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共38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共38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逻辑学
逻辑的不同用法
广义逻辑学
狭义逻辑学
----形式逻辑
核心任务
学习的意义
与“规律”同义
逻辑规律与规则
某种思维方法
所有科学
复习回顾
1.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举世瞩目。
2.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
3.深夜,远远望去,整栋大楼漆黑一团,只有楼上东边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4.老师喜欢这个学生,也不喜欢这个学生。
判断下列说法,有无逻辑错误?
遵守逻辑思维规律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
2.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区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了解违背三个基本规律的错误表现,懂得如何避免相关错误。
3.自觉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素养目标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逻辑、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
公共参与: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自主预习(P10-13)
同一律: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是什么?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3.同一律的要求是什么?
4.违反同一律会产生什么错误?
5.同一律的条件性什么?
矛盾律: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是什么?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3.矛盾律的要求是什么?
4.违反矛盾律会产生什么错误?
5.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是什么?
排中律: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是什么?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3.排中律的要求是什么?
4.违反排中律会产生什么错误?
5.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是什么?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情境一: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学生思考: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 谈谈你的理由。
“你们”是谁,三个“别人”意思一样吗
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
指“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
指“打牌的人”
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1)公式:“A是A”。不能游移不定。(A既可以指代概念,也可以指代判断)
(2)公式表达的含义(同一律的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运用同一律的理由(原因):(P10)
2.公式:(P10)
(注意:三个“同一”就是思维的同一过程,是使用同一律的前提条件,离开三个“同一”,同一律就不起作用)
3.同一律的要求是什么?(P10)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P10)
违反同一律的两种情况:
①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5.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P10)
(1)同一律只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的情况下才起作用。
(2)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
①它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思维中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②同一律也不否认人的思想认识的发展变化。(P11相关链接)
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可以不同一。
事例:小张去年还是小学生,现在已是中学生了。
指思维主体无意(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关于概念的逻辑要求,将内涵或外延不同的概念视为相同,互相混淆。
指思维主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自觉)违反同一律关于概念的逻辑要求,将内涵或外延不同的概念故意混淆,或者把相同的概念故意说成是不同的,以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
“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指思维主体无意或故意违反同一律关于命题的逻辑要求,用另外一个与原论题无关的论题来代替原本需要论证的论题。
说明了: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我国逻辑学家金岳霖曾有以下通俗说明:
“西红柿是由苹果绿变红的,当它是由绿变红的时候,它就是由绿变红的。当它是绿的时候,它就是绿的。而当它成为红的时候,它就是红的了。当然,它会有不绿不红的时候,当它是不绿不红的时候,它就是不绿不红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状态或它们的变化,而是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的确实性的同一。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逻辑问题?
【相关链接】(P11)
例题:警察:“你为什么骑车带人,懂不懂交通规则 ”
骑车人:“我以前从没骑车带人,这是第一次。”
下述哪段对话出现的逻辑错误与上述对话最为类似 (  )
A.审判员:“你作案后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
被告:“我没作案。”
B.母亲:“我已经告诉过你准时回来,你怎么又晚回来一小时 ”
女儿:“你总喜欢挑我的毛病。”
C.老师:“王林同学昨天怎么没完成作业 ”
王林:“我爸爸昨天从法国回来了。”
D.张三:“你已经停止打你的老婆了吗 ”
李四:“我从来就没有打过老婆。”
【解析】选B。在题干中,骑车人并没有回答警察的问题,而是寻找借口希望得到警察的谅解,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A和D中的问句都包含有预设,回答则直接针对预设。C中,答者的回答与问者的问题相关。只有B中女儿所答非所问,转移了论题。
偷换论题
该告示牌上的话是否成立,为什么?
某电站外高挂告示牌,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该告示牌一边说“一触即死”,一边又说“违者法办”,很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情境二:
《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学生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哑口无言)?
在同一时间,论断一和论断二能不能同时为真?
论断一
论断二
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1)公式表达:“A不是非A”。不能自相矛盾
(2)公式表达的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是什么?(P11)
2.公式:(P11)
3.矛盾律的要求是什么?(P11)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
例如:对于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它。
“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例如:“本案所有的证据都是可信的”与“本案有的证据不是可信的”。
根据矛盾律,对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肯定。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P11)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思考: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
(P12)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区别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 指事物同时具有两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是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
联系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学科又都要求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
5.运用矛盾律的条件性
(1)矛盾律只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才起作用。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 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不能作出两个相反的判断。(P12)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方面作出相反的判断,并不违背矛盾律。(P12)
下列论断有些是自相矛盾的,有些不是。请判断。
01
02
03
04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
“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赵:不是我偷的。
钱:李是罪犯。
孙:钱是罪犯。
李:不是我偷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答:罪犯是钱。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意说假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口供,钱是罪犯。
课堂小侦探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情境三:
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
因为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1)公式“A或者非A”。不能“两不可”
(2)公式表达的含义: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互相矛盾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是什么?(P13)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P13)
3.排中律的要求是什么?(P13)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4.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P13上-2)
违背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例如:“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
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是:
“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
“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这两个判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排中律反对骑墙居中,持“两不可的态度”(不能同时否定)
“我不认为”
就是“同一思维过程”。
是使用排中律的条件。
违反排中律
区分矛盾律与排中律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答:我去,也不去。
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02
01
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
违背了排中律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
违背了矛盾律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比较矛盾律和排中律
张三这节课,来了,也没来
张三这节课,没有来,也没有不来
分析两个情境违反了排中律还是矛盾律吗?
1
2
对来与不来,同时肯定,违背矛盾律
对来与不来,同时否定,违背排中律
5.三大逻辑的基本规律的来源及遵循的必要性
(1)是什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2)来源: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领域的客观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而是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3)遵循的必要性: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
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举例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概念或判断都必须确定不变。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偷换、混淆概念; 偷换论题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都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无矛盾性(不能同真,可以同假,必有一假)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自相矛盾 (两可) 对于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它。
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和下反对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可以同真,必有一真)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 “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及三大基本规律
知识梳理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P10)(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公式:A是A(3)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4)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5)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6)同一律的条件性: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P11-P12)(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公式:A不是非A(3)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4)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5)逻辑错误:“自相矛盾”(6)矛盾律的条件性:①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知识梳理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P13)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2)公式:A或者非A
(3)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4)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
(5)逻辑错误:“两不可”
4、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与规律(P13)
(1)基本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P10-P13合并概括)
(2)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3)来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4)必要性: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易混易错
1.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解析】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
2.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解析】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3.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解析】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4.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解析】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5.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 (×)【解析】狭义的逻辑学是指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属于广义的逻辑学。
6.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解析】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解析】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
8.有人问:“有没有飞碟 ”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种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解析】这种回答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有没有飞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认识问题。排中律只是在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矛盾判断明确地肯定一个,并不要求必须马上肯定一个。
课堂小结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确定性
一致性
明确性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不能 游移不定
不可 自相矛盾
不可 骑墙居中
A是A
A不是非A
A或者非A
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同一律: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不能游移不定)
(2)矛盾律: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不能自相矛盾)
(3)排中律: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不能骑墙居中)
是什么: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重要性: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课堂小结(备用)
课堂练习
(2022·山东泰安·三模)甲:“我认为火星上存在生命。”乙:“我坚持认为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对上述观点评论正确的是( )
①这两个观点是不相容的,可以支持其中一个观点,但不能都支持
②若认为两个观点同时为真,则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的矛盾律
③它们是互相矛盾的,如果一个为真,另一个一定为假,反之亦然
④若认为两个观点同时为假,则符合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的排中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一天,乙指责甲:“你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怎么行?”甲狡辩说:“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我是中国人民,我怎么会懒呢?”甲所犯的逻辑错误在于( )A.自相矛盾 B.两不可 C.转移论题 D.偷换概念
D
3.(2022·天津和平·一模)同一律虽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变,但是,却强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每一思想的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者转移论题。下列违反同一律要求的是( )
A.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B.原想漫长的一个月军训生活不好过,可是安排太紧密了,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C.有人认为,我国50年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各种市场遍布城乡
D.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C
4.(2021·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期中)有个小伙子上了火车之后,发现没有空座了,于是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嬉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材料中小伙子的话( )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④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