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真题与教考衔接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真题与教考衔接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文言文阅读
复习专题
真题与教考衔接之一
2023 全国甲卷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
(2023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2023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答案:BDG
原句: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
翻译: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
(2023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1.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马谏议书》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5.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武传》
6.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苏武传》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考察点:重要实词
席,①〈名词〉席子;用草、竹篾、苇篾等编织的坐卧铺垫的用具。《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又】〈名意动〉以……为席。《左忠毅公逸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②〈名词〉席位;坐位。《口技》:“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③〈名词〉酒席;筵席。《群英会蒋干中计》:“瑜命撤席,诸将辞出。”
④〈名词〉船帆。李白《梁园吟》:“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⑤〈动词〉凭借;倚仗。《汉书·刘向传》:“吕产禄席太后之宠,据将相之位。”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考察点:重要实词
枕,
zhěn
〈名词〉枕头。《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zhèn
①〈动词〉将头放在枕头等物上。《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动词〉临近;挨着。《汉书·严助传》:“北枕大江。”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考察点: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用助词“之”“是”或“惟……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助词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介宾结构中的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前面,宾语前置。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考察点:重要实词
蔽,①〈动词〉遮住;遮掩。《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动词〉蒙蔽。《论语·阳货》:“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又】受蒙蔽。《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动词〉隐藏,躲藏。《黔之驴》:“蔽林间窥之。”
④〈动词〉总括;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考察点:重要实词
逆,①〈动词〉迎;迎接。《国语·晋语》:“吕甥逆君于泰。”【又】迎敌;迎战。《赤壁之战》:“将兵与操并力逆操。”
②〈动词〉预先;预料。《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③〈动词〉不服从;违背。《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④〈名词〉叛逆;骚乱者。《〈指南录〉后序》:“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逆旅】客舍;旅舍。
选D。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B.“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慢”是“轻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尧卿是对轻慢自己的人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而非“不如自己的人”。
故选B。
慢,①〈形容词〉傲慢;不敬。《史记·淮侯列传》:“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②〈动词〉懈怠;轻视。《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③〈形容词〉缓慢。《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答案:
(1)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泫然”,流眼泪的样子;“是”,如今、现在;“复”,还、再;“……乎”,反问句,……吗。)
泫:〈动词〉激水珠下滴。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引】流泪。王僧达《祭颜光禄文》:“心悽目泫。”
【泫然】流泪的样子。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答案:
是,①〈形容词〉对;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又】〈形意动〉认为……正确;肯定。《问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②〈代词〉这;这个;这样。《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
③〈形容词〉凡是;所有的。《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④〈动词〉表判断。《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答案:
复,①〈动词〉返回;回还。《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信陵君窃符求赵》:“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②〈动词〉回复;回答。《信陵君窃符求赵》:“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复。”
③〈动词〉恢复;还原。《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师说》:“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动词〉免除赋税徭役。《史记·高祖本纪》:“沛幸得复,丰未得复。”
⑤〈动词〉报复。桓宽《盐铁论·本论》:“有复匈奴之志。”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答案:
复,⑥〈副词〉再;又。《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
⑦〈名词〉夹衣。《世说新语·夙惠》:“冬天昼日不著复衣。”
⑧〈形容词〉夹层的。《旧唐书·王锷传》:“作复垣洞穴,实金钱于其中。”
⑨〈形容词〉繁复;重复。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
⑩〈动词〉通“覆”,覆盖,盖住。《女娲补天》:“天不兼复,地不周载。”《促织》:“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答案:
乎,①〈介词〉相当于“于”。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师说》:“生乎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⒊介绍依凭的条件。《庖丁解牛》:“乎天理,批大郤。”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答案:
乎,②〈助词〉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唐睢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 ”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陈涉世家》:“王候将相另有种乎 ”⒊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几乎 ”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答案:
乎,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归去来兮辞》:“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召公谏厉王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始得西山宴游记》:“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③〈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庖丁解牛》:“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矣。”《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五人墓碑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答案:
(2)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邑”,名词,县;“察”,考察、访查;“第”,只是。)
邑,①〈名词〉城镇。《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动词〉封地。《荆轲刺秦王》:“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③〈名词〉县。《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④〈形容词〉通“悒”。忧愁不安。《汉书·杜邺传》:“由后视前,忿邑非之。”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察,①〈动词〉仔细看;观察。《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动词〉看清楚。《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又】〈动词〉苛求。《班超告老归国》:“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
③〈动词〉考察。《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
④〈形容词〉清楚;明白。《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动词〉考察举荐;选拔。《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
⑥〈动词〉督察。《邵公谏厉王弥谤》:“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补察:弥补过失,督察是非。)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第,①〈名词〉次第;次序。《左传·哀公十六年》:“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按照楚国的用人次序,我死后令尹司马的官职不是胜(人名)来继任还有谁呢?)
②〈名词〉官僚和贵族的住宅。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出,驾而宿于朝房,旬而还第。”《左忠毅公逸事》:“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
③〈名词〉科举考试的等级。成绩好为“甲第”、“上第”,考中了叫“及第”,没考中叫“落第”、“下第”。《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芋老人传》:“书生用甲第为祖国。”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第,④〈副词〉表假设,译为假使,如果。《陈涉世家》:“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⑤〈副词〉只;仅仅。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⑥〈连词〉只是;但是。表示转折。《与妻书》:“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⑦词头。用在整数的前边,表示次序。《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郞,窈窕世无双。”《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去世时年五十三岁。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有人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他说:“《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诉他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
参考译文
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人正直严谨,不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的人,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尽管担任官职的薪俸不高,但他会倾尽所能来救助亲族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以治理得当而受到民众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宁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纭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杨纭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我因为贫穷而追求利益,(知县)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违反而我却违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尧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尧卿的学问,不拘泥于经传注释,他不断地提问、辨析和思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
参考译文
他在学习《诗经》时,遵循孔子所说的“《诗》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纯真无邪”,以及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的人,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钻研经传的主旨,同时也看到了毛氏和郑氏注释的得失之处,他说:“毛氏注想要简洁,有时缺乏义理,不符合‘用一句话概括’的经义;郑氏注则想要详尽,有时偏离了情性,不算是‘推测诗人的本意’。我们还能不经过筛选地获取知识吗?”在学习《春秋》时,他说:“《左氏春秋》的记述详尽,符合经典的编写方式。”对于三传的异同,他都有所取舍,说:“圣人的意图,怎么可能是不一样的呢?”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对待双亲恪尽孝道,处于丧期极尽哀礼,而且以礼行事。他的学识高于毛、郑《诗》注和《左氏春秋》。”
参考译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