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物理夯实基础过教材第一机械运动复习课件(共36张PPT)(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中考物理夯实基础过教材第一机械运动复习课件(共36张PPT)(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夯实基础过教材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知识框图
考点梳理
知识精讲练
考点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考点2 运动的描述
考点3 运动的快慢
考点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基本单位:米,符号为①______。
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单位换算:1公里=②______km=③ ______ m,1 dm=④ ______ m,1 cm=⑤ ______ m,1 mm=10 -3 m,1 μm=⑥ ______ m,1 nm=⑦ ______ m。
测量工具:⑧ ______ 、三角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1
103
10-1
10-2
10-6
10-9
刻度尺
(2)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
a.看:量程、分度值和⑨_________。如上图,刻度尺的量程为⑩_________,分度值为 ______
b.放: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一端。
11
零刻度线
0~14 cm
0.1 cm
c.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中视线 ____(选填“a”或“b”),并且要估读到 ______的下一位。
d.记:测量结果由 _____和单位组成。如上图,铅笔的长度为 __________
注:刻度尺是初中阶段唯一需要估读的仪器;若刻度尺不是由零刻度线开始测量,则需对始、末端读数都估读,被测物体长度=末端对应测量值-始端对应测量值。
12
13
b
分度值
数值
14
10.50 cm
15
(3)其他特殊方法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可测出物体的长度,如上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_____cm;
注:测量长度时还可以用化曲为直法、滚动法等。
3.40
a.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身高一般在150 cm~180 cm之间;
b.考试所用黑色签字笔长度约为15 _____;
c.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
d.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3 cm;
e.家庭住房的空间高度约为3 ____;
f.正常人走路的步幅约为50 cm;
g.教室门高度约为2 m。
17
cm
(4)常考长度估测
18
m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基本单位:秒,符号为 ____。
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等。
单位换算:1 h= ____min= _______s。
(2)测量工具:机械表、电子表、石英表、停表等。
(3)常考时间估测
a.脉搏跳动一次约1 s;
b.书桌上的钢笔落地用时约为1 s;
c.普通中学生跑完100 m用时约16 s。
19
s
60
3 600
3.误差与错误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仪器不精密;实验方法不完善;观察者估读有偏差 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记录结果时粗心
可否避免 不可避免,只能减小 可以避免
减小或避免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按照正确的测量、读数方法
运动的描述
考点 2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定义:人们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选取的标准。
(2)参照物的选取原则
a.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b.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c.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所选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①_______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就说它是② _______的。
运动
静止
4.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③ 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注:同向运动的物体,以速度较快的物体为参照物,则另一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以速度较慢的物体为参照物,则另一物体向相同方向运动。
参照物
考点 3
运动的快慢
1.运动快慢的判断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2)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路程内,运动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2.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用符号①_____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② _____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越③ _____。
(3)单位
基本单位:米每秒,符号为④______。
其他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
单位换算:1 m/s=⑤______km/h。
v
快慢

m/s
3.6
s表示路程,单位是m或km
t表示时间,单位是s或h
v表示速度,单位是m/s或km/h
变形公式:求时间:t= ⑦____;
求路程:s= ⑧____。
(4)计算公式
v= ⑥ ____
(5)常考速度估测
a.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⑨______;
b.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约为10 m/s;
c.正常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 m/s;
d.飞机的速度大约为850⑩_____。
m/s
km/h
3.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即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______。其s-t图像与v-t图像如下图所示: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即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相等
4.平均速度
定义:在变速运动中,常用 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求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意义:表示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1)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从家骑车赶往学校,前一半路程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速度为v2,则其平均速度为 (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有关,路程越长,时间不
确定,不能判断速度大小
×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总路程与行驶这段路程所用总
时间的比值,不是各段速度的平均值。
西
小明
教材图片解读
命题点: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状态的判断
1.小明坐在停靠在站台上的火车上,发现
旁边的列车向东驶去,则以旁边的列车
为参照物,小 明所乘坐的列车正在向____行驶,坐在旁边的小红认为自己是静止的,她是以_____为参照物的.
(RJ八上P17图1.2-3)
难点、易错点突破
突破 1
参照物的选取与运动状态的判断(易错点)
(1)研究物体与参照物相对位置不变 研究物体“静止”
(2)研究物体与参照物相对位置改变 研究物体“运动”




例1(1)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这种说法是以_____为参照物的;夜间看见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是以_____为参照物的。
(2)坐在长途汽车上的乘客,看见前面的卡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自行车则离他越来越远,若以卡车为参照物,长途汽车是_____的,自行车是_____的。
(3)小华在运动的高速列车上以列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则小华是_____的;接着小华看到窗外的树木向后运动,则他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大地
云朵
静止
运动
静止
列车
突破 2
速度公式的相关计算
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时需要注意:
(1)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的同一段时间或同一段路程;
(2)计算时单位一定要统一;
(3)如果同一个题目中有多个时间、速度、路程,则计算时要加角标用于区分;
(4)求一段路程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t应包括中途停留的时间。





例2 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 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 甲、乙都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C. 甲、乙两车经过5 s一定相遇
D. 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例2题图
B
例3 如甲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两车的运动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甲车在做________运动,乙车在做_________运动(两空均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2)甲车在40 s内的平均速度v甲=______m/s,乙车在40 s内的平均速度v乙=______km/h;
匀速直线
变速直线
30
108
(3)如乙图所示,坐标曲线属于甲车运动的v-t曲线的是_____(选填“a”或“b”)。
例3题图
a
例4 如图所示,一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4次“频闪”照片,频闪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从频闪照片可以判断,该木块做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2位置的距离是______cm,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
速度为_______m/s。
例4题图
匀速
1.80
0.9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
2.实验器材 [金属片(确保小车始终在同一位置停下)、停表(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要“头到头”或“尾到尾”测)]
实验突破






3.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
4.小车平均速度的计算
5.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加斜面的倾斜程度)
6.分析实验数据,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7.多次测量的目的(减小实验误差)
8.斜面倾斜角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倾角过大,小车滑行太快,不易测量时间;倾角过小会造成各阶段平均速度太接近)



例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例题图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______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
vAB会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 ____vAC(选填“>”“<”或“=”)。
4
0.025

同一位置






(5)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误差.在实验过程中,一组同学因为不会使用停表而导致时间的读取出现了错误,但他们认为只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就可以避免错误,他们的做法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时间
错误

(6)通过实验现象可知,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7)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不是
增大斜面倾斜程度





(8)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车由顶端下滑,撞击底端金属挡板后停止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错误
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
运动状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