用蚱蜢来加菜(云南乡下蚱蜢是下饭的,味道很近于苏州的虾干),第二是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教授们的孩子穿了鞋袜,为了体面,不能不择地而下足,弄污了回家来会挨骂,于是在他们捉蚱蜢时不免要有些顾忌,动作不活灵了。这些也许还在其次,他们日常并不在田野里跑惯,要分别草和虫,须费一番眼力,蚱蜢的保护色因之易于生效。——我为自己孩子所做的辩护是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呢?我想是很适当的。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到处接触着字,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明确:
(1)材料一采用真实的数据和表格,材料二多从生活中列举事例。
(2)材料一语言规范、严谨,有较强的逻辑性;材料二多口语化的表述,比较生动活泼。
(3)《禄村农田》聚焦云南禄村的农民社会、经济、人口等元素,并通过与沿海农村的比较研究得出中国内陆农村在世界工业化冲击下面临的首要问题及可能的通路;《乡土中国》写作目的是利用 “农村社会学 ”的平台,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前者是用书面语写成的学术著作,后者是根据大学讲稿整理而成。
十一、细读《文字下乡》
细读《文字下乡》,完成以下任务:
(1)用符号标记圈画重要概念以及观点句、阅读障碍句等。
(2)费孝通是如何反驳别人认为乡下人“愚”的观点的?根据文意,完成下列横线上的内容:
费孝通认为乡下人“愚”的判断标准是 ,而非 。 驳斥 方面不及人,使用的论据是 。驳斥 方面不及人,使用的论据是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的论证方是 。
十二、掌握表达手法
小组合作,以《文字下乡》为例,说说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找出具体语句,体会其作用。
明确:举例、引用、对比等,使文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如:农村人听见汽车喇叭慌手慌脚……
城里小姐不识苞谷……
“捉蚱蜢”的故事。
《项脊轩志》中记载归有光能以“足音”辨人。
询问敲门人是谁,十有八九回答“我”。
“贵姓大名”“结绳记事”“眉目传情”“指石为证”……
十二、概括语言特色
结合《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等,概括全书的语言特色。
明确:
如《差序格局》将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比喻成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差序格局比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来的波纹,形象生动,是对抽象概念很好的说明。书中大量引用《论语》《孟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里的观点,对“仁义礼智信”“孝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进行辨析,同时还引用了西方的一些文化理论,让读者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作者在阐释概念、理论时不是空洞说教,而是将学术思考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结合,所举事例鲜活,读来倍感亲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